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尹吉男:陈文骥的艺术特色

时间: 2010.11.11

用一句话概括陈文骥的艺术特色相当困难,天下难事让我撞上。

他的画风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写实静物到北京郊区的风景,进而发展到对工业现成品和几何形体的热衷,他的实验过程非常清晰,变化成为一种常态。这仅仅是从绘画本身说的。但有一点很明确:他的艺术与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社会潮流缺少主动的参与关系。仿佛他一直生活在个人想象的世界里,依然故我。他的艺术样式很独立,个人色彩鲜明。他不一定是个自觉自愿的隐居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各种思潮和运动的逃避者。

陈文骥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功利深厚的教授。这位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以上,都市经验成为他艺术的主要资源,同时又是他审视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一方面生活于都市,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置于冷静的旁观者的境地。总是有两种目光交织在作品里,一种是体验的,另一种是旁观的,而旁观的目光更具个性。体验的无奈与旁观的自觉共同形成一种不对等的精神张力。这种态度的模糊性每每使评论家茫然。(被动地接受生存现实,又在这种无法改变的秩序中体现出自我的精神倾向。)

与大多数中国当代油画家热衷于表现人物和社会题材的主流相反,他反复表现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具体说,他的画中出现最多的是静物,楼房,工业管道,人工制品,几何形体,光线和阴影。他用纯粹的绘画制作把人类的社会生活悬置起来,高度的绘画性与技术性使他的现实物体呈现出抽象的效果。观念性不能让人一目了然,但可以逐渐地体会到。

就中国的内部文化传统而言,这种体验与旁观的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中。一方面具有世俗社会的人生体验,一方面又在抒发逃离世俗的个人理想。“入世”与“出世”并置于一身。他们生活于政治权力和世俗生活之中,但他们在各自的绘画中表现的却是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如山水)和生命景象(如花鸟)。自然和社会的对立关系十分明确,以此象征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关系。在文人画中,具象的结果往往具有主观的抽象性。他们的绘画对象表现的是风景或植物的某一个类别,而不是特定时空中的某一个具体对象。兰花、梅花、菊花和竹子,它们并不是具体的一个事物,而是抽象的一类事物。

抛弃了有生命的自然之物(古代文人画中的山水、花鸟等),代之以无生命的社会之物(城市、工业现成品等),从而构成了这些无生命的社会之物与有生命的社会之物(人)的对立。既区别于古代文人画家的普遍表现,又独立于中国当代油画家的普遍趣味之上,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陈文骥先生的艺术具备了个人特色。他反复使用无生命的社会之物的模式,一如古代文人反复使用有生命的自然之物。陈文骥似乎看到了人的世界那种秩序化的力量,同时又意识到这种力量所造成的个人的被动性,又梦想逃离这种力量的社会惯性。

他此次的个人展览同他以往的所有展览一样,都是在主办方盛邀之下接受的,展览空间是给定了,而不是选择的。陈文骥先生喜欢在陌生的空间里重新建构艺术中的自我,与环境互动,在创作过程中又享受实验性的挑战,尽量在实验中体现个人自由。仿佛在有限的现实世界里,在“被动”和“主动”两种截然相反状态中交替运行,客观上又完成了他在艺术上的一系列变化。在他瘦弱的身影中偶尔闪出儿童般的天趣的目光,透过成人无奈的面孔与你相遇。

尹吉男
2009年9月28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发表在东站画廊2009《陈文骥》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