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徐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两千年前,武陵人捕鱼时无意发现一处美妙异常的桃花源,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然而再觅佳处却“不复得路”,桃花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桩千古迷案,也成为人类美好世居生活的理想状态。百多年前的近代革命浪潮中,共产主义者为实现美好的人类大同,发出“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呐喊。三年前,艺术家徐冰以此文化典故在英国创作大型户外装置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映射出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2016年5月28日,在北京德美艺嘉、徐冰工作室、自在艺术创客、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共同主办,北京静恩德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下,该作品在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开幕展出,这也是作品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中庭花园和英国查茨沃斯南庄园展出后的国内首展。
展览作品以陶渊明的“桃花源”为创作原型,以中国山石和陶瓷为主要创作媒材,其中山石总重量超过60吨,分为九组,分别来自中国五个不同的地区,并带有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其特色可以对位(或反映)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揭示出中国山水画内在美感的来源。山石皆为扁平形状,艺术家有意营造一种介于绘画与现实之间的“二维半”效果,用徐冰自己的话来说,是用一种不太标准的、怪诞的当代艺术形式探讨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方式,并在其中寄寓自己的一种理想,制作一个乌托邦,使自己想象进入一个理想的境地。山石之间的屋舍、亭榭、高士、动物等均在景德镇以陶瓷烧制,在雾、灯光映衬之下呈现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景观,创造出文人意趣,也增添梦幻的游玩之趣,引起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共鸣。作品在英国展出时,作品中央是一滩池水,这也是徐冰创作这件作品的动因之一,而此次在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展出池水无法实现,艺术家遂将池水转换处理成良田,不同的环境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之上的,如此也更符合中国的文化情境。
徐冰在展览现场谈到将“桃花源”和“一定要实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典故放在一起产生一种语言和概念上的悖论,同时也构成一种视觉张力刺激我们的思维,提示我们理想与现实努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实际上,今天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不满意,而且离自己的理想追求似乎越来越远,柏林墙倒后冷战结束,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变的更美好,移民、战争、冲突不断,原始价值观与强势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冲突成为人类最核心的冲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一定要实现”的坚定感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和反讽性,因为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才呐喊“一定要实现”,人类追求更好的理想环境,实际上也离理想越来越远,离“一定要实现”也原来越远。
德美艺嘉CEO董艺认为这件作品恰似一篇“固体的散文”,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细腻而深入人心,耐人寻味。这件作品对今天的中国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但有勇气走在实现桃花源的道路上,这是很难的。在这个缺乏理想年度时代,也希望这件作品的展出能重启寻找“桃花源”的理想,启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作品展出至10月20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