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艺术家吗?
陈淑霞:小时候对自己的将来并没想太多,只是喜欢画画,几乎着迷到魔症的程度。只要有时间就动手画。
记者:谈谈怎么走上艺术之路的?
陈淑霞:在当时,我们能见到的就是些报纸上的图片或者是些连环画等。对于那些故事里的情节和生活里的情节至今还记忆犹新。1973年,差不多10岁时候吧,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毕业的吴绶稿老师,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毕业的陈天龙老师教我画素描、速写、色彩、工笔以及创作,将我引导到了正规的绘画学习之路。我的第一幅绘画创作就是那个时候,经过层层选拔从温州市一直到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儿童画展”。这在当时的温州市可是小有名气啦,同时也使我对绘画有了更坚定的信心。1979年,我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这个让我在梦里向往的大城市,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此后又顺利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接受正规的学院教育。人的一生精彩也好平庸也罢,总是离不开生活这个大的主题。我有时也在想我这辈子假如不画画还能做什么呢,很多假设最后都变作一笑而过了。有一点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我的感受是与别人不同的,所以我就有了继续画下去的理由,这对我是很重要的。这种理由来自于生活中很感性的经验,也来自于很原始的与身体特质有关的体会,这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融于血脉之中成为我艺术创造的源泉动力,使这种感受持久绵长,让我对外界一直有个平缓又个性的认知,我很珍惜它的。
记者:对现在的艺术教育现状怎么看。
陈淑霞:谈到艺术教育,要确定受教育的对象,有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与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这二大类。艺术专业中又分不同门类的院校以及不同的专业,目前,专业的门类分得越来越细,它有好的一面,如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本专业。但同时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学得过于专一,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单一化。我觉得,相形于更趋于多元化的艺术当代,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有些滞后,特别是目前的本科教育更不适于将专业分得过细。当然,现在许多的院校也在有意设置些选修课,来弥补跨专业单一的差距。
在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包括非艺术专业的学校教育,即小学、中学、高中的美术课和大学的公共艺术课,以及社区艺术教育,各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它是提高全民艺术素质的教育,我觉得存在的问题很多,在有些领域我们是刚刚起步。目前小学、中学、高中的应试教育直接影响艺术的教学。如果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艺术素质培育,它将影响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以及将来成人的艺术审美层次。试想,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可国民的总体艺术审美水平还处于需要启蒙的状态,真是无法接受的。
记者: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艺术家有谁?
陈淑霞:对我影响的艺术家很多,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家。
记者:谈谈您最近的艺术作品。
陈淑霞:刚刚完成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个展,这个展览的名字叫“相隔有多远”,这是策展人冯博一先生起的名字。我很喜欢这个展览的名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有远和近都是相对而言的,也许远的离你更近,而近的却相隔你很远。在这个展览里作品所表现的一些人物,正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同时,做了一些材料的探索和实验。
记者:对从女性视角去表现艺术的个人看法。
陈淑霞:在我画画时,我只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并不考虑如何从女性的角度去表现艺术。本身女性的情感肯定会不自觉地流露在作品中,没有必要去刻意地追求。这样的命题往往是从男性的角度来考虑的。
记者:对目前的艺术发展状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陈淑霞:我们都生活在当代,生活和艺术有时是难以割裂开来的。油画与水墨画不同的是没有最初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但是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表述自我的情感都是要感动人的,这一点来看,当代艺术能令人感动的应该是更丰满的,不应该仅仅视为撩拨刺激人的神经的借口。我很珍惜自己的这份情感,它是与生命一同经过又走来的。多年前的我为强调个性还在为了寻找自我而努力,今天人们已经觉得自我是唯一的了。个性化的彰显自我,夸张地强调符号,凝聚了的榜样力量。大家几乎都挤在同一条路上,逐渐忽略了真正让我们感动的理由,实际上就应该来自于自己本身。 我觉得当代和现代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强调当代的含义应该是更注重人本身,尊重性情来发掘搜索内心深处精神游历的轨迹,才会不被外界干扰地从事我们的工作实践。另外,我觉得创造是要付出艰辛的,这虽然是代价但才会是真正的获得,我喜欢这种创造过程当中的快感,深深地沉浸其中有时都难以自拔也不想走出来。艺术作品的完成不仅是只为了产生出价值,更重要的是愉悦着人的性情,还有什么比人的身心更重要的呢。
陈淑霞简历
1963年 生于浙江
1983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7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副教授
个 展
2010年 相隔有多远——陈淑霞作品展 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 中国
2006年 虚实两境——陈淑霞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6年 虚实两境——陈淑霞作品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中国
2005年 原色——陈淑霞作品展 三尚艺术 杭州 中国
2004年 陈淑霞作品展 表画廊 首尔 韩国
2004年 陈淑霞作品展 艺术景画廊 上海 中国
2003年 陈淑霞作品展 圣菱画廊 上海 中国
2002年 陈淑霞作品展 清华美术学院 北京
1995年 陈淑霞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北京 中国
1995年 陈淑霞作品展 深圳美术馆 深圳 中国
联 展
2009年 与上文相关——当代绘画作品展 铸造艺术馆 北京 中国
2009年 左手右手:当代艺术中的伴侣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上海 中国
2009年 云朵中的祝福——综合艺术展 经典艺术馆 北京 中国
2008年 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8年 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墙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8年 第三届北京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8年 生命的形状——《中国东•西》当代艺术主题邀请展 凤凰美术馆 南京 中国
2007年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 吕贝克美术馆 德国
2007年 文脉当代 •中国版本 北京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7年 墨缘100——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 宋庄东区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
2007年 中国三人展 风画廊 大版 日本
2007年 07视界--五人艺术展 泰达国际会馆 天津 中国
2006年 虚虚实实——亚洲当代艺术的再发现 Heyri艺术基金会文化空间 首尔 韩国
2006年 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 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湾
2006年 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北京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6年 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互动创作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中国
2005年 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 •油画风景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5年 大河上下 •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4年 优秀艺术家提名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3年 首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主题展 首尔 韩国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3年 中国新具象油画表现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中国
2003年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中华世纪坛 北京 中国
2002年 女性视觉——中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悉尼 澳大利亚
2002年 两岸三地中青艺术家油画展 香江文化交流中心 香港
2001年 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1年 艺术时代——首届精文艺术展 上海经贸大厦 上海
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0年 第三届女画家的世界展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9年 中国当代油画展 旧金山 美国
1999年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小幅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中国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8年 世纪•女性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8年 中国当代画家联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中国
1997年 亚洲艺术展 孟加拉
1997年 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中国
1997年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6年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6年 96中国当代艺术展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5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5年 第二届女画家的世界展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5年 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5年 北京青年油画邀请展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4年 当代中国油画展 香港大学博物馆 香港 中国
1993年 北京青年油画邀请展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3年 ''''''''''''''''''''''''''''''''93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2年 ''''''''''''''''''''''''''''''''92中国油画展 香港
1991年 新生代艺术展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京 中国
1991年 ''''''''''''''''''''''''''''''''91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京 中国
1990年 第一届女画家的世界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88年 四人联展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北京 中国
1988年 阿尔勒国际艺术节 阿尔勒 法国
1985年 中央美术学院院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84年 北京青年美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获 奖
2006年 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优秀女艺术家奖候选人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 铜奖
1999年 “建国五十周年文艺作品” 优秀奖
1995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铜奖
1991年 “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 银奖
1985年 “中央美术学院院展” 铜奖
收 藏
2006年 《流行雨》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6年 《茶与咖啡》 上海美术馆 上海 中国
2005年 《粉红》 中国油画博物馆 北京 中国
2002年 《红颜》 北京会议中心 北京 中国
2000年 《桌上的花》 国际艺苑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7年 《银色约会》 泰达美术馆 天津 中国
1996年 《红色走动》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1995年 《过厅》140×120cm 深圳美术馆 深圳 中国
1994年 《粉红色的花》 香港大学博物馆 香港 中国
出 版(个人专集)
《今日艺术家 陈淑霞》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今日中国艺术家 陈淑霞 虚实两境》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7
《油画中国 陈淑霞 山水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
《自信的空间 陈淑霞 贰零零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陈淑霞作品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相隔两相望
当代艺术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神高蹈、九十年代的语言狂欢,直至近几年艺术市场的喧嚣之后,仍向着奇观式的中国现实景观继续挺进。反思历史、批判现实、反讽经典是艺术家们着力最多的创作倾向。而陈淑霞的艺术却显示出一种别样的审美诉求:她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纯情的女孩子的童年视觉,或具体的景物去感触与组织这些如梦如幻的内心向往。她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表现和想像是借助于感觉来表达的,或者说她的视觉叙事直接来自于她的感觉,在她视像中似乎有意回避了对复杂,甚至残酷的历史、现实的思考,而是把思考转让给观者或评论者,而让自己专注于情感和感觉,使塑造的形象鲜活而生动,带有童稚般乌托邦式的迷茫与憧憬,很少感受到来自历史和现实层面的直接压力,从而构成了她艺术最鲜明的特点。
她以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想像对象,将艺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看上去平铺直叙,像是没有经过剪裁和提炼一样,犹如一泓清水,简约,但也很清澈,给人一种平淡、自然、直率的美感,不含有对现代城市日常生活进行否定的意味。这反而使人感受到她对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的怀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安稳、细腻的人生况味的悉心体会和咀嚼。其实,生活本身是错综复杂的,经过简化和提纯的想象,一定显得单纯、清丽,而且意味深长。她塑造的形象也许模糊了一些而不够逼真的写实,但却让人感到更加真实,更加自然,更具有生活的实感和厚度,也传达出更多的思想内涵。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画面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以及那种与她内心直接交流的温暖和感动,达到了力避斧凿,纳技巧于心理流程的审美境界。在我看来,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卓越的观察者:他们从一个事件的整体或者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挑选出那些能表现出整体或世界的那些部分。当陈淑霞的这些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感受不到这种选择的魅力。这种超验的选择,恰恰包含了陈淑霞对于现实生活形态的整体性把握;恰恰是在这种与世隔离的视域里,把情感中的利益剥离的干干净净,人物形象才显示出稚拙、纯朴。在将所有装饰性的阐释都剔除之后,生命呈现出了它的质感和可以触摸的感觉,这是生命之美。
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本身的质感与神秘。我们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提纯美好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的记忆、爱好,重新寻拾梦一般的自由与憧憬,营造她在喧嚣的混世里无所谓的自我表现与独领风骚。呼应和营造了这种相隔、间离与隔望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说,她又是非常真实的,她真实地表现臆想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作为对现实浮躁的“代偿”,陈淑霞的审美趣味得到了寻常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唯美唯艺的视觉样式。这体现在她人物的意像而成为陈淑霞自身意趣的缩影。她毫不避讳地表现出自己对臆想中的超现实生活场景的感性认知,甚至对她自己油画语言风格的迷恋替代了作品所画形象的兴趣,使画中的“她们\它们”无言地透出一种近于闲适、慵倦、靡丽,甚至有些颓废的心态。这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伤感主题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的延伸与演绎。尽管当今早已失却了恬静的桃花源式的存在土壤,不必也不应该去比附新旧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但作为文人自创和承传的题材,她画中最终指向是通过封闭的“相隔有多远”来达到自由的境界,似乎可以看出她接续着前代文人对女性和女性对自身的审美取向。
长久以来,不仅个人化的唯美丽辞一直被那些追求宏大命题的艺术家所轻视,而且,它所表达的价值和渴求,以及它营造意义的可能性也不断地受到质询和怀疑。但这恰恰从另一方面给予个人的视觉艺术表达一种存在的理由,说明它应该在视觉艺术表现和想像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许,正是由于宏大的历史与现实的质疑与批判常常陷入一种空洞的尴尬,才赋予艺术家的主观意绪投射到那种诗意的幻想性语境中,在借助人物的成长感受和理想来传达灵性的叙事话语的必要价值。陈淑霞这种对生活中美好的憧憬、检视及体察,才使得现代城市生存所带给我们的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和枯寂的心境或被消解,并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意义范畴和思辨的对象。
作者:冯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