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文骥讲座:切入空间中的绘画思考──陈文骥油画二十四年回顾

时间: 2010.12.17

题为“切入空间中的绘画思考──陈文骥油画二十四年回顾”的“造型展”系列讲座于2010年12月16日下午两点到四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教授陈文骥主讲,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主持。

讲座伊始,苏新平院长对陈文骥老师做了长达半小时的介绍,充分体现了陈文骥艺术成就的份量与学院对他个人的尊敬。苏新平讲到,陈文骥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曾先后在美院版画系、壁画系任教,因而在艺术创作中以油画技法为基础,吸收、综合了版画的制作手法与壁画的空间感和装饰性,融会贯通而又艺多不压身。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与商业化的市场中,陈文骥能够做到不为所动,孤身一人低调、勤恳地进行艺术探索,这一点显得尤为可敬。

接下来讲座的主角陈文骥开始回顾他从1986年到2010年二十四年间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历程。以严格的时间顺序为标尺,首先在1986年,陈文骥谈到他的艺术创作主要受美院的素描训练与韦其美老先生绘画的影响,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陈文骥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版画静物为主,而到了1986至1990年间,陈文骥开始创作油画,并以一幅《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获奖,这也坚定了他在油画创作上继续探索的信念。

1992年至1996年间,陈文骥继续着他对于油画传统的体味,这一时期的他创作了大量写生,并独创“状态性创作”一词,称他本人的绘画是出于一种内心微妙变化的显现,如经常在画面中表达自闭、怀旧、边缘化等情绪,以《红色的领巾》为代表,而并不像许多艺术家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更非许多批评家对他的作品所做的超出艺术范畴的解读,如栗宪廷曾称他的画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陈本人则笑言自己并无革命野心,只是遵循内心的呼唤,追寻着形式的纯粹。

1997年至2000年,陈依然我行我素着“状态性”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坚持描绘内心或忧郁或感伤的心境,以《光即逝》等作品为代表。

2001年至2006年,陈文骥开始更加关注形式问题,并在绘画工具上寻求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表现现实的题材,如《北京时间下午4点》即为对非典期间北京的描绘,他自己称为“动机性表达”,但即便如此,他的这类题材从没有显现出社会批判的意识,仍然乐于自我心态的玩味。

2007年,陈文骥的个展“心像”在韩国学古斋举行,正是这一展览使陈对绘画的创作与展览空间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并为这一展览亲力亲为地绘制了多幅设计图,陈的这一兴趣在2008年改建自己的工作室中得以延续,并在2009年东站画廊的个展中再次派上用场,针对东站画廊巨大的空间,陈开始了针对画廊空间的特定艺术创作,在艺术形态上寻找到了能与某些空间相契合的以平面画幅表现立体效果的独创形式。正是在绘画与空间的关系思考过程中,陈文骥在艺术的形式革新上又迈进了一步。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提名展”在美院美术馆举行,陈文骥作为第一位提名艺术家,在展览中回顾、梳理了自己近三十年的艺术历程,本次展览既作为陈对绘画与空间思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可称作对他个人艺术实践与探索的回报。

在学生提问环节,针对有些同学问到的关于空间的思考会不会使艺术的创作受到限制,以及艺术家对于空间的设计,会不会取代策展人的地位等问题,陈文骥都耐心地一一作答,苏新平院长也总结道,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其艺术创作从来都是与展览环境密不可分的,正是在这种艺术家的主动性中,艺术家与策展人才得以形成良性的互动,促成成功的展览。

讲座的最后,陈文骥老师以一句话作结:“不算勤勉,也从不坚持,但始终在思考。”这既是对外界评价的回应,也显示了一位低调、诚实的艺术家继续坚守自我的信念。本次讲座的过程中多次响起热烈掌声,听众们不仅从陈文骥的艺术实践中受到了启发,更深深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与品德。

陈文骥的提名展目前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另外本次“造型展”的系列活动在明年的新学期也会持续举行,敬请期待。

艺讯网记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