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荐展|常青藤计划2020:十组青年艺术家共探当代“十日谈”

时间: 2020.10.13

十日谈Decameron.gif

薄伽丘小说集《十日谈》的诞生与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的一场瘟疫有关。疫情的蔓延让城市中的人们惶惶不安,为躲避灾难,十位年轻人避居乡间每人每天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十天时间便创造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鞭挞迷信、批判罪恶、宣扬爱情、歌颂人性,启发人们思考理想的生活究竟应该如何,让阴霾笼罩中的芸芸众生重获对人生和未来的希望。”2020年已进入最后的几个月,回望这一年,疫情的惶恐席卷,“故事”时常发生。在防疫常态化时期,大量艺术家也着力挖掘和表达着自身的感受与体悟。青年艺术家如何讲述故事?面对纷繁的事件有什么体会?如何重塑角度,演绎老故事、挖掘新故事?

本年度“常青藤计划2020”便围绕“十日谈 Decameron”的主题,汇集10组青年艺术家的“故事”而呈现。展览由《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担纲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宋振熙、张予津共同策划,10月10日在天津华侨城美亚创意文化园开幕。

展览现场

“故事”和“交流”可以说是解读本次“十日谈”展览的核心关键词,如何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怎样去讲故事才能让观众恰到好处地融入展览、获得思考、感受体验?这是展览“叙事性”线索需要考量的要点。总体来看,本次“常青藤计划2020”无论是从展览主题、作品挑选、场景营造、交流方式等来说都呈现出非常鲜活的“故事”特征,由此也这也带来了一些探索式展览的价值亮点。

正如学术主持盛葳所说,“七百年后的2020年,我们重启14世纪薄伽丘的《十日谈》,邀请十位艺术家为大家带来他们的故事,通过自我讲述和自我呈现,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在后新冠时代重思人生、重寻自我、重建信心。对于薄伽丘而言,进阶之途是诗歌和文学,对于此时此刻的我们而言,则是可以亲历其中的视觉艺术。”

张权-《谁动了我的胡萝卜》(1)树脂、综合材料-700×400×600cm-2020.jpg张权《谁动了我的胡萝卜》树脂、综合材料 700×400×600cm-2020

张权 《白日梦》(1)雕塑、数码喷绘 尺寸可变 2018-2020.jpg

张权 《白日梦》(2)雕塑、数码喷绘 尺寸可变 2018-2020.jpg

张权 《白日梦》雕塑、数码喷绘 尺寸可变 2018-2020

展览的情景从场域周围就已开始浸入,宝蓝色巨大的兔子雕塑拉开故事的序章,艺术家张权的作品《谁动了我的胡萝卜》带着“惊奇的”观众悄无声息地踏入了展区,张权一直关注“潮流”与“艺术”的结合,他的创作充满着“游乐园”的趣味精神和轻松效应,利用这只巨大的“KARORO”巨型兔子开场,也体现了展览所意图营造的公众开放性和对话性,在消除展览区域边界的模式之中揭开故事的氛围背景。

沈凌昊 《一个海边的夜晚》岩石、海草、贝壳、珊瑚、感光材料、UV光等混合媒介装置 尺寸可变 2018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来“讲故事”,无论是引经据典、切实体会、虚幻创想——他们试图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创造出艺术的互文语境,利用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素材营造出充满鲜活能量的场域体验。穿过橙黑色的 《白日梦》场景,便进入沈凌昊利用无限的“镜像空间”营造的《一个海边的夜晚》,他曾旧金山沿着海岸线行走,收集散落的贝壳、海草、岩石以及一些游客遗留物,艺术家对这些“现成物”进行重组和创作,利用UV光线和镜面,营造了海边和星空的置景。在对“时间和记忆”展开讨论的同时,也营造出曼妙的“穿梭”体验。

戴陈连 《人生何处不相逢》剧场、录像 2020

戴陈连《人生何处不相逢》融入了舞台表演的效果,呈现了故事的在场性,他邀请几组表演者,串联起“样板舞、迪士高、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年代的舞种,组织起有关身体、行为、观看的相互关系,以“重现”和“重构”不同动作行为,展现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的变化,意在以“剧场行为”释放“身体本能”,演出现场极具戏剧化,以行为表演和装置的高度结合将展览开幕的氛围推向了的沸点。

丁世伟 《陨歌》六屏影像及混合媒介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丁世伟的故事主题围绕“枯树”具象图案展开,作品《陨歌》将与枯树的各种切面、纹理、轮廓等转化为抽象图形,分解成由738个横截面生成的几何点线关系,他采取了六屏影像、摄影、手绘、现成品装置等多重方式,细致地展现有关“树“的各种细节,虽然“树已逝”,但通过艺术家的记录、探究,似乎又渲染出新的植物样本的能量,不同媒介的组合也叠层出作品的场景关系,观众可在动态与静态的图像间寻觅“枯树”的脉络与结构。

朱玺 《历史公式》金属,标本,软性灯管,书籍,工业风扇 900cm×250cm×500cm 2019

而相邻作品朱玺的装置《历史公式》也采用了多种元素组构的方式,将建造的金属残墙、腐朽战马的骨架、红色灯光坐标轴、鼓风机、满地的书页等融合,构建了极具历史寓意的造景。

周行Mr.D.Mouse《DSC00297》视听装置 尺寸可变 2020

阶梯展区的视听装置《DSC00297》是艺术家周行Mr.D.Mouse的作品,他利用电磁采集器捕捉不同电器波形结构加以重置——抽象的画面和感染力极强的音乐融合,零碎的图像间可若隐若现地捕捉到人体切片影像,比如大脑、骨架、躯体,又与复杂多样的现代元素如数字、X射线、代码等共同组合。艺术家并没有直白地阐述,而是运用声音、画面、线条、色彩间的跳跃和协作,营造出现代装置化的“奏鸣”,带给观众环绕式的感官震撼,而也是在这样的刺激中,徐徐启发人们对于生命、形态、人、虚无、自然等的思考。

崔译 《夜冥冥·耳语》特定场域声音装置 PVC、不锈钢、钢筋、植物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0,声音设计:王波

沿着阶梯进入一层展厅,场景转换进入了明亮的氛围,连续几件装置作品都呈现出在“物化”“工业现成品”“现代”等主题之上的共性。首先由崔译《夜冥冥·耳语》带入一片奇特的“管道园林”,撑满空间的红色管道与绿色草地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家利用现代化工业产物的再度搭构比拟园林美学的古典概念,引导观众“游园”于拟造的“自然之间”,管道里传来声声絮语,视频之中播放的牛吃草更加讽刺地亮化了主题;MOXI 《独》和《心爱的家》两件装置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循环的靠背椅、装满红色砖块的购物车,是否被视为是一种针对现代生活进行反思的暗语?欲望、购买、循环、重复,这似乎就是我们当下生活的艺术化抽象写照。

MOXI 《独》 装置 木质,橡木镶贴,亮面清漆 总体尺寸300cm×80cm 单只尺寸80cm×37cm×45cm 2019

MOXI 《心爱的家》装置 金属线材,红砖 尺寸可变 2020

王恩来-《Bonn浪潮》-塑料袋、排风扇、控制器-尺寸可变-2015.jpg王恩来 《Bonn浪潮》塑料袋、排风扇、控制器 尺寸可变 2015

王恩来-《空洞》-塑料袋、电风扇、控制器、钢架-尺寸可变-2020.jpg王恩来 《空洞》塑料袋、电风扇、控制器、钢架 尺寸可变 2020

王恩来装置作品《Bonn浪潮》《空洞》体量不小,几十个黑色大垃圾袋有序地围绕、排列在铁架,组合在标准化的形制关系里,随着鼓风机与电风扇膨胀、摇摆。艺术家长期实践的“临时关系”也跟随场地的变化得到了改变,而正在“呼吸”和“吐纳”的垃圾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人们的确是不敢太过靠近这些庞大的无生命“垃圾袋群”的,但它们似乎在一种隐形的排列下被赋予了超出普通“垃圾袋”的意义,起起伏伏地呼吸,扩张、缩小,正在着力地侵占着外部空间。

张钊瀛+沈沐阳 《运河·东方戏法》木版激光雕刻、绘画、综合材料、影像 尺寸可变 2018-2020

张钊瀛与沈沐阳共同创作的《运河·东方戏法》是展览的收尾,该作品脚本是历史故事的翻新重构,二人化身“利玛窦·瀛和沈光启”,以全球视角勾勒运河之上的知识谱系,在巨型的“装置墙板”上定点挂了相应的绘画、视频、物件。观众可在点点滴滴的小件元素和背景呼应的关系里,可阅读运河的传说和故事。

本次展览折叠迂回的游览路线也提示着观众“故事”的复杂程度和多维向度,观众可自由穿梭行走、阅读观看,展览还设置了每位艺术家的文字故事墙,整个展览利用丰富的素材组合和节奏变化串联了十组艺术家的故事表达,编织起一条饱满的展览空间线索。

美亚创意文化园 广场.jpg

展览现场图2.jpg展览现场

YAC青年艺术社区.JPGYAC青年艺术社区

本次展览也是“常青藤计划”与天津华侨城合力运营的派克艺术中心正式运营以来,策划亮相的首场主题展览,故事的大主题是“十日谈”,但青年艺术家的视角和讲述内容各不相同,也从绘画、影像、装置、表演等方面展现了青年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趋向积极的突破精神。可以说,本次十组青年艺术家所呈现的作品和展览更深、更有意义的的价值在于其活力性、探索性、实验性等特征,艺术和故事一样都是丰富的、多变的,而一切的故事没有结果,都是正在发生。


文/张译之

图片及相关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海报.jpg

十日谈Decameron——常青藤计划2020

2020年10月10日-2020年11月5日

(10: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华侨城美亚创意文化园  派克艺术中心

主办方:常青藤计划、天津华侨城

出品人:姜大方

学术主持:盛葳

策展人:宋振熙、张予津

视觉设计:王天宁

展览执行:王咪、胡丁予

媒体宣传:晁菲、笪杨洋、葛成瑶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音序排列):崔译、戴陈连、丁世伟、MOXI、沈凌昊、王恩来、张权、张钊瀛+沈沐阳、周行Mr.D.Mouse、朱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