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西方文明氛围中的中国艺术家们对于孔子的“和而不同”之论,其体验更为深刻和强烈。布日古德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后到北京联合大学七年的艺术教学,直至英国Bradford大学硕士学位的获取,十五年海外艺术创作的经历,他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创作既要强调彼此和谐共处,又要存持各自的特色。在跨文化的远游中,在“中西之辩”的苦索中,他尝试并追寻着以自己的一管画笔让精神在远游后重返家园。
一、书法的抉择与生命力的张扬
凝练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中国书法,处在抽象思维和具体世界之间,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唐代孙过庭所说的“同自然之妙用”, 它以骨肉血气构成的生命力,以黑白虚实的造型效果动人心魄。在长达千余年的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发展脉络中,书法形成了一个体现民族精神、独具民族特点的完备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久居海外的生存环境与艺术探索给了布日古德一个返观自身文化的契机,他一直在寻找并打造“符合个性心理和文化体验的贴切载体”,从视觉线索挖掘,他沉迷于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中的笔墨运行和结字心理模式成为他抽象选择的基本源头,而将中国笔墨演变成抽象的笔道罗列,则是他抽象语言尝试并形成风格的滥觞。
1、笔道与情势:
中国书法造型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以用笔提炼对象的抽象因素,以笔迹点画形态及笔法体现“笔踪”运动的“笔势”,强化了独特的视觉样式;同时,以用笔的风格个性、笔法点画的“筋骨肉”体现生命意识,以笔法“迹与心合”的“心印”特点传达了直抒内心的写意性,并在点画及其组合中体现“阳舒阴惨”等多种对立统一的相对独立美。
身处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布日古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选择油画的材质,运用书法的语言,他在无限丰富的笔墨技巧库中,单取“线”画,将传统笔墨的复杂技术性创造性地处理为简洁的直线、横线,使之更趋抽象化,放大的横竖笔“道”结构直指精神。布日古德以用笔的沉着有力和明确透彻来把握其中的力度与韵味,不使之流于空虚和单调,这种心灵物化形式的笔“道”结构是基于内在的表达而不是外在的摹仿,使之产生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强化作品的现代感。布日古德喜欢引用格林伯格的话:“如果你想改变艺术,那么就改变你的方式。” 而诗人艾里略也曾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布日古德受西方文化的启迪,吸取西方绘画中的原创意识和抽象意匠,全力“聚集”于自由的抒写,不重复不校正,拓展油画一笔定乾坤的材质语言,不失为西方人眼中“东方神秘主义”的寻道者。
2、黑白与虚实
自2008年以来,布日古德的创作更强调以黑白两色传达写意式的中国情怀,它首先激起的并非黑白感,而是哲理性的驾驭意识。黑白可以体现观念,然而还不能解决黑白如何才能具有妙用这一更为本质的追问。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盖画以骨格为主,骨干只须以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隐现于衣裳环珮之间,因而附之,自然深浅得宜,神彩焕发。” 布日古德的书法形式和黑白观念是力图通于大“道”的。黑白两色是最单纯与原初的状态,它去除了表面的华丽与风情,留下最深层的筋骨和气脉。布日古德画面中的白色不是无色,它是与黑色共同构成的经天纬地的血脉贲张的充盈之气,因而具有巨大的包容力,正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布日古德着重表现有力之美和拙朴之美,开发延伸绘画空间表现力,求取黑白个性,尚须在黑白之外求黑白,既入乎黑白之中,又出乎黑白之外。因此布日古德对黑白的处理是他所要表达的富于哲理性内涵的要求,是他的全部驾驭形式能力的结果,也是他的一种整体的对生命与生活现实的感受方式。
布日古德生于内蒙古,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气质是不论出国多少年都无法改变的,在他的画面中除了自信、洒脱、大气张显外,常常会有不期然的色彩活跃在画面的角落中,宛如压抑不住的跳动的热情。布日古德强调他对佛道禅的体悟,禅宗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或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发而“顿然晓悟”,这些跳动的色彩或许正是触及眼前的自然生命,而生发于笔下的自然意态,从而把握到自身内在的自由。
3、率意而不随意:
中国古人说“天机独到、取成于心”,精心率意和虚神静思的结合以文化理性为底蕴,它必须具有充分的理性思考和丰富的笔墨经验积累作为挥洒的基础。无论是西方油画的材质、版画的观念还是中国书法的线条,布日古德创作中使用的绘画语言的组合牵连着形体、韵味和风格,也涵盖着艺术家个性中无所不包的人格情感和气质,这种带有率意的笔墨语言将独有的心灵外化,随着笔墨渲染的理念格局、不拘形式的放纵画语,形成独具品格的表白。这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也是一种基于东方气脉中的灵动与生机。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就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而老庄道论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布日古德优游涵泳于中西哲学与艺术之中,探寻“物中之道”与“味外之旨”。
二、开放的胸襟与民族文化的持守
今天的中国在一个拥有丰厚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经历着当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艺术家有责任把中国艺术带向世界,更有责任为中国艺术做出自主的文化解读。十五年来布日古德所坚持的“一意孤行”是在国际大环境中坚持寻找、摸索自己的艺术之路,不被淹没也不被裹挟,尊重自己的内心,持守自己的文化血脉与根基。布日古德选择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因而也是他为西方人所敬佩与感叹之处。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布日古德接受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艺术教育,不仅受到了严格的造型功力的训练,而且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语言,激发蓬勃的创作欲望,其后他走出去接受了英式教育的规范与西方艺术的浏览。90年代他经历了中西艺术思潮的风起云涌与碰撞,拓宽了艺术的视野,以全局的眼光了解世界上各种优秀的艺术型态中的兼容并包与和而不同。布日古德喜欢引用石涛“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和“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的观点开掘他的艺术道路。或许这正是他择取书法式的横竖元素之理论源头。对于当代的艺术创作而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取之不尽的渊泽,把本土文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东方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加以澄明,为我所用,在思想观念上遥接先哲的智慧,既是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一种实践义理。因此,纳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必然能够葆有旺盛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全球性”与“本土性”两种机制相互激荡、相互制衡,既是今日艺术家所处的特定条件也是一种机遇。西方人根基自身文化和现实所创造出的优秀成果,也给也有着十五年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布日古德以及更多的中国学子们寻找自身,开悟契机提供了思想和方式上的启迪。应该说寻找恰当的历史方位,明确体用、本末关系,把握分寸和度,是艺术家成功所必需的。它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开掘和运用本土文化的资源,让“本土性”的内涵丰满和强健起来,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为21世纪艺术创作中的动机与动力。在这方面布日古德的艺术探索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风格不是不可以“打造”,但要“打造”得自然则需要诚于中而形于外,它需要艺术家技术与操作层面的素养,而更需要他的人格与内心层面的素养。无论身在何处,我们至今仍然沐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之中,享受着它的泽惠,并力图用自己的微薄心力赓续和丰富这一文明的进程。十五年来,布日古德画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艺术在他那里更是追求意义、追求创造的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与担当。正如他所说:“经验生命的正气,生命的快乐和舒展,生命的坚定和信念,还有对生命的终极的执着冥想。”
我们相信也期待布日古德的艺术创作有更为深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