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一支寸等画习作----王晓辉于绘事上的定位

时间: 2007.11.30

解决笔墨虚幻无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头再来,从学习最基础的造型语言做起,弥补自己最缺的东西。水墨语言在表述中不能自圆其说,语义模糊,是一种常见病。对于人物画家,治病的良药就是通过写生、素描,通过最基本的训练打造属于自己的笔墨造型能力。

三进浙美

我没有想到晓辉是如此优秀,一经接触,深入交谈后我内心产生一种冲动, 一份很难表述清楚的兴奋。他身背一只暗黄色的皮制文件包,在身后腰部以下拍打着,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他外表敦实健壮,言谈举止平和雅逸,集平民与学者作派于一身。我邀他于画室前照个相,他避开塔松那一丛绿色,选择了一棵不知名的枯树为背景说,[这树好]。这里的好与不好,显然是他的一种审美角度, 一种不由自主的艺术挑剔。艺术挑剔是一种眼界、风格, 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我设计。当年,他参加本科考试,在具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下,执意选择国画人物画专业,顺利考取浙江美院。

晓辉的优秀在于他与众不同,坚信水墨肖像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形体造型越是具象,笔墨表现难度也就越大。写生…:,创作::,再写生是一份似乎总要从头再来的工作。速写作用于人物画,提升了写意人物画的表述能力。八十年代的先生辈名家多以速写作为造型基础,黄胄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在成名之后, 一直到中晚年,仍以极大热情,大量画速写,弥补造型能力之不足。他的老友,中央美院附中老校长丁井文常以他为例教导年轻人,[你们看看黄胄,二画就是下两点,整栋大楼,总是他画室的灯光亮到最晚,速写画了多少?一麻袋一麻袋的。自古以来,哪个大画家不是这么写出来的?]发展到今天,可否速写、素描并重,加强笔墨的厚度与转换,以丰富画面效果呢?黄胄之后,我们是否还可以做点什么呢?这便是晓辉选择浙美的理由。他一次次踏进校门,纯属内心驱从,目标需要。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目的,便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他于画坛上的攀登,似乎有种与生俱来般的激情和认定,具有显著的目标意识。现在,方向有了,那就是素描。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有了,这就是浙美。

浙美以基础教学见长,注重传统,注重素描,强调中西两端深入。晓辉在校期间画了大量山水、花鸟,书法亦是必修课,广种薄收,突出重点。

重点是人物,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专业训练,写生、素描、主题性创作,在周而复始中稳步提高。普遍撒网只是过程,重点捉鱼才是目的。这[鱼]一定是素描•他可不想参与有关要不要素描的所谓学术争论,而只管拿一只大笔扑向它,义无反顾地接受它。实践证明,正是对素描的深入理解和大胆运用,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一线名家中的笔墨奇才。

[八五新潮]后的12年间,他三进三出浙江美院:1995年-1989年,本科生;1992年1993年高研班;1994年-1997年,研究生。作品也由《患者的呻吟》系列、[古文达模式]抽象水墨、《正月跑驴移》彩墨实验等,递进到《父老乡亲》肖像长卷。这幅180cm×1728cm的巨制不再仅仅是把玩、兴趣,而升华为生活理念的自觉表述,人性关怀的大力宏扬。画和他的人一起成长、一起成熟。[八年抗战],这种发生于他个人身上的求学经历,鲜明地体现了时代要求、时代特色。八十年代,仅凭一支歌、一幅画、一篇文章便可成名,吃一辈子,现在不用想。文化由沙漠时代进入多元时代,成名的偶然机遇极少,急功近利的结果可想而知。你是获过奖、露过头,几年后为什么没影了?怎样走出社会误导,保持平和心态?包括学院教育,既能成就一些人,也能毁掉一些人。你能说学院错了吗?错的是你自己,缺乏定位而注定盲从。李先生来了讲几句,王先生来了又讲几句,你都接受了也就等于都没接受。进来一张白纸,出去白纸一张,只不过是一张弄脏了的白纸而已,整个失掉了自己。]

毕业创作《正月跑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晓辉进入文化部委托浙江美院举办的全国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他称之为]宝贵的1992年-1993年],师从刘国辉教授继续深造。这个班必定会在美术史上留下一笔。时间上,它发生于[八五新潮]之后,『新文人画]盛兴之时,巨大的动荡与彷徨过后,人们进入更深层的思索期。观念上的空前释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实践上的异彩纷呈。人物画创作突然断档,新文人画,小品画铺天盖地,高研班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力求挽狂澜于既倒,带动人物画创作走出低谷,重振辉煌。组合上,它集中了一批崭露头角,极富才华的青年画家,利用浙美的有利条件,构筑新环境下的大平台,占领学术高度,发挥团队效应,对人物画创作的走向进行梳理。教学成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影响非常大。成就上,陈钰铭的《历史的定格-南京大屠杀锣、王晓辉的穴父老乡亲锣等,饱含激情,深入挖掘,创作出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在美术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意犹未尽,接下来,晓辉又读了3年研究生,还是浙美。还是那口井,一挖再挖,不见清泉不罢休。他说,学院给了我太多。进进出出仅仅是学艺的表层,深层原因是自己选择笔墨传统与现代造型相融合的必然要求。水墨定位于现代人物形象,则必须保持两大兴趣,一是笔墨兴趣,二是造型兴趣。正是学院培育了这种兴趣。素描造型的经验作用于笔墨表现,两者欲取得良好的兼容性,是进行人物画创作的门槛,谁从这里跨人谁就能从容面对不同形态的人和物,深入表现社会就会有足够信心。我经历了,这是一种幸运。这种幸运还表现在浙美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读研期间是他生活中的一段困难期,得到老师们、朋友们多方面的帮助,精神上获得极大激励。这期间创作的《战争日记》获[正义与和平]国际美展金奖,《太行秋阳》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三进浙美,各有收获,每一阶段都有代表作。每做一件事情总想做到最好,是性格使然,也与经历有关。儿时玩耍的器具需要自制,总想件件都是得意之作。玩法也趋向新奇甚至冒险,直到上山[探宝],冰天雪地里用自制的火药枪上山打兔子……有了兴趣才会去创造玩的方法,画画也是这个理,画出名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没有现成的模式,点滴积累来自于感受还是现成的模式,其性质有天壤之别。

作者:吴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