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术馆与公共教育的反思与未来

文:郑勤砚    图:郑勤砚    时间: 2011.11.27

随着世界各地博物馆数目及种类的显著增加,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博物馆在当地国家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备受当代思潮、社会及政治因素的考验,同时也面对林林种种的问题,例如:收藏和展示的偏执,专业知识的普及化,博物馆的社区角色等。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里,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在美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可能取代宗教机构,成为帮助新移民建立一种家庭和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纽带。所以一个美术馆在一个国家可以成为文化成就的象征,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在中国,伴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大潮,部分美术馆相继建立教育部门,开发教育项目,但是多数美术馆教育管理及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背景,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有限,教育活动忽视整体策划和学术高度等问题广泛存在。本文旨在从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及美国艺术博物馆教育经验的角度,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当代问题展开讨论。

一、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

早期的博物馆典藏品并不打算做公开的展示,只是反映出典藏者个人的收集兴趣而已。英格兰牛津地区的艾许莫林博物馆(Ashmolean)在1683年设立,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这类博物馆之一。在17到18世纪,美术馆的起源很大程度是源于西方宫廷贵族的、教会的藏品向公众的开放,这种开放真正的背景是平等主义。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将皇室的艺术收藏充公,并置于卢浮宫作公开展览,成为近代公营艺术博物馆的滥觞。它的哲学背景就是平等主义加上民主思潮和启蒙运动的教育功能。卢浮宫宣示了新的博物馆理念,强调博物馆不再是上流社会玩物,还肩负有教育公众的使命,提高国民的艺术修养,加强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认识。这理念一时成为时尚,欧洲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博物馆的建造和营运,博物馆亦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工具。1852年在伦敦设立,也是全球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装饰艺术与工艺品为主,至今仍被视为全球第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因为该馆当时已将公共教育列为营运目标之一。

一般而言,当时教育只是博物馆的一项附加产品而己,还不算是目标。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将博物馆视为可让一般大众提升自我的场所。他们相信在美术馆里,“以更高层次的美感形式来散播艺术,将可直接教化及提升那些务实的劳工大众”。主张这种看法的博物馆领导者认为,博物馆具有让平民百姓变得文明的影响力,展示不仅应该让人“觉得很享受”(特别是在艺术博物馆里),更希望能够提升大众的品味与性格。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博物馆在社会上享有尊崇的地位,是人类认识宇宙定律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博物馆借着对文物和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向公众展示知识、宣扬价值。博物馆成为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也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权威。

从艺术博物馆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中可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态度: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模式(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model)、纽渥克博物馆模式(Newark Museum model)。本杰明(Benjamin Ives Gilman)于1918年发表了一套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美学概念,认为艺术博物馆是文化机构,它作为学习基地的功能则属次要。他更认为艺术应以服务艺术为最终目标,教育只不过是达成这目标的手段。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模式将博物馆设想成为神圣的庙宇,博物馆学习便等同对美感的膜拜。相对来说,纽渥克博物馆模式则视博物馆的功能如图书馆。在二十世纪初,纽瓦克博物馆的总监John Cotton Dana发展出一套以教育为使命的模式:并认为博物馆的好坏取决于它的使用率。他更鼓励博物馆积极外借藏品给学校.并在社区设立分支。达纳强调博物馆具有教育大众的责任,于是,他开办了一个学徒制的课程,着重于教导博物馆的各种功能,教育功能当然也包括在内。学生有机会到纽渥克博物馆的每一个部门工作,以实现达纳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及各项工作皆需有经验人才充任的信念。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时,博物馆的领导者开始将机构改头换面,不再只是做为藏品的保管者,而是要为更广大的社群提供服务。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人们开始质疑宇宙发展是否有单一的定律,知识的解说是否只有一个版本,我们甚至怀疑有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传统博物馆的认知论和它的教育功能,以至社会价值,也受到冲击。最显著的变化乃在于博物馆与观众关系的再界定。博物馆工作者不再扮演掌管知识的权威、教育公众的导师,取而代之的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博物馆的教育成效,往往取决于观众个人如何建构其意义。公营博物馆的营运支出来自公币,它的存在价值亦视乎它们能为社会带来何种效益,其中教育功能始终是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到以人为本,与时并进,是现今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 美术馆教育角色的含义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的定义:博物馆乃一所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在它所服务的社会,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并以研习、教育及娱乐为目的,致力于收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人类及周围环境的物质证据。

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这一传统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例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1899年),宾夕法尼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开办博物馆培训课程的博物馆(1908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设立讲解员的博物馆,伊利诺伊大学的克兰勒特艺术馆(the Krannert Art Gallery)是全世界第一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的博物馆。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许多著名大学校园内均设有若干座博物馆或美术馆。如,哈佛大学有三座博物馆,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有自己的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有着全美十大博物馆之一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哈佛大学更是要求其政治、法律、商业等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音乐、艺术、文学等限制性选修课,使其毕业生无论从事政治、法律还是商业,均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不仅经常在博物馆的氛围中受到熏染,而且构建起了自我的鉴赏作品的方法。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只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阐释作品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地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正是由于对儿童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馆方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童提供与之相应的美术教育课程,甚至于学校当中的部分课程也可直接在博物馆中进行,馆员与教师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和和谐的关系,互通有无,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

三、美国艺术博物馆教育经验的启示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Edward H. Able, Jr.)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i]。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博物馆政策已日渐强调提供教育课程与更多公众参与。大众已体认到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将引入入胜的展示品配上更好的说明,以及提供专人导览。直到1960与1970年代,美国博物馆朝向提供更精致多元及预先规划好的教育活动这个方向来发展,大众开始正视身心障碍人士、妇女以及其它族裔与文化的人所受到的歧视。藉由推广延伸计划,来吸引学生和成人这两种不太可能到博物馆的观众,并且成立卫星博物馆,以及采用文化艺术为内容的教学方式。博物馆在帮助大家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与对这个世界发展有贡献的一种文化过程中,从而更加融入主流生活当中。应大众对多元文化与日俱增的兴趣,新的博物馆与艺术中心纷纷设立,博物馆开始明白自身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并从这个角度来规划活动。博物馆以多管齐下的方法提供教育,包括提供事实资讯的展示说明、研讨会、团体导览、延伸计划,以及让观众能亲自动手操作又动脑的艺术教育活动等。

科学与儿童博物馆在改变以静态方式呈现展示品的作法上起了带头的作用,成人与儿童都对能与展示品互动感到很开心。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旧金山的“探索馆”(Exploratorium)  ,以及麻州老史特桥村(Old Sturbridge Village)等,皆为“新式”博物馆教育中的佼佼者。为了让参观者与展示品产生互动,博物馆想出了种种新方法。博物馆增聘更多工作人员,藉由手册、公告与学术出版品方面更高的设计与编辑标准,并雇用受过教育训练或有课堂教学经验的人来担任教育工作者。其中许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在节目设计与导览行程中,运用一些公认可行的教育方法,部份是藉由整合皮亚杰的学习阶段,以及采用杜威 “从做中学”的方法,社会大众也对新的展示与活动有所响应,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达到空前盛况。

博物馆教育是一个相当新的研究领域,一座博物馆抱持什么样的经营哲学、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政策,以及推出哪些活动,大部份还是要视该馆的行政阶层与董事会的优先顺序而定。基于各种原因,博物馆的优先顺序可谓大相径庭,而且所采取的教育作法也很容易就被扼杀;博物馆,尤其是美国的博物馆,常须仰赖私人的支持与特别的公部门补助款来营运,当财务发生困难时,博物馆往往只能以精简人事、减少典藏以及不再兴建展示空间来应对。

尽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相信教育和导览极为重要,但也必须尊重以保存及展示收藏品为职志的研究人员的想法,同样也得尊重学生、学者和典藏者的研究活动。尽管如此,近五十年来博物馆的教育角色已日渐加重,博物馆不只提供导览,同时也开办课程.新增一些教学活动。好的导览并不只是提供展示说明就够了,它还包含导览员与观众之间的持续互动。达到导览的关键,其实在于观众本身具有的经验,导览行程所提供的信息应与此相关。

除了导览之外,美国的艺术博物馆还为观众增设了参与式活动,鼓励观众根据自己的步调与感兴趣的程度来从事发现学习。会移动的艺术品、语音导览、如实物般大的模型、以及人可以进入的真实物品(如遗址或墓葬)、视听导览,或是邀请观众触摸、实验、嗅闻、倾听、观看、创作那些奇特、珍稀之物的活动,都是非常难得、刺激、有趣的教育题材。比方像在英国运用一种精心设计的“发现法”参观行程,由馆方和学校事先一同规划好。再者,博物馆也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好让学生具备一种四海一家的观点。

博物馆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已确立,博物馆与学校里的教育者正努力想出更多办法,来推动双方建立稳固而有意义的关系,虽然大家从未认定博物馆应提供终生教育,但博物馆所拥有的资源,已经藉由观众与真品文物和古迹的亲身接触,丰富及扩展了观众的知识和成长。博物馆导览员若能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并运用这些策略来导览收藏品,便能够将讯息传递出去,唯有当博物馆的导览员能够将收藏品脉络的故事藉由导览得很有意义时,参观行程才能发挥成效。

四、艺术博物馆教育的未来

今日的艺术博物馆必需花费心思去了解它们的观众,并顺应观众对展览与教育的偏好。大众对文化传统所知更为广博,自己也成了收藏家,“人们的家已经变成补充其外在经验的私人博物馆,虽然囿于个人的品味与经济能力,但是更多的“教育”与更多的博物馆相关期待,却是出自于个人的领域而非他处。过去的博物馆大多数时候都是门可罗雀,而今日的博物馆则已从收藏品的保存,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教学,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校课程是在博物馆里完成的。由于休闲时间增多,频繁的旅行,使得现代人更能留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大众渴望看到重要的展览,而且透过博物馆要此其它任何文化机构,更能看到世界的历史与文化。

在一份为美国博物馆协会所准备的重要报告中,“迎接博物馆新世纪委员会”针对今日博物馆所面临的议题加以审视,委员会调查了博物馆在其对社会所负有的义务与责任这件事上面所扮演的角色,委员会支持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但也将教育列为优先要务,委员会的项目主任希克斯(Ellen Cochran Hicks)在讨论这份报告时指出,“博物馆是我们大家共有的集体记忆,是记录人类活动的编年史,也是观看自然世界的窗口,改变这些基本的功能,犹如改变大家看待人类生存延续的方法”。

然而,委员会亦认为,虽然博物馆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教育性项目,但有一个面向尚未予以透彻地审视,而且应该加以强调,那就是人们在博物馆里是如何学习的(迎接博物馆新世纪委员会,1984),博物馆不只是保存我们的文化,而且还须担负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并运用其本身的资源做为学习的中心,在此情况下,做为博物馆与历史古迹发言人的博物馆导览人员,变成非常重要的资讯来源。

二十世纪的博物馆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十年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已从静态的文物仓库变成鼓励普罗大众主动学习的中心。博物馆除注重自身的收藏外,也朝向外在的观众展望。过去,博物馆的研究重点是收藏品;现在,观众也成为研究对象。事实上,博物馆专注学问研究和收藏品的价值太久了,一直忽略观众的真正需要。今天博物馆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保存这些传统观念的同时,也能把它们与博物馆的教育价值结合起来。这些教育价值就是如何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素质。为此,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及教育模式也要有所改变,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并爱上博物馆?如何建构博物馆中的教育方案及课程?针对不同的人群,博物馆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策略?博物馆如何与学校、社区携手,拓展其教育意涵?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能挖掘哪些资源?

有人说,爱上博物馆就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不知中国离这一步还有多遥远?

[i]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1992).Excellence & Equity:Education &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Washington.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郑勤砚  美术学博士,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