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幕

时间: 2023.3.21

3月13日下午,“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展览在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第二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共呈现了十八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形成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艺术与科技”的场域。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构成、作品形态呈现出多元属性,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作品既有互动性的新媒体作品,同时也有极具科幻感的雕塑作品,也有应用3D打印等技术的作品。

“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展览到场嘉宾合影.jpg“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展览到场嘉宾合影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丽颖出席展览开幕式,人力资源部、教育基金会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图书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徐小鼎,中央美术学院张晨、陈明强,北京服装学院侯炜国及其他艺术家代表。开幕式由联合策展人段少锋主持。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丽颖开幕致辞.jpg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丽颖开幕致辞

包丽颖强调,延河文化艺术馆作为学校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利用好“延河联盟”高校优质的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延河联盟”艺术院校的美育引领作用,在拓展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形成对国际化高端艺术与科学领域资源的吸纳效应,努力打造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科学艺术文化资源中心和科学艺术文化枢纽。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延河文化艺术馆馆长杨建明开幕致辞.jpg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延河文化艺术馆馆长杨建明开幕致辞 

杨建明在发言中提到,延河文化艺术馆定位为“多学科交叉合作、艺术与科学融合、开放性与国际化、有温度有情怀”。艺术馆立足北理工特色,它不仅是艺术品展览展示空间,还具学术研究、教育推广等功能,促进“科学、艺术、文化”生态整体推进。艺术馆未来将进一步致力于从当代高校视角出发,用科学的系统,形成触类旁通、跨学科、新知识文化价值体系,打造适合高校的创新文化价值场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延河文化艺术馆学术委员会代表张子康致辞.jp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延河文化艺术馆学术委员会代表张子康致辞

张子康在随后的发言中进一步阐述了综合类大学中艺术馆的学术价值与独特定位,强调科技与艺术应和谐共生、相互促进。他在发言中还强调了今天美术馆建设,尤其是学院美术馆建设中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并且结合他的美术馆运营管理实践阐述了艺术创造与科技创新在未来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博文开幕致辞.jpg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博文开幕致辞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 北京服装学院助理副教授侯炜国开幕致辞.jpg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 北京服装学院助理副教授侯炜国开幕致辞

随后,联合策展人孙博文、艺术家代表侯炜国分别就本次展览定位、主题解读、价值引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本次展览主题选自127年前晚清学者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书名称。《天演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深刻影响了社会思潮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他在书中指出“天道变化,不主故常”,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共生发展的时代,重提这一观点具有新的启示意义。“天演论”本身除却严复自身的进步思想和爱国思想之外实际上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与呈现正是将不可见的抽象的世界视觉化,实际上在展览现场中形成一种排演,艺术与科技的发展、进化同时也印证着“天道演化”。

嘉宾参观展览现场

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意为讨论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的艺术现象,通过这个展览呈现年轻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他们或使用新技术创作作品,或直接在作品中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又或者呈现人类对于科技的未来想象,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最终交汇在“科技”这一交叉点上。这个展览像是一个棱镜一样折射出艺术家围绕这一话题的不同关注点和思考点,以及创造的视觉成果,这些差异的作品像是美丽的光谱一样,预示着今天科技语境下艺术的多样性。

“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展览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以艺科融合为落脚点,着力探寻科技与人文的内核,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拉进大众对时代变迁的认知,并服务于大众。我们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寻求突破,在科技与艺术创新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展览作品

星的方向.jpg

《星的方向》,陈明强,建盏釉料加入月球陨石矿物烧制组成北斗七星

国挺一号.jpg

《国挺一号》,陈明强,金属机械零件重新构成相机造型

海姆达尔公园.jpg

 《海姆达尔公园》,严湘宁,AI实验项目AI之舞.jpg

 《AI之舞》,高峰,AI生成数字艺术作品雾.jpg

《雾》,高文谦,体感交互装置

窗外是宇宙2号.jpg

《窗外是宇宙2号》,高振鹏,数字绘画灯箱装置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2》《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4》《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6》.jpg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2》,《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4》,《苏格拉底与柏拉图No.6》,侯炜国,作品呈现属于时代的数字灵光

江南记忆.jpg

《江南记忆》,蒋旎,交互影像装置

预言.jpg

《预言》,景晓雷,对人机交互达到极致后的生命形态进行的直观呈现

一块红布.jpg

《一块红布》,梁尔亮,赵囡囡,计算机模拟得出造型,红色布面覆盖圈椅而又看不到椅子

I DO DON'T.JPG

《I DO/I DON'T》,吕连涛,丝网印刷翻页钟表片

纪念日.jpg

《纪念日》,李铭燃,蓝色圆形结构在微妙的演进中细腻的展示变动的节律

天书.jpg

《天书No.170 未脱钙骨组织磨片×100》,《天书No.241 未脱钙骨磨片×40》,《天书No. 168 未脱钙骨及周围软组织磨片×40》,《天书No. 182 未脱钙骨磨片×40》,李铁军,显微镜观看生命微观构造的细胞或组织 DOUGH.NUT.jpg

《DOUGH.NUT》,杨子杵,孙博文,投影互动装置Twin Lotus in Flesh.jpg《Twin Lotus in Flesh》,唐宁,思考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Digital Flesh No.02.jpg《Digital Flesh No.02》吴凡,王瀚偲数字生成的雕塑作品互联网生态系统.jpg  《互联网生态系统》,武子杨,实时模拟网络环境Pandora Cube.jpg《Pandora Cube》,许毅博,对增强现实空间的不断实验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jpg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3日-4月11日

展览地点:北京理工大学文萃楼C栋延河文化艺术馆第二展厅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承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

总策划:杨建明、张子康

策展人:段少锋、孙博文

展览总监:张梦雯

展览执行:周岩、任熹培、孙子文、郑雪珊、李孟阳、李哲、宋博文、王冠强

展览设计:张洪海、武江涛、李冰莹、李枚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明强、高峰、高文谦、高振鹏、侯炜国、蒋旎、景晓雷、李铭燃、李铁军、梁尔亮、吕连涛、孙博文、唐宁、吴凡、武子杨、许毅博、严湘宁、杨子杵 
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刘   越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

马浚诚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苏新平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玉林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子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阎   艳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 

姚裕贵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教授 

杨建明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张   淳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