EN

郑勤砚: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

时间: 2015.10.23

[编者按]

2015年6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郑勤砚就参加研讨会的七位国内外重要艺术学院院长在演讲中分享的宝贵教学经验、当今国际高等美术教育领域涉及到的若干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内涵和特质等相关问题为读者进行了撰文导读。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 2007、200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作关于中国艺术及其教育的系列讲座。于2008、2009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梅西美术馆、圣路易斯城市大学当代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受中国美术家协会中青年艺术家海外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并在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成功举办“禅的容颜——郑勤砚纸上作品展”。作品被多所机构收藏。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林风眠画传》、《中国美术教育史略》、《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画艺术》、《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主编国家教育部规划编写的教科书《普通高级中学美术——篆刻》,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动画概论》、《经典动画导读》等,主编并主持翻译150余册绘本及国内外少儿艺术教育读物。

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
——对“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重要观点的思考

文/郑勤砚

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就像一个个圆——大到一个星球、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一个家庭、一个社交圈。在自然环境之下,我们创造了许多系统,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所有人处在平滑完美的圆形系统之中,公平取得资源。但在取得资源的同时,我们的自然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植被破坏、水污染、雾霾锁城、道德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系统,产生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们需要用聪明、有效的方式一一解决。而社会创新,就是一群人协作努力,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或环境问题。社会创新,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技术、一个设计、一种行动方法、一个商业模式,甚至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社会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所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教育则是引发和促使社会创新的源动力,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社会创新人才的必要路径。如何为社会创新?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有哪些内涵和特质?本文拟就“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校长论坛中的重要观点进一步反思。

一、艺术学院是激发思维的教学综合体,培养具有艺术思维能力的公民是艺术学院重要的目标

学院艺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艺术教育到底是服务于什么目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提出,艺术学院不应该是进行灌输教学,而应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综合体。什么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指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作为一种前进的方式,艺术成长是每个人固有的,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规律地发展。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多层次的,包括不同的和不一致的思想和感觉的分歧。随着艺术的发展,年轻人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如:缜密谨思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流畅协调能力和抵制封闭等能力,并在美术学习中逐渐产生意义。缜密谨思能力使年轻人能够注意整体和细节,利用更多的信息,探索对某种观念、问题或经验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独立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可能性间甄别,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想,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流畅协调能力是筛选出意识和反应并把它们融入新的整体的能力。抵制封闭的能力当然是指保持一种开放和独立的头脑,接纳各种可能性并将思考带到新的观察和理解高度。这些特殊的感知能力继而与创造性思考能力、想象力、冒险精神和表现力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更加开阔的“思想习惯”,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年轻人构想或想象某个观念、事件或问题的优势能力,并提供了一种开放和慎重地表达他们的理念的基础。这些通过特殊的潜力而被激活的思想习惯,使经验得以思考,可能性得以接纳,重新选择和组合得以建立。
创造性思维能力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最近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通过艺术学习获得的能力,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定时间的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不仅打通了不同学说间的壁垒,融汇了各自的精神要旨,而且真正促进了人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艺术市场并不能够无限发展,也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能成为国际型艺术家,例如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中大约只有5%—10%会成为艺术家。因此,在教学中思考如何培养艺术家以外的其他人,是作为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可以进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具有艺术思维能力的公民,这才是艺术学院的重要目标。艺术院校不只是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教学综合体,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

二、教会学生如何“观看”

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院长乔尔·鲍曼教授在演讲一开始就引用了卡塞尔美术学院一位教授的话“我们教会学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学会看”。看什么?如何看?观看方式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在传统的审美欣赏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什么?实际上获得了何种知识?面对艺术原作,或是触摸真实的艺术作品,一种审美体验在亲密接触的氛围中变得神奇和具有穿越性,似乎激发了多重学习的“维度”。
花大量的时间来观看和鉴赏,对作品的材料现实感发生兴趣并注意到独特的细节,这些都为复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独特的精细严密和跨学科的探索思考的学习模式被建立起来,在比较中发生交点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比较的过程,是参观者找到对象本身之间交叉的过程,而这些比较,反过来支持进一步的细节及观点的观察、分化和整合。

哈佛大学最近发行的《普通教育任务报告》阐明了哈佛希望培养学生一系列丰富的技能和习惯,其中包括关于视觉学习和审美反应的技能和习惯。哈佛大学在最近的研究报告《研究中心的学习:对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中心教育的动力和潜力调查》(Study Center Learning: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ower and Potential of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Study Centers)中指出,教师常将课程主题与艺术作品的观赏及所涉及的教学领域相结合。例如,历史教授大卫·布莱克本(David Blackbourn)教授希望通过视觉图像的协助能让学生掌握“对历史的更强的欣赏能力”。图像可以传达课本无法做到的关于文化类型的陌生、改变和环境设定。“如果你正在上文化和风格的课,你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一张椅子”。布莱克本教授这样解释道,“但是画作中的场景却帮助我们还原和重现历史可能的面貌,或者透过此达到一种理解和想象的通道”。

美术学习的一大优势——在多个层面上加强学习,并帮助建立复杂的知识体系。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是三个逐渐深入的阶段。这三个阶段需要欣赏者参与其中,对作品进行积极主动、持续不断的提出质疑,积极参与到理解作品中,也就是身入其中,而不是以观察者的身份置身其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质疑所要理解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期待事物自身确定它如何“回答”,这正是伽达默尔提出的问答对话模式。伽达默尔指出:“对话就是对话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着以获得真理。”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看世界方式,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院长乔尔·鲍曼教授从Google地图的标注出发介绍了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历史、建筑,并发散到相关的艺术项目,阐释了学院教师与学生参与卡塞尔文献展的互动。这种对“观看”本身的强调,不仅更深入艺术教学的本质核心,同时也提出由观看方式改变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三、大学教育的精神指向应该是“学术民主、专家治校、独立思考和社会良知”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提出几点建议:建立公正科学的考试制度,打破目前对于绘画技能的过度强调;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有益的实验探索;教学上由灌输向导引转变,教、学一体,激发积极性;创作中鼓励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去标准化,鼓励多元发展;在师资上加快教师知识的更新步伐,以保证高水准的学术前沿。

事实上,美术学院的教育应为每一个具有不同艺术禀赋、有着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生有用的教育。任何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历史批判眼光、健康和谐发展均是首要育人目标。美术学院应加强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批判反省、追求真理、自主自立、挖掘个性潜质、超越现实功利、开创新世界的精神,养成洞见真知、智慧人生、摆脱束缚、突破成规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是提供帮助,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没有一家之言,有的是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打破专业壁垒,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的联系,避免知识的片面化,以便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总体状况。

美术学院的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做一名有责任心、能担当的公民,并依据这样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作为一所独立的、专业的、自主的公立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呈三角形,一角是哲学、历史、文化等理论性的教育,一角是图画、电脑、设计等技能性教育,最后一角是在工作室进行知识的转移整合。每个学生都在这三角形内发展并找到自己独特的空间。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美术学院培养博识与精专、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四、美术学院迎向社会创新的再定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指出,不同文化的相同与相异,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中国美术教育和国际,特别是与西方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当我们说到中国美术教育有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这既是优势,也是难题;当我们说到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极大的吸附融合能量的时候,这既是一种优势,也经常使得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有着比较强的来自传统的惯性。美术学院应立足传统,把握时代脉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美术教育平台。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要体现高等美术院校自身的文化责任。对于中国来说,现代的转型速度如此之快,面临的急迫问题是文化传统渐行渐远,文化的记忆在不断丧失。中国美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不曾间断的传统,也是东方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的重要代表。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艺术教育,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比较多地朝向世界,特别是西方的风格流派和观念。现在需要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自身的传统,将传统艺术的资源进行当代的转换,将自身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果丧失了本土的文化传统,就会带来整个世界艺术教育,包括艺术产品创作的更加严重的趋同化和同质化。美术学院的教师要立足于中国改革时代的社会现实,从极为丰富的本土的社会生活中来寻找艺术表达的主体,尤其要注重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支持当代的艺术创作,并且引导学生,找到艺术表达的中国方式。

西安美院院长郭线庐谈到,西安美术学院将中国雕塑和书法设为必修课,以研修中国文化。此外也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比如积极开办实验艺术等学科建设,积极应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

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校长贝恩德·柯睿格认为,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注意资源整合及人才的重要性。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是一所完整继承了包豪斯教学系统的艺术大学,目前只有650名学生,是一所老师与学生能密切交流的学院。数字革命让学生适应新技术和数码时代,学院正在这种大背景下思考教学革新。面临21世纪的挑战,资源整合、发现人才是美术学院未来共同的挑战。正如东京艺术大学宫田亮平校长希望的那样,让艺术大学所处的地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地”,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等都成为未来美术学院努力的方向。

整理/岳泳霞

本文原载于《中国美术》杂志2015年第4期p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