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孙国胜:另面陈文骥

时间: 2011.3.23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把首展的机会给了行事低调的壁画系老师陈文骥,于是成就了他在中央美院美术馆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个人回顾展。从2006年开始,陈文骥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术的问题,并在创作中开始了新的转型,这次展览的作为重头戏出现的新作部分是艺术家近些年新尝试的结果,通过两个展厅新旧作品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陈文骥。

Q:您的这次个展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的首展,中央美院美术馆也给您很大的空间进行发挥,成为您迄今为止最大的个人回顾展。

A:是的。中央美院的造型艺术年度提名每年提一个,今年第一次,以后每年都在这个空间里。但是我这次比较特殊,除了一个大展厅外,还特批了一个小展厅。这次我的展览是由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策划的,他认为我这次应该做回顾展。要做回顾展作品量自然大一点,尽管我将创作时间压缩的很短,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也就20多年,但在这一时间段里也积累了不少作品。我利用这个空间还算比较得当,作品量和空间比例、容量还比较切合,不是很满,但也并不稀。正好我把两个阶段的东西给区别开,2006年之前虽然也一直在变化,但一直在一个范围里思考。2006年之后我有了新的思考,开始了新的实践过程。正好这两个空间的形式、内容有区别,这两个空间本身的空间特点也体现了出来,小空间体现我回顾的作品,作品也比较小的。新的、大的作品用大空间来体现。

Q:既然这次展览是回顾展,您对自己20多年的创作有没有一个总结?大概是哪几个类型的创作?

A:应该说这个展览也是帮助我来回顾和梳理的,本来这个事情评论家就可以去做的,我喜欢做事情往前走,不愿意回头看,可是逼着我这样做了,我要把过去的作品捡回来,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展示效果,展览画册我也参与了编辑过程。刚才我讲到大的方面的分界线是2006年,前后的思考方向很不同。我是1986年开始画油画的,开始我对于油画技法的掌控还是比较生疏的,我是版画系毕业的,刚开始画油画的时候基本使用的还是版画的方法,有点广告意味,还带有点波普的味道。在开始阶段实际上这是无奈之举,当时我只有这样的能力去这么画,这种情况大概从1986年到1990年;后来我去了欧洲,看到了西方大师的原作,于是开始对绘画语言本身产生兴趣。从1991年后,我不断的进行调整,在画面里开始强调一种语言形式的单纯性;从1991-1996年,我创作状态是比较封闭的,基本都是静物写生,在其中注重个人体验的表达;1996年之后我的状态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是我开始自我的调整状态,觉得自己不能在封闭下去,再一个我的工作室搬到了燕郊。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我开始用一种观望和忧郁的心态去画风景,光线和色调是非常暗的;1999年,我在四合苑画廊举办了个展,这次个展也促进我进一步思考绘画面对展览空间的问题,怎样体现绘画的完整性。还有,我来壁画系后尽管我没有参与一些具体的壁画艺术创作,但由于教学我对壁画这种表达形式还是有比较具体的思考。这个思考也算是对我艺术上的一个补充。和原来有很大的区别,我以前是直接面对作品进行思考的,现在我更多的考虑作品在面对我想象的模拟空间的时候要有连续性的考虑和表达。这个过程与壁画的形式很接近。在画面内容上尽可能的淡化,或者让它模糊化、带有不确定性,想让形式感成为我想表达的主导的作用。从2002年到2006年通过举办的一些展览期,我在思考或在摸索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

2006年后,我基本上可以明确一些表达方式。从2007年到今年这次的展览,我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形式,就是以物象的单纯性、空间的连续性来完成我的艺术创作,来完成我展览的整个构想。尤其今年的展览,这个空间是要让自己去完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必须自己在这个空间里重新构建。在构建过程中,我是与我的绘画作品联系起来整体思考的。最后落到实际空间时,我的作品与这个空间变得特别的贴切和一致。这种形式和以往单独的对一件作品去表达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作品动机感很强,整体意识很强,表现形式也比较强。就以上这几点比较突出,很强调视觉意识。所以这个作品最后,体现在一个展览现场时,人们在认识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小展厅回顾作品的那部分是立足于一种阅读的过程,而新的作品是一种辨识和一种体验,它并不是确定性的,观众自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答案。

Q:以前你在工作室创作作品,基本上都是面对一张画布,而现在是面对一个空间来设计作品。

A:对,手段是不一样的,但我感觉这两个方法都是一个绘画态度,都是值得我去思考的一种绘画态度。就看你怎么去针对了,所以我现在拥有的手段是多样的,在哪个阶段或者哪个时期针对哪个对象的情况下,我将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完成。

Q:您的作品,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我发现画面里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任何动物,基本上就是一个无声的世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A:这其实不算是个问题,可能我们中国人对绘画表达方式有一种偏好,画人是大家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其实我选择不画人,一是我想摆脱大家习以为常的手段或者语言。另外可能也与我自身有关系,我平时与人接触有一种心理上的距离,相反在独处和自问过程中得到的东西,更能让我有一种坚定性,有一种能自我肯定的能力。一旦我与别人接触,我发现容易被周围干扰,这种干扰可能与我从小的一种自卑感有关,或者比较懦弱的性格有关系。可能在这方面,我也是刻意的与人拉开距离。所以在绘画表达过程中,我也不是直接去用人来表达,可能与这些元素有关。

Q:你刚才说你会有一种自卑,为什么?

A:小时候在一群孩子中,大家不跟你玩,因为我长的比较瘦小,我小时候又不太爱说话,在孩子群里面,如果你这方面交流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就会被人排斥。另外我比较瘦弱很容易生病,孩子中像我这种不能做剧烈活动的人,在游戏过程中肯定是失败者、被排斥者。这是从小埋下的心理感觉。到现在来看,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我自己能承受、能理解这种状况,这种摆脱不了的内心的自卑感,成为了我个人的本色,所以我是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去接受它的。每个人的经历,与他的一生都是有直接关系的,现在想想感觉好像也是上天安排的,就必须要去这样做,不然我今天可能也就不画画了。

Q: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已经把绘画从三维拉回到平面,我看您现在的创作基本上还是以欺骗人眼睛的三维画面作为呈现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这种古典的方法?

A:我的表达还是力求在平面艺术上的思考,人们看到的是立体的是因为人们的阅读方式不一样。人们希望被视觉上一种模拟式的反应所欺骗,但如果你能用另一种视觉方式理解绘画或者现实的话,在我的作品前阅读过程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在整体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始终强调绘画并不是很重要,而平面表述对我来说是思考的重点。由于平面表述可以让我找到一些新的表述方式,让我可以找到一些新的语言,它能在空间里更加凸显人类文明本质的因素。因为平面表述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质,其他动物不能用平面来表述自己,只有人跨出了这一步走向了文明,因为他借用工具在一个平面上做一种表述和记录,所以渐渐就发展成人类文明的历程。

Q:包括文字、图片这些记录方式都是这样出现的。

A:对,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平面描述是人类相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文明特征。所以平面表述是我们更要思考的重点,而绘画只是在平面表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具体形式。所以我现在在表述过程中,并不是让人看到模拟的立体物,而真正让人体会平面所能造成人视觉上的一种反映,这是我思考的重点。

Q:您之前的作品都是有形象的,现在的作品没有形象后,大家习惯用一种东方性,用禅意来解释。您作为作品的作者来说,有没有在这方面的思考?

A:这其实不是我的动机之一。我的动机是希望我的空间性的表达,变得更加有我的语言特点。而具体的文化含义或者带有民族意识、民族倾向都是我思考的范围。但这个作品可能会带来各自的理解,这就是我作品就是没有定义的作用。它可以有一种很强的宽泛性,我对造型造型的处理过程,让人得出的新的反映,它会在某一个文化点上找到切合点。所以所谓的中国文化,所谓的禅的意味,本身是观者自身有禅的文化影响,他才会这样去阅读。而我在表达过程中,可能更多的强调绘画本意上。

文/孙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