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吕胜中:开门看气候【贰·年青人的未来年青人的气候】

时间: 2010.3.30

其实,实验艺术系学生们中的大多数和我差不多,若不是这次“气候与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大家并不十分关注“气候问题”的严重。

从暑假前开始做动员的时候,我更多向他们强调的是以气候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意义——他们各自都有艺术的雄心壮志,平常时候,无论暴风骤雨还是烈日当头哪里能动摇艺术的信念?更何况气候的变冷变暖。显然,在这次活动的初始阶段,大家参与“艺术”的心劲儿重于参与“气候”。

开始了。按着实验艺术系“方案课”一般的章程,要求大家先对主题进行深度的认识、考察与研究,同学们分头工作,从科学研究著作中、从文史社科学术著作中、从普及读物中、从网络上……寻找各种渠道搜集和了解有关气候与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当前“气候问题”的要害话题。

接下来集中大家的话题——啊啊,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的同学们都摇身一变为气候的专家,他们谈气候的概念、谈传统的物候历法、谈气候在文学中的表达、谈气温与情绪、谈南极冰山融化、谈环境污染与气候恶化……谈着谈着,同学们渐渐入了戏,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气候问题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动情了!有的同学意欲建立关注气候问题的网站,有的同学要作北京社区内汽车尾气排污的调查,有的同学甚至宣布以吃素食来减缓因为畜牧业造成的动物有害气体排放……年轻的学子们,悄悄从对世事漠不关心状态中摆脱开来,承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有美院的老先生抱怨过,现在校的这些本科学生素质太差,比起1950年代的美院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说,现在培养出本科生只当是中专水平就算不错。社会上很多人也在说,“80后”的人不热衷政治,不关心社会。因为他们出身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喜欢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

我有时候也抱怨他们,但我觉得他们的素质并不比我年少的时候差。他们储存着从小到大伴随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日益强盛的完整画卷,度过了没有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单纯充实的童年,成为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的第一批彰显个性的少年。在我和他们的接触中,我不断地发现,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所形成的一个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期,以及父辈们望子成龙标杆过高的企盼,其实早就在他们心理上暗示了比任何一代人都要沉重的负担,从入托、进学堂,中考、高考的步步为艰,世界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们将必须经受的人生考验。我曾经对他们说:为了你们的未来,从现在起就不做“80后”。

在汶川大地震的那段时间,从我们系的学生们身上我已经看到了一种精神光芒的闪现。今天,他们在对于气候问题的忧患中愈发成熟饱满,如若一轮初升的太阳。

年轻人的未来,太阳普照中天。他们今天关注气候,将来必定成就气候。

作者:吕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