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将在今日美术馆举行

时间: 2013.3.5

今日美术馆是中国首家民营非盈利国际当代艺术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研究和建立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广泛联系,举行过多次大型当代艺术展览,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2013年3月9日至31日,今日美术馆将推出大型展览“潘公凯——弥散与生成”。

本次展览以研究和反思为目的,在“弥散”和“生成”这两个关键概念下,指向美术领域的核心问题意识,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发讨论、批评和争辩,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在当前文化情景中增添学术气氛。

“弥散”(英文:Dispersion)为现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指在封闭空间内,热量从高阶位向低阶位流动,最终使整个空间中的热量平衡,达到高熵状态的过程。潘公凯借用这个概念描述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艺术的无边际扩散。在过去百年中,视觉文化与体系性知识快速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在此过程中,历时性的思潮流派演进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体系性的知识积累进一步解构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和通俗化的全球新文化艺术弥散景观。

在“弥散”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文化艺术中有新的理念与形态的生成,这是潘公凯艺术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弥散的势不可挡使“生成”变得困难,但也使之成为真正值得全球视野的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的目标。生成既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宏观思考、把握与体系性建构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试错、调适和生长的过程。生成始于问题意识,但却不局限于某一个答案,而是指向开放性、过程性、互动性和演化性的有机形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简言之,“弥散”是背景,“生成”是目的,问题意识与实践探讨则是方法和途径。

潘公凯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在繁忙的学院管理事务外,他着力思考现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以执着的问题意识审视和探索文化生成的可能。“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作品展”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板块:“笔墨与人格精神”展示潘公凯的水墨作品,是对传统笔墨精神和修养格调的理解和的当代呈现;“错构与转念”展示潘公凯的观念装置作品,是西方当代艺术的构成要素和东方人文情怀的意象化统一,体现了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不同于丹托和贝尔廷的东方建构;“自觉与四大主义”展示潘公凯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文献,这是他将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纳入现代性题域进行分析,用现代性研究的框架完成新的理论建构;“营造与生成”展示潘公凯的建筑设计作品,反映了他将建筑中实验性和艺术性的维度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的努力。

本次展览是潘公凯自我实验的个案,呈现了他对上述四个板块中关键课题的思考和跨界实验背后的理念线索,既是对潘公凯多年来理论思考的讨论,也是对其近期完成的探索成果的全面呈现,勾勒出他在“弥散”的文化情景中找寻、提出问题,到分析、解答问题,进而自我质疑和批判,并衍生出新的问题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之路。

潘公凯艺术简历:

潘公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连续在中国两所最重要的美术学院担任院长。曾获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其装置作品《融》曾参加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其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既保有了传统文人画笔墨的精髓,又极具现代审美趣味,堪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现代化转型的代表典范,水墨作品曾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纽约、旧金山、北京、东京、香港、澳门、台北等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美术馆进行展览,广获好评。著有《中国绘画史》、《限制与拓展》、《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潘天寿评传》等。主编《现代设计大系》、《潘天寿书画集》、《中国美术60年》、《潘天寿全集》等大型画册丛书,其中《现代设计大系》、《潘天寿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近十年主持《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大型学术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并于2012年发布50余万字的课题成果专著及近150万字的课题研讨会论文集,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历程及其中涌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给20 世纪中国美术历程做出了深入的论证,在中国文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主办:今日美术馆、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中央美术学院
策展团队:方振宁、卢迎华、潘晴
展期:2013年3月10日-31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3层、4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

中央美院艺讯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