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靳之林:王式廓与“中国素描体系”

时间: 2011.6.2

我与王式廓先生的接触始于1949年。5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油画系的老师每周有两个晚上到吴作人先生家画素描肖像。有一次,王式廓先生由山东下乡回来拿出一批他在山东画的农民素描,当时江丰、丁井文同志也在。这是我第一次集中地看到他的素描,印象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因为象这样表现农民所达到的深度及其形成的强烈感染力,我在别人的素描里从来没有见到过。我迄今还记着江丰同志当晚说的一句话:“王式廓同志画的每一幅素描,都可以让人看到一部家史。”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有史以来的画家还没有人超过王式廓先生在表现和刻划农民形象方面所达到的深度。

50年代末,留苏回来的老师提出过两个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素描的大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素描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式廓、董希文和吴作人诸先生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素描教学的任务不是结构,而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结构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不是仅仅将对象作为一个自然属性的人,而且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来理解和表达,即深入揭示对象的气质和感受,力求深入其内心世界。王式廓等先生对于素描的这一认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王式廓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正处于深受现代艺术冲击之际。塞尚的影响比较大,讲究形体、面,从王式廓的素描里也可以感觉出这种影响。王式廓素描不仅强调形体、空间,而且更强调概括。现代中国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强调概括这一点上都是共通的,象徐悲鸿先生提的“尽精微、致广大”,董希文先生提的“提炼、取舍”,吴作人先生提的“以简治繁”,王式廓先生提的概括,虽然提法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这次我又仔细地看了王式廓的素描,感到他在基本空间和形体上把握得非常牢,但对一些细微末节、自然形态的东西则十分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及其生活烙印。在这一点上他抓得特别紧,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认为这是中国素描的一个特点,上述几位大师的素描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正是由于他们有中国素描自己的东西。王式廓先生爱好中国书画,并对石涛画论等传统画论有所钻研,这对他在素描中融入中国审美特点颇多裨益。如中国画论表现对象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是“气”和“神”,王式廓素描紧紧把握了对象的“神”和内在的深度,他的概括不仅是对自然形态的基本概括,而是为了表现“神”、表现人的气质,这也是“中国素描体系”的关键所在。

到现在为止,在世界素描领域里中国的素描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评价。我们不能以西方素描的模式来对中国前辈艺术大师的素描评头论足,却忽略了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素描的特点及其价值,要充分看到前辈艺术大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素描在世界素描中的独特地位和所作出的贡献。解放初期蔡仪老师曾给我们讲过民族化的三个要素: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觉得这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个因素,有了它才能带动第三个因素即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特别喜欢王式廓延安时期在安塞画的一批中国笔墨韵味的素描,多是用炭条画在马兰纸上。笔墨和渲染的感觉,气韵生动,极其洗练概括地抓住表现“神”、“气”,而放掉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这是与俄罗斯及西方传统素描不同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认为,关于“中国素描体系”,应该作为一个专题来认识和研究,这对于中国素描的发展,对于建立中国完整的素描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

(齐人根据王式廓艺术研讨会发言录音整理,经作者本人审阅)

此文发表于《美术研究》199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