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1年英国“水晶宫”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到包豪斯引发工业生产与艺术设计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现代设计经过了整个20世纪轰轰烈烈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走向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与新探索。同时,伴随着全球设计博物馆的建设,2001年,由英国金斯顿学院开始正式探索设计策展专业这一新兴领域。但即使在今天放眼国际,设计策展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专业。自2018年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正式投入师资力量,率先开设设计策展课程,并在2020年转向系统性授课,正式成立了这一颇具前瞻性的专业方向。
正如“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名称所示,这一专业方向关注设计实践行为的发展轨迹,通过融合展览空间设计、设计策展研究、设计批评研究等领域,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理论和策展实践的整体学习中成为当下设计行业需要的新鲜血液。
作为国内首个设计策展专业,其颇具前瞻意味的出现填补了国内设计教育与展览行业中的研究空白,而其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将在未来缓缓显现——通过对设计理论、时代议题的研究与实践,回应社会对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以此讲述中国设计自己的故事。
接下来的访谈中,艺讯网邀请了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教学一线的薛天宠老师,分享该专业的成立与发展——从何为设计策展谈起,为我们分享国内外设计策展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及该专业建立四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实践成果,以及设计策展领域面临的挑战。
薛天宠,策展人,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教师,中国科技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采访者:艺讯网(文中简称Q)
受访者:薛天宠(文中简称A)
01/什么是设计策展?
Q: 从国际维度与历史视野来看,设计策展的由来是什么?这一新兴专业是如何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A:理解当代设计策展首先需要了解其边界与范畴。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生产方式变革、材料与技术革新、全球化加剧、包豪斯理念作为教学方法得到传播等诸多时代因素,现代设计的概念得到确立,有别与传统的工艺美术范畴,其生产、实践、理念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具体到研究方法,设计领域早期仍延用美术史的英雄主义研究路径,诸如佩夫斯纳等学者,而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领域的扩大与多样化,设计逐渐彰显出其独特性。1977年,英国设计史学会成立(Society of Design History),标志着设计理论成为独立学科,紧接着设计迎来大发展的阶段。同时期,以家居设计、工业设计等功能性设计为代表,以及计算机技术、新型材料介入到设计领域,设计的影响力随之扩展至经济、科技、甚至国家发展等层面。由此,设计作为独立学科在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方面扩展蔓延开来。
1934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机械艺术展现场
在现代设计展览历史中通常将“设计的错误原则展”(1852年)视为第一个设计展览,该展览展示的内容均挑选自消费市场中的低劣工业设计品。在此之前,设计展览尚没有真正脱离美术史范畴,展览内容大多仍以艺术品或手工艺品为主。此后,全球陆续开始设计博物馆的建设,如伦敦设计博物馆(英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国)、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美国)等。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西方迎来设计博物馆的快速建设阶段,设计博物馆的功能逐渐从展示优良设计扩展到探索社会思潮、社会形态变化等议题。设计展览由此突破单纯的展示功能,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与思辨工具,触及生产制造、身份话语等广泛政治化议题。
全球范围内部分开设设计展览的博物馆/美术馆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伦敦设计博物馆
伴随设计博物馆的快速发展,设计研究逐渐专业化与学科化,部分设计院校响应需求并开设设计策展相关课程。2001年,英国金斯顿大学率先开设设计策展硕士课程,随后其他院校和设计博物馆也相继开设相关课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等。如今,设计策展思维已深入到设计行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实践,引导其探寻新理念、研发新材料、创新性交互方式等。此外,设计博物馆与院校共同开展包括设计现象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制定设计收藏策略、协同院校教育和社会美育教育等一系列深入社会各层面的探索。
Q: 目前国内设计展览发展,及设计策展相关研究现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A:观察国内外设计策展学科的发展,其研究面向主要遵循两条路径:由设计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开设的侧重实践性和把握时代议题的展览研究;由院校主导的强调学理性和策展方法的研究。此外,日益丰富的设计双年展、设计周、设计节等活动也对设计策展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设计博物馆的立馆宗旨或聚焦设计档案梳理,或关注未来议题,博物馆作为研究单位多以“设计收藏”作为标准,其含括功能更新、商业价值、新兴材料、身份思辨和未来问题,同时推广更具社会价值的设计作品和设计思想。在研究与实践方面,中国的设计展览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体尚未系统化,同时缺少对本土设计文化的深入挖掘。设计博物馆的建设对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设计收藏是建立设计标准的重要方式方法。
“巨大变革”展览现场,温哥华美术馆,2004
“当代中国设计展”展览现场,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2008
米兰设计三年展“破碎的自然”展览现场,2019
2023年,我受主办方垠舍制造(Made in House)邀请策展的“设计迈阿密”(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展会以“收藏级设计”理念为宗旨,注重创新性、功能性、人文价值和对时代议题的探讨,同时搭建国际视野的平台,挖掘更具在地性文化价值的创作者。以设计博物馆为主导的设计收藏策略和博览会发起的收藏级设计理念,二者之间存在交集和差异:交集之处在于面向社会公众和行业从业者提出设计标准、人文思考和趋向目标;差异在于收藏级设计更加关注崭露头角的具备新理念和方法、新材料和与新学科交叉的创新性设计。
参与策展“设计迈阿密”(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展览现场,上海张园,2023
目前,中国当代设计策展和展览空间叙事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面临专业设计博物馆稀缺,设计策展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和亟待设计展览专业人才的现状。因此,设计策展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发展切入点,央美也是出于对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需要的考虑,决定开设设计策展课程并投入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策展人才。
Q: 设计策展或许可以对中国设计产生怎样的助力?
A:着眼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国际设计领域交流增多,设计理念和生产方式逐渐引入中国,影响并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设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发展,设计产业取得快速发展,这一过程中面临两大核心问题:提升设计质量与策略意识。
设计策展可以在这两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在提升设计质量方面,设计策展能通过明确优秀设计的标准,优化资源利用并提高生产效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于1950-1955年期间开展“优秀设计(Good Design)”系列展览,该系列展览不仅向公众普及设计美学标准,还同时提出设计制造的参考标准,对美国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对中国设计产业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展览作为研究载体,我们可以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理念,同时对生态、科技、社会机制与人之间的问题提出批判性思考。
“优秀设计(Good Design)”展览现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此外,设计策展还兼具“创造新需求”的能力,这也是设计师的重要使命。好的设计不仅能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应对未来问题的预判,更能激发新的商业潜力。例如苹果手机以大屏交互形式彻底颠覆了手机的身份,引领了智能化趋势。类似的创新思维同样适用于中国设计行业。
可以说,以设计策展作为方法,可以链接过去、现在和洞察未来,为社会需求提供解决路径,同时保持与产业的实时互动。2024年6月我受邀担任中国大学生设计展策展人,展览以关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实践为核心,旨在发掘未来设计行业的主体力量。展览展现了学生们在传统文化、当代设计理念及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探索,包括利用AI技术创作的实验性作品,体现出新一代艺术、设计创作者对时代元素的敏感捕捉和快速反应能力。以此挖掘、激励、扶持这些即将进入行业的未来设计师或艺术家,追踪这股新兴力量当前的态势,展望和预测行业未来的标向。
第五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展览现场
02/设计策展专业在学院
Q: 在专业分类上,设计策展与艺术策展、文博策展、建筑策展等策展门类之间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A:首先是关注对象与研究范围不同。设计策展专注于设计领域,研究范围涵盖设计历史、理论与批评、设计现象及个案研究等内容。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还深入探讨其理念、生产、商业表现、反馈思考等全流程。从早期以功能性研究为主,近年来范围逐渐扩展至文化价值、思辨价值及设计方法的研究,也让设计策展呈现出更广泛的视野。
第二是关注新兴科技引发的新领域。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划分边界已逐渐模糊,在观念、技术和应用场景正在变革的今天,由多学科交叉协作方式引发的新兴专业和领域已展现出来,这些新兴领域也成为设计策展关注的重要方向。例如,国际上许多设计学院已取消传统的专业设置方式,申卡尔工程设计与艺术学院将设计与工程结合作为它的核心专业,也进一步体现了交叉学科在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性。
参与策展“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2019
第三是针对策展模式提供更多新方法和新路径,强调展览形式的多样、灵活与创新。展览在智识生产和阅读体验为基础的前提下,将展览内容与体验形式尝试多种手段融合,不局限于传统白盒子空间,也包括虚拟与实景的交互形式。总体看来,设计策展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对象和社会、生产、哲思之间的关系。
整体来说,与其它策展门类相比,设计策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更加开放多样,研究领域涵盖从传统功能性探讨到思辨性思维乃至更多元视野的呈现,体现出设计与社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特性。
参与策展“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2022
Q: 那么,央美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与契机,开设了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
A:一方面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整体研判,西方的设计研究很早就开始关注新兴产业、科技介入、社会思辨等议题,随着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产品与人的交互方式随之改变,整体产业变革对设计行业也形成了极大的颠覆。另一方面则是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设计领域更多关注创新能力、生产方式、传统活化、人文价值等问题,融入社会学、人类学等更多研究方法和社会性议题。但中国高校中的设计教育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学院在响应社会需求同时也受到很多国际设计院校和设计博物馆的启发,将设计策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引入国内,为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路径。
自2018年起,央美首开当代设计策展课程,到2020年完善为系统性授课,率先在国内建立起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专业方向,填补了国内设计策展学科的空白,也是在回应社会对设计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的实际诉求。
参与策展“751国际设计节”,展览现场,2023
参与策展“时间介质”展览,展览现场,2023
Q: 本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课程设置的思路、特色与目标是什么?
A:我们专业是由两个方向展开教学,设计策展研究和展览设计研究。设计策展研究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教学讲座
展览设计研究探讨如何将策展的观察与思考进行具象化设计。展览设计作为构建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呈现了一种共享的、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参与的过程,探讨如何利用具体的、内在的陈述模式为其观者搭建阅读体验空间。将两个方向融合为整体,也是结合了我们设计学院自身的特色,培养学生既掌握设计能力又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学习。
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在专业中主要学习几个方向:展览历史,策展方法,展览设计,展览策划。目前主要课程包括“历史与理论基础”“文化、批评与策展”“展览再设计”“美术馆语境下的策展实务”“跨媒介创意策展”“泛展览设计”“面向未来的策展实践”等。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教学结构图
课程主要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开设,同时接收研究生二年级部分学生,课程设置分为从入门到高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展览历史、策展理论基础、展览设计基础进入专业学习,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对策展和展览设计的范畴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和掌握技能方法。第二阶段,以中央美院美术馆为案例,从展览选题、展览策划、展览设计、宣传和公教、收藏机制、品牌策略等全面的进行学习,了解美术馆运营机制。第三阶段,注重多领域、多学科之间联动、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表现,进行完整展览策划案训练,同时注重展览实践,带领学生们参与展览从选题到落地执行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出发,以策展思维作为方法,打开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持续创新的可能。
教学现场
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艺术设计院校、设计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单位共同参与授课,如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批评与策展专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专业、英国金斯顿学院设计策展专业、中央美院美术馆、尤伦斯美术馆、松美术馆、红砖美术馆、网龙网络公司、黑弓Blackbow、中国科技馆等;同时邀请众多国内外策展研究相关的策展人、学者、设计师参与授课和专题讲座,在此向所有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讲授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师生参访东京ggg设计画廊
师生参访日本横滨三年展
师生参访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师生在松美术馆授课交流
Q: 请分享一下专业建立四年来积累的经验、成果与面临的挑战。
A: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重视教授学生研究路径和自我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其中有两个很优秀的案例与大家分享。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发,对于人类生活方式来说是一场重大的改变。基于此背景,面对当下危机与挑战时进行快速回应,我和王乃一老师在课程中带领同学们共同发起“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项目”,在网龙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下完成研发,基于线上策展的媒介平台,探索游戏式交互体验、互动式信息交流整合、生发式话题迭代等呈现方式,为“非物质性策展(Curating the Immateriality)”模式与策略提供了讨论与延展的可能。当时恰逢中国发射探测器登陆火星的重要事件,由贺彦朝、任庆齐等同学策划的“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线上展览项目,虚拟建造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人类从未经验的火星场景,邀请五十余位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在虚拟火星场景中进行创作,包括数字雕塑、影像、虚拟交互等形式的作品。希望在虚拟星际移民的环境中寻找并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该项目利用游戏化的操作方式,如实模拟还原火星样貌,每一位参观展览的“宇航员”在虚拟的火星展厅中行走,同时可以感受重力、呼吸感和行进的状态。此项目持续运营并不断增加新的作品,已举办过多场主题活动,先后受邀参加威尼斯元宇宙双年展、中国设计大展、亚洲数字艺术展、成都双年展等多个重要展览,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内重要奖项共九项。
“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 ”虚拟策展项目,作者:贺彦朝,黄筱茜,任庆齐,秦漫,张千艺
另一个成果案例是我和李贝壳老师在课程中带领同学们策划“根景-智联-跃界:植物,技术与其他生命”展览,该展览入选央美美术馆“广角°青年实验项目”并于2023年11月在央美美术馆呈现。展览策划源自于设计领域的生态研究热潮,试图以策展作为途径,以材料与技术作为载体,通过对植物的跨学科研究,以植物学、科技、设计、建筑及艺术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检视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议题。以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文献研究和可持续设计产品作为两条主线,探索城市化、工业化、智能化等技术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反思人类活动与其背后庞大生命网络之间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同学们参与展览整体流程:明确选题、调研和联系展品、设计展览形式、宣传方案制定、展览布置及组织学术活动。同时希望同学们通过参与展览实践能够回溯对策展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根景-智联-跃界:植物,技术与其他生命”展览现场,中央美院美术馆
此外,与纪玉洁老师、潘镜如老师、廖柳钧老师开设课程中的学生作业成果,同样取得了非常值得瞩目的成绩,学生们获得“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其它专业领域的奖项,参加多个展览项目。学生们在面对策展实践时,已经不止步于从历史、档案、理念等传统角度出发,也更多地走出“白盒子”观念的限制,关注如何将问题对象在物理空间之外更广泛的维度中进行转化。
“心像雕塑—斯特法诺·波达的疗愈剧场”展览策划方案,作者:张竞文,陈志颖,吴景茜,获得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特等奖
“工作室仍在 The Studio Is Still Working”展览策划方案,作者:曲美霖,王孜玉,赵鑫鑫,获得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一等奖
在几年的教学中,与各位教师一起不断总结经验、研发教学方法。常常有感于学生们敏锐嗅觉和学习能力,在网络时代中能够快速洞察新鲜事物并转化到学习实践中。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状态,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链接行业内最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向。
美术馆语境下的策展实务、跨媒介创意策展课程结课成果展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
03/设计策展,作为书写中国设计史的一种途径
Q: 在您看来,设计策展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A: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设计策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前瞻性,在传播中国文化和引导设计趋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设计策展可以推动区域性文化研究、助力国家文化资源挖掘与发展、推动博物馆学的建设完善、建构设计标准,为中国智造提供新思路等等。除此以外,设计策展还在社会美育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解读,提升民众审美素养,从而推动社会美育发展。同时,策展思考触及当下热点议题,思考如何与机器共存、如何与生态共生、如何与自我和解等问题,并鼓励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方法,在新科技研发、AI设计应用与顶层战略规划等方面,逐渐成为连接科技进步与人文哲思的重要桥梁。
2021年,周博老师、纪玉洁老师、王乃一老师和我一起联合伦敦设计博物馆共同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展览主题聚焦于可持续发展,重新思考物质世界的未来,展品汇集了伦敦设计博物馆百余件经典馆藏以及30位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先锋作品。展览中构建出新的叙事方法,通过“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 4条叙事主线将重要藏品重新串联,将作品与当下时代议题紧密结合。展览探讨如何从自然界的“物”中挖掘新的可能性,思考其未来的新身份。总体而言,设计策展作为链接文化、产业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未来潜力。
“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现场,中央美院美术馆
Q: 设计策展的未来目标和定位是什么?它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
A:设计策展,作为书写中国设计史的一种途径,是方向,亦是责任。设计策展经常会被人们误解为展示陈列设计,缺乏对其作为研究方法的深刻认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可以引导公众和行业同仁们更全面地认识设计策展,关注其作为新兴领域所具备的链接多种学科协作的能力。设计策展是一个适应时代嬗变,能够配合时代需求、反映时代变迁乃至预测未来变化的研究领域。
基于此,作为从事设计策展教学与实践的工作者视角出发,从策展的研究方法入手,持续推动面向中国语境设计议题的深入探讨,通过展览、文章或研究报告的形式,为中国设计研究补充内容,逐渐完善、丰富中国设计话语建设和中国设计史书写方向。客观来看,中国设计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与国际一流设计博物馆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当前国内的设计展览仍以专题研究为主。完善设计博物馆建设不仅涉及理论研究和机制完善,更重要的是策展模式、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探索,这一建设过程同时也能为高校教学和广大研究者开辟更多可供深入的、相对空白的领域,希望为中国设计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培养和输出人才,尝试更多可能性。
未来,我们计划搭建一个以中国下设计档案和文献梳理为核心的平台,记录并保存相关的设计成果。希望可以形成优良设计的标准化体系,通过档案梳理、学术研究与展览实践的多样性方式,连接中国设计的过去与未来样态。
文/孟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