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的中国摄影,总的来说还属于一个全球范围的事物。任何一个国家在摄影技术或风格上的新发现,会很快传播进来并吸收。只有战争和政治才能阻断摄影的这种跨国界的自由流通。原因是摄影要服从战争的需要,服从政治的需要,服从宣传的需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27年(1949—1976年),在这个相对比较长的封闭期间里,西方的摄影流派影响中国摄影的途径几乎全部被切断,国内对摄影的创作和探索显示出明确的意识形态的倾向。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借鉴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观念,自然地成为中国摄影的一个“新传统”。这个“新传统”在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充分发展出中国特色,“红光亮,高大全”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很多摄影家通过对样板戏的学习,逐步对“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原则”——“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原则有了理解,在画面中力求运用特写,突出英雄人物。在“三突出”基础上出现的“红光亮”“高大全”模式,集中地表现了红色的主题,并且十分群众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体现了毛泽东“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觉形象,也创造了文革摄影的语言体系,显示了无产阶级艺术的新美学。
然而,我们对文革摄影史进行深入研究时,又会发现一些特殊的个案。当我们挖掘出晓庄、王世龙、翁乃强、岚志贵、蒋少武等人的照片之后发现,他们既充分反映出时代精神,又用质朴、平实的影像语言为历史作注。
1950年3月的一天,年仅17岁的晓庄(1933—)开始了她的摄影历程。16年之后,当她的摄影语言日渐丰富、摄影技术日臻纯熟的时候,赶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长达10年之久的社会变革期。从1966年开始,时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的晓庄用手中的照相机对南京这个曾经的六朝古都进行跟踪拍摄。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而言,晓庄的摄影图像中并没有体现出更多的女性气质,恰恰相反,她的作品由于受到当时的创作风气影响,更多是去描述一个个史诗般的历史现场。在她照片营造的场域里,记录了这一特定时期的各种集会、游行、学习、演出,在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虔诚的带有宗教信仰般的仪
式当中的同时,也淹没在由他们所共同构建的“集体”的海洋中。与晓庄不同,王世龙(1932—)拍摄更多的是中国农业大省河南的农村题材。由于在文革时期被打成右派,而曾经一度被剥夺了拍照的权力,失去照相机的他似乎并没有丧失掉拍照的感觉,反而在获得为数不多的拍摄机会的时候,面对人海战术的宏大劳动场面显得更为自信。无论是在表现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河南丹江水库修建时的宏伟景象,还是在表现辉县农民修筑堤坝挖截潜流时的壮阔景观,王世龙都将其驾驭史诗般影像的才能释放出
来。然而,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文革”的印记,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人定胜天”的斗志和劳动者的乐观向上。
与此同时,作为《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摄影记者的翁乃强(1936—)则以其独特眼光和非常精致的影像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华丽的注脚。与他人最大不同的是,翁乃强的作品是彩色的。在1966年翁乃强拍摄的一组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的照片中,翁乃强对于现场的把握和控制,显得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在其中一张堪称完美的照片《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1966)里,翁乃强以其严谨、精致的画面结构,丰富、饱满的色彩,在清晰地诠释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主题的同时,营造出一个典型的“三突出”创作美学原则指导下的历史景观。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大众对于领袖的想象与崇拜。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重新挖掘并审视这组照片时惊奇地发现,这个景观所依托的图像即便在今天都依然散发着非常当代的气息。这一方面,与被摄物体本身的情境所散发出来的意识形态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摄影师本人对新闻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有关。此外,由于彩色反转胶片在当时的稀有程度,使得翁乃强不得不考虑力求用最少的胶片拍出最完美的影像。更重要的是,翁乃强的每一组作品都有一种相对统一的色彩氛围,在《大串连红卫兵到达井冈山》(1966)和《北大荒知
青》(1968)系列中,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一种伤痕和乡土美学的灵光一现。如此高级的对色彩的控制,甚至能够做到非常雅致的程度,与翁乃强曾经有过的从事绘画的经验有关。对于刚刚接触彩色摄影不久的中国人来讲,实属难能可贵。
从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公开发表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摄影作品中,的确流行着一种非常鲜明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创作的审美标准:政策•理想•唯美。这一标准集中地反映在当时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中。此次展览我们选择的三位摄影师并非身处当时的这几家主流媒体,但是他们的创作手段和美学标准作为这个时期的缩影也真实、客观地刻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这三个人的作品,提示出这一时期的摄影在20世纪中国摄影史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几位摄影家各自的摄影图像经验的特殊性表达。我们如果对这些摄影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了解一部完整的文革摄影史,对于了解20世纪世界艺术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撰文/王明贤 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