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世纪80年代的约10年中,日本美术馆数量倍增。根据1990年的日本全国博物馆协会的统计,公立、私立美术馆共计有565所。战后的日本,美术馆是作为地区居民的社会教育机关而设置的,因此,目前日本所有的都道府县都设置了地方美术馆。可以说,没有设置美术馆的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在这些美术馆里,教育普及活动作为美术馆机能的重要一环,给予学生和一般的大众以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日本的美术馆教育兴起的原因、日本的美术馆教育的现状和特征、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这四方面来论述日本的美术馆教育,并试图通过有关日本的美术教育论述,给伴随着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丰富文化生活需求的中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日本美术馆教育兴起的原因
日本美术馆教育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社会教育的普及与美术馆教育的展开
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余暇时间的扩张与生涯学习的推进,教育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学校以外的再学习、再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团体必须为大众提供学校以外的学习机会的观点得到公认,由此社会教育迅速发展。战后日本文部省先后恢复了社会教育局,1946年又制定和公布了《社会教育法》,确定了社会教育制度。此后,各种青少年团体、妇女团体以及“父母先生会”(PTA,一种成人教育团体)开展了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活动。特别是“公民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社会教育主事”的培养及其在市町村的设置,对社会教育推进作用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在社会教育中,随着丰富生活要求的实现,大众对文化和艺术也越来越关心,对美术馆包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70年代以来,学校设施的整顿配备告一段落后,日本各地方行政当局把美术馆的建设作为文化设施扩充的重点。于是,地方的公立美术馆数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在公共团体的投资与努力下,企业型的私立美术馆也急剧增加。随着美术馆的增加,大众对美术馆在社会上所担任的角色与所展开的活动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各美术馆努力以其各自的特色开办常设展与企划展,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普及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与美术馆教育的关系
不少日本美术教育家认为,近年来的学术教育中,因为受到基础技术、划一化指导的束缚,使美术教育失去了魅力。而在美术馆新设教育活动中,因为不受“指导要领”(即课程标准)和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所以学生能深深体会到美术(或者是造型)活动的趣味性与丰富性。
特别是随着日本学校周五日制的实施,学生周六的文化生活成为今日的课题。在这种状况下,美术馆的进一步开放,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以及美术馆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联系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目前作为学校的核心之一的美术馆教育在日本的美术界已成为热门话题。
三、日本的美术馆教育现状和特征
现在,日本美术馆教育活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日本美术馆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仅仅是鉴赏陈列作品的那种静止的时代已经结束,迎来的是来馆者在鉴赏作品时也参与制作、静与动双方活动同时展开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以日本的都道府县设置美术馆为中心建立了美术馆联络协会,参加这一协会的美术馆被称之为“加盟馆”。这些加盟馆除了鉴赏陈列作品外,主要还进行以下几种活动:
1、造型讲座(实技讲座、教养讲座);
2、公开制作(作家制作过程的参观和质疑);
3、开放的工作室(采取自由时间制,为参加者提供制作的空间和道具);
4、公演会(与美术有关的音乐、舞蹈、戏剧的公演);
5、讲演会;
6、在陈列作品前的解说;
7、引起鉴赏兴趣的质问纸、小册子;
8、AV解说(采用幻灯片、录像机等设备的解说及检索);
9、移动美术馆;
10、图书资料等的提供。
美术馆教育的特征
在此,试以几所美术馆进行的典型活动为代表,来具体说明日本美术馆教育的特征。
首先,介绍非常有特色的“从街头到美术馆,从美术馆到街头”为主题的“日本—德国美术馆教育研讨和行动”。1992年5月,日本东京,由日本全国美术馆会议、东京—德国文化中心、日本—德国美术馆教育交流实行委员会这三方面共同组织了以“从街头到美术馆,从美术馆到街头”为主题的“日本—德国美术馆教育的研讨和行动”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作讲演的有来自德国的艺术大学、美术馆的三位学者和日本的十多位学者,参加活动的有一千几百人。“从街头到美术馆,从美术馆到街头”基本思想是,通过日、德两国美术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探求美术馆教育在街头(生活现场)应有的位置。5月3日至6日的活动是“行动1—大道艺术展”。街上布置了无数由市民制作的布绘和儿童制作的鲤鱼旗帜,使街衙转换成“艺术生成的现场”。5月7日开始“行动2—美术馆团体导览的尝试”。5月8日至9日举行研讨会,以“作品的引诱”、“街头和美术馆”、“美术馆和学校”以及“现代文化和美术馆”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日本全国各地美术馆所取得的有关美术馆教育的经验得到了充分交流,同时也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加强美术馆与大、中、小学校的联络以及地区联络的可能性。
其次,东京都内的目黑区美术馆开展的以“作”(创作活动)、“看”(作品陈列)、“触”(教材展示)三要素为组合的活动也非常有特色。这所美术馆自开馆以来,每年进行两次题为“手和眼的冒险广场”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与美术的接触通过“以视觉和触觉为中心的五感冒险”来进行,即通过这种活动给予身体的各感觉机能以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唤起对美术的兴趣,从而自发地获得新的鉴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的方法。具体的主题有:“想住的地方与想去的地方”、“纸的故事”、“水的模样”以及“色的博物志”等等。在以各主题为中心的活动期间,各活动场所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作活动与体验讲座。参加者从儿童到成人,年龄不限,有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儿童少年工作室”,也有以高中生以上年龄的人为对象的“成人工作室”。在这类活动里重视的不仅仅是结果和作品,而且还重视参加者自主活动展开的过程。在儿童工作室里,还导入了音乐、体操、社会、理科、游戏等要素,让儿童少年用全身心来体验美术的魅力。总之,在这类活动中,以鉴赏作品为重点的美术馆展示机能和以评价创作作品为重点的一般美术教育,这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于是,来馆者、作家、作品、活动的组织者之间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再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横滨美术馆的儿童画室。1989年开馆的横滨美术馆,以开展充满活力的“观、创、学”三方面的活动来作为动态美术馆的目标。“观”是指展示部门,“学”是指教育普及部门的“儿童画室”和“市民画室”,“学”是指美术情报中心的“美术图书馆”、“美术情报系统”、“影像情报系统”等设施。特别是作为“造型活动场所”的“儿童画室”,在产生作品的舞台里提供了鉴赏的可能。即通过制作来亲身体验作家创造作品的过程与感情,从而超越了知识性的鉴赏,使体验性的鉴赏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儿童画室”课程的设定分为两类。首先是“素材体验型活动”(这类活动的意图是唤起参加者对材料和道具的关心及兴趣),然后是“目的指向型活动”(以构成表现活动意图)。这两类活动又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与材料作游戏”、“用材料作游戏”、“用材料制作”。采用的材料主要有对触觉、视觉容易产生比较强烈感觉的粘土、颜料和纸等,并采用能产生光和音响效果的一些材料。
四、日本美术馆教育的现存问题
如上所述,今年来日本的美术馆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有关美术馆职能的问题。美术馆的基本职能是,为来馆者提供鉴赏作品的场所。从这种观点出发,美术馆教育应以鉴赏教育为主,那么,创作活动在美术馆中应占有怎样的位置?而创作活动与美术馆活动的基本职能即展示,又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值得深思的是,与目前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中重视创作活动的特征相对,现在美国的美术馆教育却以鉴赏教育为重点。早在30年代,美国纽约近代美术馆就曾进行过“以创作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但进入70年代,这所美术馆的教育活动又转入了“以鉴赏教育为中心”的阶段。因为美术馆得到了税金免除、或税金减少后被要求为更多的来馆者提供教育机会,原来的创作教育被认为没有对多数人作出贡献而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同时,自1965年开始,学校的美术教育从重视培养创作表现转为以“美学教育”、“视觉的教养”为重点。这种美术教育的思潮也对美术馆的方针产生影响,即展会(常设展与企划展)被认为是美术馆最优先的事情。那么,今后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会不会走上与美国同样的道路呢?
其次,在欧美,有不少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在馆内也可以自由摄影或者临摹。但在日本,美术馆的入场费非常高,一张入场券一般都在800日元到1000日元左右。高票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观美术馆人数的增加。并且,日本的美术馆内禁止摄影与临摹。那么,美术馆到底是以为大众提供鉴赏的机会为主要目的,还是以保存作品为优先考虑呢?
五、日本美术馆教育的展望
今后,日本的美术馆教育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针对此问题,日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方案。
例如,在美术馆教育中到底应以鉴赏为主,还是以表现(创作)为主呢?日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认为,目前在日本美术馆教育中,充满活力的创作活动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在以此为基础,就有可能进一步积极探求在美术馆教育中如何使“鉴赏”与“表现”的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从鉴赏的角度来看,如果参观者对某一艺术品产生了兴趣,接着就会产生接触这位艺术家其他作品的欲求。如果对某一位艺术家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产生鉴赏其他美术作品的欲望。采用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引导的方法,就能为观者提供与更多的艺术接触的机会。这是鉴赏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不仅仅对优秀的艺术品进行鉴赏,还让参观者参加实际的创作活动来亲身体会艺术家创作作品的经验。具有这种“追求体验”的参观者,不仅能容易地理解艺术品,而且也能获得创作的喜悦。当然,在美术馆进行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鉴赏,所以创作活动应作为鉴赏活动的辅助活动,而不应该作为一种独立活动来进行。这样,在美术馆中,观看作品的行为和通过创作来表现的行为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有机的关联。因此,在今后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中,将采用鉴赏和表现有机结合的方法,而各美术馆将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设定与展开具有特色的教育普及活动。
又如,鉴赏教育是学校美术教育重要的一环,美术馆教育应在配合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上下功夫。日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欧美的美术馆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在美术馆教育中,根据学生具有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来设定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解释。采用这样的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品的教育方法能激发学生对艺术鉴赏的兴趣,而由艺术理解而获得的文化方面的刺激又能促进学生的表现能力的伸长。
再如,日本的美术馆内将逐步配备足够数量的“学艺员”,由这些对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理解和广泛知识的学艺员来组织丰富的、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企划展,以此推进美术馆的普及教育,不断增加美术馆利用者的人数。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美术馆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得到飞速发展。虽然目前日本的美术馆教育还存在各种问题,但在日本美术馆教育工作者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
整理:郑丽君
本文原载于台湾《教育资料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