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果被过于尊重,反而妨碍它服务于社会的功能的发挥,宛如人常常被囿于声誉的城堡之中,尤其对于儿童。广东美术馆便致力于打破这种孤立,使艺术走进人民,走进儿童美术教育的领域,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进入广东美术馆半开放式的画室,儿童便可以轻松自由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这里就是广东美术馆的培训中心。这里的每一扇门,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屋顶乃至地面都是儿童艺术实验的媒介和载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自己进行艺术创作,来到广东美术馆,每个孩子都可以感受到美并能自由地想象和思考。在快乐的游戏中,在对艺术的感悟中,儿童基本的艺术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而美术馆的作用在艺术教育中亦得以体现。
美术馆是展示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策划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馆从静态经营转化为动态经营,原来的象牙塔,转化成为大众可望亦可及的学习场所,并成为儿童接受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的殿堂。
在我们策划儿童参观美术馆展览的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陪同来的家长并不进入美术馆,而是在美术馆大门口等待,然而他们并非买不起门票,而是普遍认为自己不懂艺术,美术馆是文化人士以及上层人物去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进不进去没有太大分别。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在我们组织儿童参观、学习及举办各类活动的同时,对家长也进行了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现在,在广东美术馆,家长带孩子观看展览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收藏和研究是美术馆的两大功能。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四个部门环环相扣,彼此成就。展览、教育以研究藏品为基础,而藏品的价值则是通过展示和教育来体现的。不只是艺术家才需要审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们在对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会进行一种不自觉的自我探索,艺术教育在提升人们艺术品位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性、道德与艺术的融合。
儿童美术是美术馆专业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项独特的研究活动。儿童是美术馆观众群中一支最强有力的生力军。对于这支队伍,从长远来看,美术馆应给予特别重视。美术馆的美术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引导方式。亲近艺术,通过对艺术品的美感享受来培养大众的艺术兴趣及艺术鉴赏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引导方式又有区别,有些孩子缺乏自控性,美术馆对他们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往往较之学校的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美术馆主要是激发观众学习欲望的地方,与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美术馆以视觉艺术教学为主,语言艺术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反复地引导和深入浅出地表述。“专家意见为辅,大众意见为主”的做法带动了当代美术馆美术教育形式的转换,它增强了美术馆的教育意识。从美术馆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街道,再从街道到美术馆,互动学习长链的形成,促进了全民特别是儿童艺术素质的提高,美术馆作为一个高不可攀的艺术神殿已经成为历史。人与艺术的贴近,大众与美术馆的贴近,教育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美术对于人格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这已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儿童美术教育功能凸现的今天,美术被视为提高儿童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美术馆提供的与艺术品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以及所举办的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技法讲座、美术鉴赏教学和国内外美术教育专家联合举办的艺术演示、儿童美术理论专题研讨会等等,都对儿童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美术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新考虑和检讨我们的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美术馆的活动必须要达到高度的学术 性,而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又必须扎根于社会才得以实现。儿童美术教育在美术馆的开展,首先要从美术馆的管理结构上进行调整。这种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美术”,应该充分地融入“大美术”。美术馆工作人员不但要有美学、美术史的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美术馆的教育工作才会有整体的协调。
当前,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儿童美术教育,已在“大美术”的良好环境下得以发展。可喜的是,近年来,广东美术馆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所做的一切,已在儿童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儿童美术这一奇葩的茁壮成长也给美术馆教育带来一片新的蓝天。
整理:郑丽君
本文原载于《中国艺术报》2013年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