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
蒙克是我喜欢的一位大师,他的作品用很强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出很忧郁的情感。我曾专程去挪威奥斯陆参观他个人的美术馆。我喜欢他作品中忧郁的情感,喜欢他画的日落余辉、他画的夜晚、他画的孤独,他画的死亡与血腥也有着忧郁的美感。他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他画面对末日人类的惊恐。他画人类内心情感最隐密的那部分,他画人类面对的生与死时的感受,他画生活中的惆怅与无奈这些人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蒙克用他的 画笔、用美丽的色彩、用松弛随意表现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无法言说的情感。 蒙克画油画用色如画水彩般的薄涂于画布,却能产生笔触的力度,他用一种高贵雅致流畅的笔法,却有力的传达出他的精神表现意图。他的作品注重的是表达精神、情感的内涵,当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已从作品中显现出来时,对画中的各种景物造型是否准确,画的是否完整、周到等等,这些一般的画面要求他便弃之不顾了。他的画作常常会有没完成的感觉,但精神情感已在那里了。
鲁本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那时还在美院学习,那个年代国内的许多画家对鲁本斯的评价似乎不高,不太看得上 他笔下所画的那些体态丰润肤色粉中带青的白种女人,我那时也没有在意他的作品。直到2002年第一次西欧之行,在德国的慕尼黑、德累斯顿、法国巴黎看到他大量原作时,才惊叹他的杰出与伟大。绘画的方法技艺及所采用的色彩体系,是依画家所画的人种的身体肤色特征,画家视觉对色彩对感受,及所绘作品的题材表现意图而定的。库尔贝所绘的女人有着红色的面孔,下额与颈处的冷色微妙变化很是好看,鲁本斯所绘女人体的明暗交结处由青冷色与粉红近白的暖色相组合也是好看。这些正是画欧洲白种女人所需的色彩,东方女子的肤色自然要用另一套色系来描绘。
鲁本斯让我惊叹的是他驾驭巨型绘画的能力,和他对人与猛兽躯体在空间中翻腾的透视结构变化的自如把握。 我们现在的人已失去如此绘画能力了,并且甚至连方法也不知了。你看他的那些描绘天堂地狱,描绘战争和人兽搏斗,及帝王的丰功伟绩的巨制,他能用具象,真实,严谨的造型在画面上形成强烈的动感。当你的目光再落到鲁本斯所绘的那些健壮的女人时,女人体的丰硕饱满也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与想象,他的眼睛与大脑是人应有的,我们今天的眼睛已经只是跟随在机械的镜头之后,大脑也失去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今天我们所有的艺术表达手段,几乎都是屈从机械手段之后的,人变得懒惰和萎缩。 已至此不免 再多说几句题外之话。以前看过一些科幻小说及电影,讲述人类如何在与自己所创造的机械工具和智能工具争斗结果大败,狼狈不堪。当时不解人类怎么会败于自己发明的用具呢?今天,我不止一次的看到我们学习具象写实绘画的学生,照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画写生!一次偶进教室,来自据说是在异国坚持写生具象教学仅存的美院的研究生也居然是人手一台电脑在画具象绘画,让我无言。看来人类是自觉自愿屈从于工具的。工具让我们方便了什么?这种方 便又给我们什么?用我们今天的绘画比较鲁本斯的作品会有答案么?
怀斯
怀斯有老有小,父子俩都是美国名画家,但对中国画家影响大的是小怀斯。小怀斯对中国的油画家曾经有很大的影响,1980年代吧,有股“怀斯风”。我看他的作品画册,觉得他的作品中不管是人像、人体、风景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散发出一种湿冷的潮气。中国画家那时会喜欢他的作品应该是对文革红,光,亮的逆反。2010年夏我专程去怀斯的家乡拜访。在一条美丽的盖满树荫的河畔,坐落一幢由马厩改建而成的美术馆,专展这个地区画家的作品。顶层有小怀斯的专室,挂在墙上的有许多在画册中常见的代表作。原作当然比印刷品好看,有许多画作的肌理质感种种细节让你欣赏。怀斯对远景有细致的描绘,这是欧洲传统。他画人物包括人体,时常会跑形,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说形不太准,但他画起来并不犹豫,落笔干净、肯定、很见自信。在人物造型上自有其个性的追求,色彩也只在单调的黑、白、灰中稍加点颜色倾向。他并不写实,他画的离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是写心中一种冷冷的意,他的画似乎没有温度。但, 他喜欢画,画了那么多。展厅末尾处挂有一幅近作,是他去世同年的作品,老画家也现代了一下,画面是个典型的今日美国小镇的路口,有个交通标志灯,一个摩托车手,身着皮装,写真写实,失去了他以往作品中的冷气。写实了真实了但苍白无味了。
梵高
他是艺术上的苦修士和殉道者。他的生平,他的生前死后的故事,如同他的画作一样深深影响了我。2005年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看到一项梵高素描作品专题回顾 大展,两层楼的展厅铺天盖地只有素描。他爱画,也许他认为只有用画才能表达出他那不安的、充满激情的内心。那些作品有的画在巴掌大的小本子上,有的画在日记、书信的边角,有些甚至画在随手找到的残破的纸上,看得出他在思索,书写的同时忍不住内心表现的需求就画上了。我曾几次去他生活、作画的城镇,乡村去寻觅他的足迹。在南方的阿尔、在巴黎近旁的瓦兹河畔的奥弗 我曾站在 梵高当年作画的原点上,对着他曾画过的景物写生,我只是想能距离他再近一些。距巴黎不远的奥弗我曾三番几次去到那里,梵高所作有乌鸦的麦田那幅画的路口,当年的景色依旧,我感叹法国人是如此珍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珍视历史。一阵风吹来干燥的土地起了尘土,田野里已熟透的麦子已有些干枯,在风中沙沙做响。天气有些凉,也有些燥气。 四周空无一人,依然还是了无人迹。有些故事中说梵高就是在这里画出了他最后的那幅画,也就在这里朝自己开了致命的一枪。
我眺望那片在风的推动下摇摆的麦田,梵高他那时在想些什么?梵高和他弟弟那极简朴的坟墓就在不远的地方。墓园依旧,在高高低低的墓坟间,兄弟俩的墓是最简陋的了,他们的墓并排低矮没有任何装饰,只长着满地的青草。墓园内也偶有当地的人来扫墓,追思他们长眠在这里的亲人,但没有人到梵高兄弟到墓前来,只有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来到梵高的墓前追思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墓园的高墙外,有工人在修护着什么,他们似乎也不在乎 墙内的死人,亦不关心有谁长眠于此 每次来我都会有悲凉伤感,面对梵高兄弟只有青草的陋墓,我想起在世界各大都市的博物馆里人山人海的艺术爱好者们,人们拥挤在梵高回顾展的画作前喧哗着,如同最热闹的集市与这里清凉寂静是如此之巨大的反差,形成两个世界。如果梵高的一生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作品的话,他那只有青草的坟墓无疑是最感动我的作品之一。
米勒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他的绘画,和谐统一。他有着明确真诚强烈的信仰,他能做到身心一致地生活作画,在他的画前在他的故居里,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做不到他那样的纯粹。
德库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如此着迷于德库宁的疯狂缭乱的笔触与构成性的色彩。不过那时是通过印刷品再加上想象力的发挥而形成的对他作品的认识。时隔多年后,1995年秋在美国第一次见到了他那些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但出乎意外,他的画作显得是那么平静,看画的我心里也很平静。他的那些画有板有眼画的很讲究,如同中国狂草有内在的骨架撑住外表的乱象。他的画很有文气,隔多年后再看他的作品,更加显出儒雅有修养的一面。不知是时代在变,还 是我的眼光在变,还是德库宁本身就是如此。
安塞姆.基弗 Anselm.Kiefer
基弗是我喜欢的一位当代艺术大师,他曾说过艺术风格与媒材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而他吸引我的却正是他作品制作精彩的技艺,他以所用媒材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带来新的美感。他在作品中所选用的媒介材料改变了以往我们对艺术媒材对认识。我以为基弗作品中这些材料及技法的运用给予我的震撼超越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本意,直达人类感官相同的某一点。他是我在博物馆中见到的唯一有人在临摹其作品的当代艺术家。那些年轻艺术学子在临摹什么?临摹思想吗?还是艺术表现的技艺?
2007年在西班牙的 Bilbao 的 Guggenheim 博物馆我不期而遇基弗的一项大型回顾展,作品数量众多。他有众多巨大尺寸的作品,一定是为这座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量身定做的。他将在美术馆里做作品的可能性在传统的框架下做到了极致,超出在这之前我的想象。作品材料的运用包括色彩的设计处理都准确地反映了他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基弗的创作应是理智清晰思考的结果,他的作品中让我喜欢并佩服的是他能将欧洲古典艺术中许多传统的基本因素用他的方式转换运用到其作品中去。尽管基弗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与古典绘画相去甚远,但我能看出他有很好到古典艺术修养与知识,他与古典大师一样,用作品本身到高超表现技艺来说话,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我常把基弗与维米尔相并论,他们都是语言材料运用的大师,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亦古亦今的高深艺术表现技艺令我着迷。
维米尔
维米尔通过他的作品告诉了我应该如何去工作,平和的心态是作品精益求精的保证。据说维米尔传世作品不多, 如果真是只有三十几幅的话,应该都已见到过其中有些作品见到不只一次了。维米尔的作品内容平凡无奇,无非肖像,无非平静市民生活片段,当他的这些作品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观看时在看什么呢?维米尔的小画常和与他同时代的其 他画家的作品并排挂在墙上,是什么吸引我独会在他的画作前停下来,久久不肯离去呢?他的画刻画对象落笔准确又轻松,准确严谨的一丝不苟但又使观者感到轻松,他的画作简朴真实,又超越了真实。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答案,他画得好!非常难得的好!
贾克梅蒂 Giacometti
2009年夏在瑞士的巴塞尔见到他的一个大型回顾展。以往只知道他那些如影如幻的雕塑和如同他的雕塑般的 素描,没想到回顾展头几间展厅高挂着他早年画的大幅油画,有漂亮的色彩属巴黎画派风格。原以为他会是色盲或色弱呢,真是出乎意料!如果单看他早年的这些油画已有不错的功底子应是个好画家,但绝不可称谓大师。这个回顾展给我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要勇于去寻找并不断突破自己,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寻找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 表现形式,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
科罗斯 Close chuck 与照相写实主义
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有的作品无聊,有些则很好看。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是画反映在反光物质上的影像,或是平光像片式的肖像,是光的静止。印象主义的作品是画光的动态,光的流动,变化,而影像则模糊不清近乎消失。西方的每一个艺术流派大都是针对前面一个艺术流派的反动,都竖立有其艺术上的对立面。照像写实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智,近乎于机械性的工作,是对诸如抽象表现主义那样热血艺术的反动。但科罗斯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将互为矛盾的表现技法;照片式的具象与感性的表现性、抽象性溶于一体。他融合的非常好有技艺 的美感,在随意性之中有秩序,在秩序之中又富于表现性。
艺术的革命
西方人喜欢改变,喜欢革命从社会制度、哲学思想、物质生产、直到文化艺术。中国原来没这传统,中国人 闹革命也是百年来西方人传授的。2010年的夏日一个周末在美国华盛顿DC的那宽阔的大草坪上,及所有通向大草坪的街道上涌现出无数来自全美国各地的女青年,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反堕胎的抗议大游行。女孩子们在这里有喊、有唱、有跳、也有吃有喝, 如同一个巨大的游园会。时至中午,华盛顿的骄阳酷热难耐走进近旁国家画廊的东馆,却是凉爽冷清的几乎无人 迹,与外面的热闹有了强烈的对比。空旷的展厅雪白的墙壁上高挂着巨幅的现代主义各流派的作品,显得有些荒诞, 也让人有些不解,就是这些作品曾经是那么让人激动,唤起了艺术革命的风暴么?
我走在欧美各地的美术馆中,不管是科隆的路德维希还是圣彼得堡的冬宫,还是纽约的大都会,人迹最少光顾的定会是收藏着现代艺术巨幅作品的展厅。有时走在某一个美术馆、某一个空旷的现代艺术展厅,面对冷落寂静的空间不由会有凄凉的感觉。随着时间的逝去,历史翻过了那一页,过后再看这些作品,我们还会有多少感动呢? 艺术思潮的云涌,与所有的文化革命一样,人身处其中时会被感染上一股忘我献身的热情去追求一种伟大的革命理想。欧洲的达达主义者们,当年不是要炸掉贵族腐朽的美术馆么?如今他们自己的革命宣言连同反叛的作品放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同样的显贵,同样的清冷。还记得我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些“红、光、亮”的作品么?有多少热情与忠心投入其中,也是改天换地的豪情。今天再面对这些作品还能唤起谁的热情呢?环顾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那些巨大豪华的展示空间里,那些当年给人无限振奋的革命性作品,安静地接受少得可怜的观者投过来的冷漠目光。
艺术追求真实,真实是什么呢?艺术革命要有思想、发宣言,以作品中观念哲理为重。因为要用视觉方式去解释观 念,因而削弱了视觉的可看性。革命性的批判又中断了传统艺术表达习惯,致使那些当年曾辉煌一时的艺术作品时过境迁,使后人看来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很敬重那些现代主义的大师们,敬重他们当年的热情与探索。每逢到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参观 我也必会去到那些张挂着现代主义各流派作品的展厅去体会一下革命者当年的热情。 2010年夏那个周末的傍晚,当国家画廊闭馆后我们出来,驾车走高速公路赶回纽约,沿途路上所有的休息站中,所有餐馆都被同路返回各地的女孩子们占据了。她们依旧兴高采烈吃着喝着,她们的兴奋也许还会继续好多日子,可我们只好饿着肚子回到了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