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非常道——王华祥作品巡回展·河北”嘉宾发言与评论综述

时间: 2018.1.9

2018年1月5日下午三点,“非常道——王华祥作品巡回展·河北”在河北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国鼎美术馆承办。王华祥200件代表作品在此次展览展出,呈现了王华祥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探索轨迹。

中央美院副院长王晓琳女士,韩国首尔城南美术馆馆长朴天南先生,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易罡先生,天津滨海新区美术馆馆长何秉华先生,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杨锋先生,中国版画杂志执行主编隋丞先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先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家增,贵州美术馆展教中心主任马媛媛女士,北京爱慕美术馆馆长潘建宏先生等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国鼎美术馆馆长田孝俊主持。

展览开幕仪式上众嘉宾发言,并有多位美术馆从业人员发表评论。综述如下:

李彦鹏(展览策展人、河北美术馆馆长):王华祥是当代美术大家,在版画、油画、雕塑、素描、装置、行为艺术等各个艺术门类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最早采用无主版的表现方法,拓宽丰富了版画的表现技法,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版画简单、门槛低、“业余说”的认识,使版画可以骄傲地与其它画种共存。他的作品《贵州人》采用无主版的表现形式体现技术的难度,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对于当时“唯技术论”和“去技术论”都是一种警醒。后来他又创作了版画《近距离》系列作品,作品以写实手法表现他周围熟悉的你我他的生存状态,此组作品导致了艺术潮流的转向,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在素描方面,他的“将错就错”理论颠覆了当时的美术院校传统的素描教学,影响并改变了很多人的素描观和造型方法,被中央美术学院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2018年河北美术馆开年展迎来“非常道——王华祥作品巡展”,无疑将在河北美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给河北美术家们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一个研究王华祥艺术、向王华祥学习的机会。

田孝俊(国鼎美术馆馆长):王华祥先生是中国美术界一位堪称传奇的人物,26岁即获得全国美展的金奖;31岁出版了《将错就错》一书,提出了“触摸式教学法”,在素描教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使学院素描教学有了新的思维和方式;34岁创立了“一幅肖像的32种刻法”;41岁出版了系列教学著作,构建了反向教学体系……这几年来,王华祥先生推出了几个重量级的个展,比如中央美院美术馆的《三条命》个展、韩国首尔《北京发》个展、以及刚刚告一段落的《风往北吹》系列个展等。今天,我们能把王华祥先生及王华祥先生的代表作品请到河北来展览,这对于河北的美术界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本次展览的名字为《非常道》,有两重含义,其一,非寻常道。王华祥先生一直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艺术,这样往往会被寻常人视为不走“正道”;其二,非常正道。其实勇于打破传统恰恰是最大的传统,而且华祥先生在对传统的继承更是胜人一筹,尤其是近年来他更是亲近传统,回归传统。

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老师作为我的良师益友、好朋友、好兄长、甚至是好哥们,我跟王老师相识很多年了,他非常的古道热肠,敢于直面很多社会上的问题,通过他的画笔通过他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社会、来反映社会,更直接的能够坦露出他对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一些问题的看法,所以我有时候也觉得王老师身上带有过去愤青一样的色彩。但是这些年我感觉到了王老师身上那种包容、那种豁达、那种对于很多事情的通悟,他作为艺术家更为游刃有余。刚才我跟王老师一块看他的这些作品,他在讲他的创作感受,我觉得更是一种享受,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也很羡慕王老师,也觉得他在艺术的海洋当中是自得其乐的,而我想说的是王老师更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这么多年围绕在他身边的人越聚越多,他也照亮了一代一代的年轻艺术从业者,甚至是一些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刚刚踏入艺术之门未来要追求艺术的都可能是受了王老师的影响,所以我也会看到王老师原来的飞地艺术坊都是一种向外传递的正能量,那种热情那种感染力,怀着一颗慈悲之心,看起来像是要拯救世界的人。作为王老师的朋友,我是特别感动的也特别的荣幸。

王易罡(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华祥的作品我很喜欢看,因为具象绘画画到这样不容易,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判断华祥的作品,因为具象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语言,要把自己原来习惯的东西放弃掉,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华祥的作品属于学院派,从传统意义上讲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能把自己很习惯、擅长的东西丢掉,改变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同时把绘画画的这么别扭,画的不那么好看,实际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我在以前给他写过的一篇文章里写道,要有勇气学会放弃,学会剁手剁脚,实在不行就剁头,把观念换掉,这样才能出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从视觉上自己不愿接受或接受不了的东西,就是真正形成一种逆向思维。这种逆向思维不是逆向别人,而是逆向自己,把自己熟悉的认为似乎是正确的放弃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东西。因为具象绘画在今天的国际艺术的交流和趋势当中,都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存在,并不是具象死掉了、具象没出路。像华祥这种努力,我想是给今天中国的具象提供了一种新的例证,一种新的可能性,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是有建设性的。

孔国桥(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认识王华祥老师有很多年了,在我个人的判断里面,王华祥老师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位非常具有个性的标志性的人物。我觉得他的这种成功,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一个是王华祥老师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是表达我们艺术思想的一个基础,是我们的语言,我觉得王老师从他之前的《贵州人》系列,到后来他的素描的“将错就错”理念,这前提就是它具有非常高的有关艺术语言的高度。另外一方面,我们从近年来越来越看到王华祥老师的作品涉及到了艺术的非常多的领域,从版画、油画,我还知道他也练书法,还有大空间的装置作品,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对我个人也是非常有启示的,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方法,成为了王华祥老师表达自己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也好、对历史也好,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化”的境界。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我都是非常欣赏王华祥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榜样、好大哥。

杨锋(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先生的作品实际上是发自绘画内部的一个东西,这很显而易见,一个画画的人的一个想法。我们从他的个人历程当中能够看到,开始的将错就错,后来又纠错,在大家开始做观念艺术认为技术不重要的时候他主张技术是最重要的。然后大家觉得艺术表现,技术要被重新提起的时候他又认为观念很重要,这么一折腾就变成了否定的否定,变成了一个逻辑的反转。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确定了王华祥的作品的主观意识,和他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他在这样一个很私人化的欲望表现中透出了一个很公共性的话题,这是他的作品中很重要的特点。我觉得王华祥整个的艺术更多的透出了学院内部生长出来的韧性和持久性。

王家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华祥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在看他很早以前的教学和艺术追求上的目标都很有思想和创造力。在“将错就错”的素描教学上、版画教学的“一幅肖像的三十二种刻法”对其它的院校的教学和教师,甚至是学生影响都非常大。我也在教学时和学生讲:王华祥的“一幅肖像的三十二种刻法”不是让学生刻三十二张肖像,是在刻的时候启发你的思维,不断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在里面,这是在艺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他个人的作品形态也很丰富,这次展出的有影像、装置、素描、版画、油画等,每个时期都很有特点,尤其是他最近的作品我非常喜欢,虽然这批新的油画作品在颜色上比以前的作品少了很多,但更加纯粹了。华祥的功力是非常棒的,就像他的为人一样,非常具有男人的味道。我是第一次同时看到他的150多件作品集中呈现,从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在未来的过程当中能多和华祥探讨,学习。

潘建宏(北京爱慕美术馆馆长):王华祥老师的作品我看了很多,他的展览每次都有惊喜,这个展览的惊喜更多。他的作品形式和内容上跟以往又有新的变化,王老师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应该是一位“棋手”了。他的作品语感非常好,就相当于在音乐上乐感非常强,画面非常有吸引力。我经常会看到王老师发表的文章“王的词典”,他的文字能力也很犀利和独到。他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干掉二尚”(杜尚和塞尚),一般人没有这个魄力。他的思考、思想、哲学,反映在他的艺术上都是非常超前的。你没有想法就不会有办法,但是恰恰王老师具备这个能力,他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方法,所以我个人觉得王华祥老师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艺术家。

王立明(河北美术馆副馆长):我观察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首先是看他的思想,他在思考什么,他的创作状态,思想状态,生活状态,从这三个方面去看的话,可能就会把一个艺术家状态把握的差不多,对某一张画好坏,具体每一个作品,特别技巧方面评价都是在其次的。我们对王华祥的了解都是画册上,文章上其他方面,这次更近距离把王华祥老师作品带过来了,他本人跟我们进行了交流,在思想性、创造状态、生活状态,生活的情趣爱好,这些东西更能了解一个艺术家,河北更需要这样的艺术家,把自己内心真正的东西表达出来。感谢王老师,希望以后能把其它更多的美术馆馆长带到河北来,跟更多其它省份美术馆和艺术家进行交流,这也是我们河北美术馆非常需要的。

展览前言: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我眼中的王华祥先生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由于流传版本亦或断句的不同,其释意亦有所差别。“道”涵盖两个方面的属性质:一个是内存性;另一个是超越性。内存性,表明“道生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离开“道”而存在;另一方面,万物再如何变化,或消失或增加,“道”则不变,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道”的超越性。

王华祥先生对艺术的思考与实践,这也许正符合于此,这也正是展览主题之所以选择了“非常道”的原因,既“非常在道”,亦“非在常道”。

在寻道之路上,他对艺术的执著让人钦佩。他从来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取得了令人眼羡的荣誉,也成就了他的传奇经历。26岁,《贵州人系列》问鼎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28岁,《近距离》推动了艺术潮流的转向,这些作品从木刻本身出发,对自然形象进行艺术的再现与转换,对绘画语言的极限及可能性进行探索研究;31岁,《将错就错》出版,提出了“触摸式教学法”,就像石块扔进了寂静的水塘,在素描教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使学院素描教学有了新的思维和方式;34岁,创立了“一幅肖像的32种刻法”,41岁,出版了系列教学著作,构建了反向教学体系,他还创建了飞地艺术坊,为众多艺术家的成长与蜕变筑梦。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可谓是一个综合的、跨界的、多种才能的艺术家、教育家。他跨越了不同表现媒介、表现手法,穿梭于版画、油画、素描、水彩、雕塑、装置,近来又“插足”水墨画领域,无论是在当代艺术圈的多栖领域中,还是在教学与创作的平衡中他都能以不同的面貌,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将艺术背后的情感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走“非常之道”,也就注定了王华祥先生要披荆斩棘,战斗不止!多年来,他始终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度,对艺术之“道”进行着持续的思考和创新性实践。他从不因私利与人斗,但为了艺术之“道 ”他从不与人为善,可以与任何人斗。虽然他一再说“年轻的时候,谁都是我的敌人,有我无他,唯我独尊。所以,左冲右突,横刀立马,虽未见尸骨垒垒,但也是遍体鳞伤。后来我发现我真正的敌人是我自己,于是征战的枪头开始向内,我自查自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慢慢地,变成宽已宽人,希望不强求外在的功名和地位,只管画画、教学、写字。”但在骨子里,为了艺术之“道”而与人斗的性格从未改变。因为就在前些时日他又在“威胁”别人,准备发表檄文与之“探讨”艺术之“道”。

他始终在思考,一直在实践,内心对艺术的热爱与执著,不容他对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人进行任何妥协。他对艺术的理想和信念,从未迷失方向,更没有一味的迎合与盲从潮流,他始终追问着艺术的本质,自甘寂寞,不断思考,脚踏实地的潜心研究、探索着自己的艺术之“道”。

此次展览,既有王华祥先生近些年新创作的一批别出心裁的油画、水彩与装置艺术作品,也有80年代他早期的经典版画,以及体现其多年创作轨迹的素描、小稿等,是对这位有着多重身份的艺术家、教育家多年艺术历程与成果的一次完整展示,相信他艺术的“非常道”一定会带给我们“非常”的艺术体验。

河北科技大学铁扬美术馆执行馆长 刘锋
2017年12月2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