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与乾隆“对话”,15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探讨中国哲学里的递归性

时间: 2024.8.14

《是一是二图》,原为《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又名《弘历鉴古图》,顾名思义,这是一副乾隆皇帝鉴赏古物时的“写真”,流传至今共有五幅,可见乾隆帝对于此主题的钟意。整体画面布局依循传为宋画《二我图》的构图:乾隆皇帝半跏趺坐于床榻上,旁边童子表现出服侍的姿态,周围有法轮盖罐、新莽嘉量等奇珍异宝环绕。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画中屏风上悬挂的乾隆本人的肖像画,与榻上的乾隆皇帝呈镜像对称。画面右上方有乾隆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何为一二?何为虚实?在泰康美术馆举办的群展“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中,策展人杨紫在研习中国哲学时似乎找到了答案。清,丁观鹏,《是一是二图》轴.jpg清,丁观鹏,《是一是二图》轴

在本次由泰康美术馆举办的首个不以泰康收藏为主的群展“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中,展览精心取舍了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聚焦于现代性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疏离以及意义匮乏等问题,呈现出不同地区艺术家以此为原点的出走和回归。同时,根据《是一是二图》中隐喻的递归逻辑,策展人将作品重新排布,使之形成自然的应和关系,让观众穿梭其间,寻找从一个原点到另一个原点的联系,从而将递归概念视觉化,引导观众感受循环的激活,体会自然世界向精神世界的递归。

在接受采访时,杨紫向艺讯网分享了将本次展览“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聚焦于乾隆和《是一是二图》的原因,他认为相较于西方哲学用革命来改变认知,中国哲学的“变”更强调一种递归性,而清代的《是一是二图》中乾隆与镜象的关系让他看到了递归概念视觉化的无限可能。“递归”是一种通过重复将问题分解为相似子问题来解决的方法,其本质是递进与回归,有一首童谣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个概念: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这首童谣看似是循环往复,但讲述者的语调和心理逐渐会发生变化,此山非彼山,此庙非彼庙,时过境迁,旧的原点在消失的同时,新的原点紧随其后,忒修斯之船始终在此岸与彼岸间徘徊。这种递归过程还可理解为阴阳对立的统一,存在于是非有无中的第三者。然而,无论聚合还是排斥,总会向整体的自我回归。对立的两极在无尽地转换中达到和谐与平衡,这一变化与循环过程,即镜像再现和自我递归的象征。1“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展览现场.jpg

2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展览现场.jpg“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展览现场


镜中:自我的重构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探索了递归概念的丰富内涵。对于来自巴厘岛的I GAK Murniasih而言,递归式的追问从自我发生,她以粗犷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传达了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将人体与动物、植物等形体进行抽象融合,直面欲望本源,描绘出饱含生命力的自在女性身体。画面中张扬的睫毛、硕果般的乳房和夸张的高跟鞋作为一种理念式的“图像”,展现了艺术家对个体内在的深入探索。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孤独的心,1995,50x35cm,布面丙烯.jpg

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孤独的心,1995,50x35cm,布面丙烯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假睫毛,2004,86x60cm,布面丙烯.jpg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假睫毛,2004,86x60cm,布面丙烯

来自越南的Mia Ta同样通过画作来自由表达与纪念自己的情感。“杏仁核”是大脑内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人体组织,在以此为命名的系列中,Mia Ta记录了她的个体经验,进行了留存时间的尝试。画面中常出现的毛发作为一种柔韧而飘逸同时又富有生命力的意象,承载了她细碎繁密的回忆。在另一系列中,Mia Ta更加地敞开,她将自我孕育在断尾的蜥蜴、蝴蝶和植物甚至宇宙之中,隐含着她内心对异体的幻想、失落与希望等交织复杂的私密情绪。Mai Ta,我已厌倦死亡,2021,12.7x17.9cm,纸本水彩,裱于木板.jpgMai Ta,我已厌倦死亡,2021,12.7x17.9cm,纸本水彩,裱于木板Mai Ta,命运,2022,12.7x17.9cm,纸本水彩,裱于木板.jpgMai Ta,命运,2022,12.7x17.9cm,纸本水彩,裱于木板

而中国艺术家张联在构建自我时,将自己视为与集体和自然界若即若离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不同的历史背景交融在一起。她的作品包罗万象,不同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她笔下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和排布,美人的五官诙谐地出现荷叶上、葫芦上和镜子里等意想不到的地方,作为创作者内心映射的同时也审视着观众。同样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王旭,以一个大骨头模型还原了他的学生时代记忆,观众在回首间仿佛坐在了十六年前雕塑教室的第一排。他以精湛的记忆在照片与实物、平面与立体之间创造出一种“真实与伟大”的视觉经验。张联,神庙,2022,170x270cm,布面油画.jpg张联,神庙,2022,170x270cm,布面油画张联,猴女王,2022,60x50cm,布面油画.jpg张联,猴女王,2022,60x50cm,布面油画王旭,大头骨在满是一年级学生的F109教室,2008,尺寸可变,树脂、金属、油性漆.jpg王旭,大头骨在满是一年级学生的F109教室,2008,尺寸可变,树脂、金属、油性漆


观望:以镜看世界

如果说王旭还原的是他个人的记忆,那童义欣可以说是为他自己的雕塑作品拍摄了一部回忆录,他通过三间工作室视角高低的切换和焦距远近的频繁变化,强调空间与作品互哺的关系。人类文化与自然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的连接,而雕塑在这样有机的生态环境中被赋予生命活力。童义欣,石化海的形成,2022,12’18”,高清具声影像.jpg童义欣,石化海的形成,2022,12’18”,高清具声影像

镜子是实现现实之“我”的再现与理念之“我”的构建的重要媒介。对鲁大东而言,镜子还是书法循环的一种载体,它作为递归的各个“原点”之间相似性的喻体,通过反射和折射,展示了自我和外界的多重关系,书写过程即是对艺术创作中的递归过程的展示。鲁大东,鲁大东现场书写表演,2024.jpg鲁大东,鲁大东现场书写表演,2024

在生活中,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李子勋以超现实手法搭起一座爱情殿堂,探索矛盾美学观,以动态的平衡装置来展示两性交往期间微妙而不定的心理变化,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周而复始的状态。Jesper just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捕捉正在念白的演员的脑部活动,客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情感。他认为情感是文化的产物,人们学习社会习俗,社交时得体表达情感,让情感可供他人解读。李子勋,爱情殿堂,1999,360 cm×360 cm×185 cm.jpg李子勋,爱情殿堂,1999,360 cm×360 cm×185 cm 丙烯颜料、喷漆、木材、塑胶、金属、灯、马达、机械装置、金鱼Jesper just,恐惧之间,2023,16’,单频影像.jpgJesper just,恐惧之间,2023,16’,单频影像

科技的进步与情感和人类社会文化总是密不可分的,周滔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大数据之轴》纪录片中,数据中心并不是他的主要拍摄对象,他从山区里的当地人展开影像叙事,挖掘了个人与空间的关系。唐永祥则专注于周遭的环境,他将日常随手拍摄的图像平铺于画布,再以抽象的线条和色块覆盖,覆盖是对于遗忘的模仿,在反复的回忆中,延伸出新的空间与细节,使人重新认识所绘之物。在石青的《白糖记》中,以糖为原点,通过影像展开对于晚明现代性萌芽的描绘和演绎。在消费主义和戏曲儒学的争论中,个人价值与意义逐渐崛起。这种递归式的探索,使人们在现代性中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新的镜象和自我反思,探索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周滔,大数据之轴,2024,57 ’34’’,.jpg周滔,大数据之轴,2024,57 ’34’’,单频4K高清影像(16:9,彩色,有声) 本作品由地形实践工作室和维他命艺术空间出品,M Art Foundation联合制作。图片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惠允唐永祥,中间是一棵树 上面有一群人 下面有一些脚.jpg唐永祥,中间是一棵树 上面有一群人 下面有一些脚,2024,300x200cm,布面油画 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石青,白糖记.jpg石青,白糖记,2020,26’,单频影像


破镜:在重复中重圆

递归的形式还会以富有意趣的形式展现。唐菡的影像作品《无限容器》试图将厚重的石头转译成轻盈的物质抽真空,她将石头装箱的收藏过程编辑成无缝的回环场景,并把石头的图像抽空,使之成为承载底图的负形边框。这种处理手法不仅赋予石头新的意义,还通过循环播放的方式实现了视觉上的递归。余友涵的作品融合了东方审美符号和西方现代表达方式,他精心排布点线面,引导观者视线在画面上游走,用点与线的浮动、循环象征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呈现出余友涵对于宇宙运动自发和自由的理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唐菡,无限容器,2021,7’50”,单频影像.jpg唐菡,无限容器,2021,7’50”,单频影像、彩色、有声、循环余友涵,抽象1988-1,1988,160.6x132cm.jpg余友涵,抽象1988-1,1988,160.6x132cm,布面丙烯余友涵,沂蒙山18,2005,148x122cm,布面丙烯.jpg余友涵,沂蒙山18,2005,148x122cm,布面丙烯

作为一位拥有金融行业背景的艺术家,佩恩恩在呈现递归概念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在《衍生宴》作品中,他制作了两张湖形的和一张蝉形的桌子,兼具用餐和赌博两种功能,配合12 道仿真菜品置于水闸之上,环绕在桌子周围。资本主义世界在佩恩恩眼中是一个“衍生学”世界,对未来的虚幻投机承诺支撑起濒临崩溃的金融系统,仿真食物祭坛或许正是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一些滥竽充数、华而不实的乱象的戏谑,对“永远增长”神话的质疑。佩恩恩,翡翠羽衣(薄衣铜钱王瓜·拌·海葡萄.jpg佩恩恩,翡翠羽衣(薄衣铜钱王瓜·拌·海葡萄),木质水闸100x30x84cm,褶皱盘、明影青釉德化白瓷菩萨像(仿)、黄瓜、海葡萄佩恩恩,生生不息(烟燻·牛蛙.jpg佩恩恩,生生不息(烟燻·牛蛙),木质水闸100x30x84cm,铁质宣德鼎式炉(仿)、牛蛙佩恩恩,腥膻之鲜(脍·炙·鱼羊),木质水闸.jpg佩恩恩,腥膻之鲜(脍·炙·鱼羊),木质水闸100x30x84cm,龙龟仙鹤烛台、辽代莲花高脚古锡烛台(仿)、羊排(仿)、老虎斑(仿)

詹蕤也试图成为一个“搅局者”,让艺术进入更广阔的自然世界。他关注个性化的、有限的小数据,使用多样的手段来转译,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作品《天气与彩色纸》中,他使用折纸的方法来记录天气,化大为小。这既揭开了超越性事物蛊惑人心的神秘面纱,又提出了对于现代性个体精神的质疑,其本质上仍是与递归概念遥相呼应。詹蕤,天气—141.96克镉红,收藏级喷墨打印.jpg詹蕤,天气—141.96克镉红,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塑板,169×120 cm,2021詹蕤,天气—162.24克湛蓝,收藏级喷墨打印.jpg詹蕤,天气—162.24克湛蓝,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塑板,169×120 cm,2021

递归哲理不仅蕴含在十五位艺术家的以上作品中,策展人在展线设计上也进行了巧妙地排布来应和这一概念。策展团队充分利用美术馆内近乎平均分隔的两层空间结构,将一些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拆散后重新组合,再将这些组合重复展示于不同的展厅中。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会在不同的空间内看到相似的作品组合,在上楼和下楼中重复着相同的路径,配合展场的由明到暗再由暗到明的灯光设计,光影变化使观众感受到一种“重蹈覆辙”的体验,仿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似曾相识”的错觉。“是一是二:镜像与幻化”展览现场.jpg“是一是二:镜像与幻化”展览现场

在这样的场域中,递归的体验得到不断强化,策展人在做导览培训时强调要为观众留出开放的空间,消弭观众与作品间的隔阂。展览因此期望有着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最终拥有破镜的力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

文/金枝

图文资料来自主办方

展览信息:“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jpg“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展期:2024年6月15日至2024年7月31日

展览地点:泰康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