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 是政治文论中一个专有概念,而且是一个包含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理论体系,文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借用主要是指徐冰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甚至是艺术思想里面有毛泽东个人的影子,至少后期的艺术实践明显是对毛泽东艺术思想的另类延伸,而且徐冰本人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公开承认自己受毛泽东“艺术为人民”思想的影响,下面就尝试性的探讨徐冰艺术思想其中包含的一个维度——毛泽东思想,这种继承与发展存在着某种历史偶然性,抑或必然性!
(一)文字 ——革命的矛头
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文字往往成为文化批判的矛头,而且也是重建新文化、新思想的载体。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便在文学界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从而批判传统文化;新中国建立后,文字便被作为“文化遗产”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批判与继承,最终于1956年1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其后又公布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但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试用了约8年便宣布废除,但在文字简化背后其实是对毛泽东文化理想的实践;毛泽东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就明确提出新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的指导原则,人民大众文化在毛泽东看来就是要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民主与自由,因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毛泽东之所以推行文字简化运动就是为了普及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新中国人民在政治、文化上实现了平等,这也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男女政治平等而掀起的妇女扫盲运动,在这里文字成为革新文化,实现政治目的的突破口。文字为什么受到毛泽东如此重视呢?可以借用徐冰在《时代人物周报》上一段话来说明:“因为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形态。把这个形态改变了,文化概念就改变了,人思维最本质的方面就改变了。他希望他的革命是触及灵魂的,所以他必须要进行文字的改变,先动摇现有文化状况。而我为什么喜欢在文字上做文章?我也觉得,触碰文字,就是触碰人思维最本质的部分。”这是徐冰对毛泽东文字简化、普及运动的理解,至少也是徐冰后期艺术创作所思考的艺术问题,而对于徐冰在八十年代创作自己第一件文字作品——《析世鉴》时的真实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当时艺术界的前卫艺术家早就存在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实验,如谷文达的“非陈述性文字”以及吴山专的“红色幽默”文字系列;当然谷文达与吴山专的文字系列主要在国画书法语境中对传统的反叛,文字成为他们表达文化态度、文化方式的一种手段、策略;而徐冰在版画领域内的创作“天书”绝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解决“跨文化”问题,当时徐冰以及其艺术家在九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参加过大型当代艺术大展,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仍然是中国内部的文化问题,至于徐冰在九十年代之后创作的《新英文书法》以及现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地书》等作品确实存在跨文化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徐冰没有关注文化问题,从《析世鉴》到后来的《文化动物》都暗含着徐冰对人类与文化、文明的关系的思考,只是徐冰作品呈现的观众是中国观众,而不是西方观众;我认为徐冰的《析世鉴》更多是从个人经历体验出发对传统版画边界的拓展。徐冰的个人经历中有两种体验是与毛泽东时代相交织的,一是古文字学在文革时受到较少的冲击,徐冰可以通过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之便接触古代书籍;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书写的大量宣传性质大字报对徐冰艺术方法以及艺术思想都有某种联系。当时,徐冰的《析世鉴》在形式语言上看,仍然包含着传统美学中崇高、壮美的特点,这是毛泽东时代艺术的审美追求,这也同样放映在八十年代中国画领域的“诗意山水”创作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徐冰早期艺术实践便这样与毛泽东的思想实践交织在一起。
(二)从文字到世界语言
1999年徐冰曾在Moma美术馆的入口处悬挂了一面高11米、宽3米的旗帜,上面写着“毛泽东说:艺术为人民”,这显然不是徐冰在玩“中国牌”这样的低级游戏,而是在宣扬自已的艺术理想;在这个口号背后实际上暗含着徐冰对艺术发展终极问题的思考,徐冰在九十年代之后的艺术实践便是回答。“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毛泽东艺术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而且徐冰在接受《时代人物周刊》采访时就明确表明自己认同毛泽东“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但徐冰对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实践却是从“世界的另一端”跨来,可谓殊途同归。首先,当“艺术为人民”从毛泽东口中说出时,里面就已经暗含着一个文艺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在毛泽东的字典中,人民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具体社会中的人民,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的圈子也会变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就成为工农兵,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人民永远不是全部,只是大多数,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42年《讲话》中说到:“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艺术是为人民群众的,为一切人的艺术现在还没有。毛泽东时代的艺术便是这种带有明确方向性的艺术,反映在现实中便是强调革命艺术、阶级艺术,也就是后来中国文艺界围绕“存不存在超阶级艺术”的问题。徐冰的艺术实践明显是一种反向思考,这集中反映在徐冰后期将自己文字系列向“世界语言”发展。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徐冰现在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地书》,这一作品核心便是“地书软件”。早在2000徐冰便开始收集图像说明书,并通过对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 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表达符号的研究,从而在05年制成第一个版本的“图像书”,而且徐冰通过读者实验得出的结果是理想的,读者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我们都知道徐冰一直以来以文字符号系列的作品来思考跨文化的问题,从不能释读的经典作品——《析世鉴》,到能释读的经典作品——《新英文书法》,徐冰一直都在关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意识到语言差异形成的文化、思想上的陌生感(1996年创作的《转话》),而《地书》的初步完成便是徐冰作为艺术家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也许再过几千年,或许世界已发展成共产主义,或许世界的通用语言便是从徐冰的《地书》发展而成的,这便是对毛泽东“艺术为人民”思想的补充发展。自然徐冰艺术中毛泽东思想并不仅仅反映在这些作品中,早在2002年的录像、行为作品《金苹果送温情》便已表现出“艺术为人民”的思想,只不过当时是通过模仿文革时期毛主席将芒果做为礼物送给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一事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首都下岗工人的关心,笔者当时作为美院学生参与了徐冰的作品创作,深有感触。
至此,我认为徐冰的《地书》是继文字系列作品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毛泽东艺术思想中所没有去实现的问题,这是徐冰一直以来在艺术实践关注跨文化问题的结果,也是一种终极的“艺术为人民”思想的回归。
作者 刘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