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画艺术的家族中,丝网版画是年轻、富有生命力的一个版种。它的问世和发展,使版画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现代审美的特征。比如,它在作品尺寸上,可以以超出其他版画种类的大幅尺寸而获得醒目的视觉效果;它在色彩的运用上,能够借助丝网版印制技术达到尽情的表现,使色彩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它在造型和结构上,更为版画家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使版画语言的“绘画性”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借助科学的印制技术,丝网版画迅速走向丰富多样,对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图像传播特征和视觉文化不断扩展的趋势,进入了社会审美的各个层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丝网版画的普及势头一路强劲,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投身这个领域,有的专注于丝网版画的创作,有的在进行其他艺术手法创作的同时,也涉及丝网版画领域,使丝网版画成为当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蓬勃活跃的一员。
中国的丝网版画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那时候,“三版”(即铜版、石版和丝网版)成为拓宽版种语言的新事物,带动了版画创作观念的拓展。在“三版”中尤以丝网版画展现出的视觉美感最为醒目。在这个领域里,张桂林先生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那时候,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中国画家并没有多少成法可依,只是凭借对丝网版画的热情和有限的信息资源,白手起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通过对西方丝网版画的逐步认识和了解,找到了对丝网版画的感觉,也掌握了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在扩大的中外艺术交流与互动中,中国丝网版画也逐步走出国门,汇集到国际版画画坛的丰富景观之中。张桂林先生20年来对丝网版画可谓情有独钟,坚持在这个领域里沉潜探索,对丝网版画的语言特征、表现技巧有了不断明晰的认识和娴熟的掌握,成为以创作丝网版画见长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在艺术观念上是开放的,他以自己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描绘都市的变化。他的情感纽带维系着都市的历史与现在,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外部世界的宽阔而独特视角,也凝聚着许多哲理性的感怀。在发展中国版画的事业取向中,他做出了坚定、不懈的努力。
张桂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卓有成果的丝网版画家,也是一位在丝网版画教学上投以全力的教师。改革开放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建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在广军先生、张桂林先生的先后执掌下,在引进中创业,推动了丝网版画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工作室也是全国丝网版画教学、研究和创作的领头基地。从这个工作室出来的学子,既有本科生,也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和各校的教师,他们在工作室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技巧,也加深了对丝网版画的感情,其中许多人成为版画界创作上活跃的画家,不少人在教育岗位上传播薪火,使丝网版画教学成为整个版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所反映的,正是张桂林先生在丝网版画上的教学成果,包括基础训练和创作教学两个方面,也是许多年来他从教学和创作两个方面汇合起来解决丝网版画发展课题的经验与体会。全书既讲述了丝网版画的语言特征、印制技术,并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论述了许多属于技术层面的话题;又围绕丝网版画的创作,分析中外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论述了许多属于理论认识层面的话题。全书看上去像一本丝网版画教程,实际上更是关于丝网版画由本体特征到文化内涵的艺术分析与著述,闪耀着许多思想的火花,呈现出生动的、从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复合结构。
需要提及的是,许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丝网版画工作室一直是一个教学相互促进、师生融合无间的集体。教师和学生在一个空间里共同工作和探索,彼此的体会相互敞开,共同的收获大家分享,使施教的方法与手段得到及时的反馈,求学的过程带有充分的主动性。这种教学相长的好风气营造了一个探索与创造的“小千世界”:认真、敏感、坦诚和富有朝气。许多学生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求知氛境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出创造的积极性。尽管教学设备、教学空间等条件还很有局限,但在丝网版画工作室,总是充满着浓郁的学习与研究气息。这种气息混合着油墨的芳香,催孕出不间断的创作花朵。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到,张桂林先生的教学就在带有这种气息的空间里展开,在他自己和学生们共用的工作台旁,在他和学生促膝畅谈的“现场”之中。
是为序。
范迪安2001年早春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