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博伊斯
“在我死后,我希望人们会说:‘博伊斯理解历史形势。他改变了事情的进展’,我希望我是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
After I am dead I would like people to say: 'Beuys understoo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He altered the course of events'. I hope in the right direction.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 ~1986)
在博伊斯百年诞辰的当日,2021年5月12日,CHAO艺术中心和凤凰艺术共同主办发布会及影片放映活动,来纪念这位传奇艺术家,并由此揭开即将持续一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序幕。该活动由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联合策划,由王家北、蔡和君担任项目总监。项目将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长沙、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艺术机构合作,联动开展展览、论坛、讲座、电影放映和映后谈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学术支持机构,在2013的展览“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后,2022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又将举办一场大型的博伊斯纪念展览。届时,博伊斯的艺术将重回其在中国首次亮相的同一机构、同一场所。
CHAO艺术中心活动现场
展览“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现场图片,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米星辰(Yildiz Miller),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艺术总监肖戈,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当代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程昕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CHAO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杨君等嘉宾出席活动发布会暨影片放映活动现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表达对博伊斯艺术思想与创作的认识与情感。在项目总监王家北的主持下,嘉宾们与两位策划人展开对谈,就博伊斯为何在今天依然具有如此影响力、博伊斯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在当今社会有何特殊意义等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博伊斯的艺术及其意义。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讨会现场,从左到右:博伊斯百年诞辰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博伊斯百年诞辰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项目总监、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
博伊斯将艺术视为一种不同于理性客观的科学,感性、直接的生产活动,当我们发挥自身的感受与想法去重新认识、表达一件事物,这就是艺术生产。博伊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却不局限于自我感动。他希望通过艺术唤醒大众的自主感受与创造的能力,用艺术重新塑造一种信仰,重新塑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7000棵橡树》的艺术计划,在他人看来似乎与“艺术”相差甚远。但对于博伊斯而言,艺术、教育、政治等不同社会领域的行为其实是一致的,都需要与当下的社会紧密相连,并以各自的方式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对于博伊斯,“社会”是一件待众人共同完善的艺术作品。在这种“社会雕塑”的概念下,“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含义似乎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可以将它看作博伊斯个人艺术运动的一句标语,抑或近似一位导师、领导者的指令;相应地,我们可以满怀热情地追随,也可以反思甚至批判。它可能本就不是一句答案,而是一个对你我、对整个社会的抛出的问题的石头,为的就是激起更多人内心的波澜,点亮他们的自主与自发性。在这层意味上,无论你是支持抑或反对博伊斯的艺术,博伊斯都已完成他的创作目的。
博伊斯,《荒原狼:我爱美国,美国爱我》,1974
博伊斯,《7000棵橡树》,1982-1987
在朱青生教授看来,我们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博伊斯的艺术,并在他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尝试与创造。他认为群众参与的“自觉”,不能来自于他人的指引或教导。占据少数的艺术家在表达自我,而多数的群众只能处于一种需要追随和服从的立场,这才是不平等的根源。正如对待“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为何需要充当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家,每个观众都应当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但这并不是否定博伊斯的创作,正是因为博伊斯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他深远的影响力,才使得他成为我们需要学习也需要超越的对象。
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谈及自身对博伊斯及现当代艺术的研究
王春辰教授则对博伊斯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谈到在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种,艺术常常与社会隔离,艺术家们希望将故事、意义等其他事物排除于自身的艺术创作之中,追求艺术的自律与纯粹。而博伊斯则不同,他高度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环境,同时提出了超越他那个时代的理念,将社会的改进完善而不是某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的最终目标。“人人都是艺术家”或许并不在于成为一个艺术家,而是在于你要不要关注社会,并将艺术作为和社会对话的一种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谈论对博伊斯艺术的理解
张子康馆长从美术馆的角度,谈论了举办博伊斯纪念展览的意义。博伊斯的艺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中国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也能看到这种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对博伊斯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看待当今的艺术。同时,博伊斯许多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出问题,而非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其实留下了空间,足以让每个人保有对他艺术的不同见解。在他百年诞辰之际依然有很多人在讨论他,这也正是博伊斯影响力和他的价值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从美术馆研究角度谈论博伊斯
此次项目的两位主要策划人乔纳斯·斯坦普和肖戈,则强调了博伊斯的艺术与思想在当今时代新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博伊斯的思想显得为这个时代量身定做。博伊斯强调艺术对社会参与性,呼吁着“人人都是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数字技术也带来了艺术的变革,数字艺术使得人们可以跨越空间、时间共同参与艺术的创作。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一种存在主义的讨论,放大了人们对知识、情感的这种深度的追求,这也强调了艺术文化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赋予博伊斯的艺术与思想一种新的紧迫的需求。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不平等问题等都是当下和未来全球的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博伊斯极具社会参与性、责任感的艺术,展现出艺术家在社会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和艺术能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发言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发言
在对谈结束后,嘉宾和在场媒体共同为博伊斯百年诞辰庆生,并放映了两部有关博伊斯的重要影片。本次项目中的博伊斯纪念展也将展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博伊斯如何通过他常用的创作材料,毛毡、油脂、蜂蜜、动物和声音,以及一些常见的如椅子、桌子、钢琴、食物或黑板这样的物品,在他的行为艺术里凝练出一种隐喻的符号语言,用来表达生长、能源和脆弱性。
博伊斯始终关注着社会和人,希望以艺术促成更好的世界。纪念博伊斯,不仅是出于对其艺术思想与创作的欣赏,还是因为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未来,博伊斯的这种社会参与与责任感,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文 | 王玉莹
图片除标注外致谢主办方
社会雕塑(Soziale Plastik)1969/1988,卢茨·莫玛茨(Lutz Mommartz)的无声电影,黑白,11分31秒,16毫米
电影《社会雕塑》是由德国电影制片人卢兹·蒙玛兹(Lutz Mommartz)于1969年创作的,影片中约瑟夫·博伊斯从屏幕上看着每一个观众。博伊斯在片中静默地直面观众,因此电影也没有任何配乐,这部影片于1988年向公众展示——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这部影片并非来自真实的当下。
《凯尔特人+》(Celtic +)1971,黑白,19分50秒,16毫米
约瑟夫·博伊斯创作了影片《凯尔特人+》延续了他在爱丁堡创作的《凯尔特(金洛克兰诺赫村庄)》。影片中博伊斯站在水池里,他的一个助手把液体倒在他的头上来再现洗礼的动作。 但是,将这一行动仅限用基本的基督教活动去理解是不够的。博伊斯将与语言、雕塑和救赎相关的元素并置在一起,并将他具有治疗性的艺术形式概念转化为图像,这是一种通过言语雕塑社会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