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化认同与中国水墨画:刘国松六十年的艺术探索

时间: 2010.12.19

刘国松常用的一方印章上,镌刻着「一个东西南北人」的字句。此印文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在其艺术创作历程中,他所面对有关「东方」与「西方」、「大陆」与「台湾」,以及「传统」与「现代」等文化课题的挑战。从刘国松多年的绘画创作与艺术论述可见,他以高掌远跖的勇气及识见作出响应,不但为其作品的文化身份寻求定位,并且力图创建水墨画兴灭举废的现代转化。

原籍山东的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经过多年战乱的颠沛流离,作为一个北方人的他,在1949年只身来到偏陲南隅的台湾。刘国松在师范大学完成艺术学习后,义无反顾地颠覆当时主宰艺坛的保守势力,成为了台湾现代美术运动的领导人物。他和其五月画会的同道们,为求踵武发扬中国绘画的传统,不遗余力地引入西方的艺术观念与技巧。

刘国松早期的绘画创作与艺术论述,皆濡染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诸如对当下的执着、个人主义的浪漫情怀、历史进化论的信念、崭新科技的追求,以及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但不同于五四运动的先驱们,他对盲目求新与全盘西化的作为,抱持着批判的态度。刘国松坚信若舍弃传统而附丽于西方,实有违艺术创作的本质。因此他不但对保守阵营展开攻击,更经常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那些跟随欧美现代艺术风潮起舞者,痛责他们的模仿行为及崇洋心态。

刘国松通过对绘画技巧的实验与抽象形式的探索,矢志创造一种既中国又现代的艺术表现方式。他强调传统的纸笔墨,以求确立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其六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刘国松一直秉持改革与复兴水墨画传统的理念。他六十年代发展的半抽象山水,即利用抽象性的书法元素使其作品兼具中国与现代的特质。而他描绘宇宙星体的所谓「太空画系列」创作,则踰越了俗世中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赋予其独创性的视觉语言普遍性的价值。刘国松后期的作品,利用饶有天趣的水拓法与渍墨法,进一步融合传统有关自然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以及现代的环保意识。

事实上刘国松强调传统,以及他选择水墨画的媒材进行创作,涉及到如何界定现代「中国」艺术的问题。自一个世纪多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濒于崩溃,从而导致严重的认同危机。中国艺术家遂在一种文化身份失落的状况下,竞相采用西洋绘画的媒材技巧,乞灵于欧美现代艺术以求取个人创作的肯定。刘国松坚持中国纸笔墨的传统绘画材料,其实跟林风眠(1900-1991)、朱屺瞻(1892-1996)、李可染(1907-1989)、丁衍庸(1902-1978)等前辈画家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在学院接受西洋画的训练后,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油画而转用水墨的媒材,结果成功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绘画风格。

刘国松论证他的艺术创作,特别针对中国水墨画文化定位的问题,标榜传统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数百年来的中国虽被守旧思想所腐蚀,然而通过重新发扬民族的精粹,其革故鼎新的传统将可挑战强势的西方文明。刘国松所抱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世界上的美术史进程,存在着「西方」与「东方」或「中国」这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他进一步阐析,指出无论西方或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根据各自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媒界,都是从写实经过变形或写意而走向抽象意境的自由表现。刘国松深信这两条发展方向,将趋于一个大一统的世界文化,而中国艺术家可以对此作出重大的贡献。

刘国松创建中国绘画新传统的乐观信念,显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思想及爱国精神。这驱使他倡导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绘画创作,并将之命名为「现代水墨画」。自八十年代开始,刘国松通过其于大陆各大城市的成功展览,积极推动现代水墨画的发展。随着对中国的连系不断增加,他的近作在形式技巧与文化内涵上,更彰显出传统价值的重要性。刘国松使用富于表现性的艺术语言,穷形尽相地描绘中国各地的山水面貌,像其西藏、九寨沟及张家界等系列作品,在在流露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与美术教育家,刘国松享有崇高的名声及深远的影响。他激发起新一代中国艺术家创造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孕育了水墨画如百花齐放的实验及创新。刘国松2007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盛大回顾展,乃是美术与学术界对其六十年创作生涯的莫大肯定,颂扬了他横跨东方与西方、傲视大陆与台湾、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成就。目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増,他更坚信伴随「中国世纪」的到来,水墨画必可建构辉煌灿烂的新传统。临近杖朝之年的刘国松,其坚守传统而勇于革新的艺术追求,将继续在廿一世纪成为中国水墨画除旧布新的动力泉源。

李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