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丁一林:关于《梦系列》——《一幅画》自序

时间: 2015.10.14

梦是大家都有的,只要你还拥有生命,离奇、荒诞、欣喜、恐惧常在睡到不知不觉时袭来。其实,梦并非只在暝暝中才会出现,平日里也常会痴呆呆的胡思乱想。小时候我常有这样五彩斑斓的梦,在静寂中也会独自飞翔。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实一点一点地在我的心中愈发清晰起来,梦便散落在广漠的空寂之中……

我勉强收集起仍未泯灭的纯美的余烬和茫茫荒原中零星记忆的残片,组成了这眼前断断续续的梦。

这幅作品是《梦》系列组画中的一幅,虽不尽完整但它却记录了我内心的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

一:起点

几年前,偶然的机缘使我与她不期而遇。那天,我坐在地铁车厢里,灯光忽闪忽灭。对面座位上一个女孩不断晃动的脑袋吸引了我的注意,她那一头小辨很特别,有两条居然梳到耳朵前面,这来回晃动的一头发辨愈发衬托出她天真无邪的小脸。面对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眩目的灯箱广告、马赛克镶钳的壁画、甚至一个个不同的站名,她好是兴奋。这精彩的世界好似正在她那小脑瓜里形成一幅幅感觉各异的画面,没准也像我童年时代那样正在编织美好绚丽的梦。一时间,儿时的种种回忆又频频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断地注视着她,不知是为她的纯情还是为自己的胡思乱想而心动。

回到画室,我立即把这印象画了下来。从此,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便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梦》的种子就这样埋藏在了我的心底。

我开始注意出现在身边的小女孩并努力寻找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不断尝试发掘这个深深镌刻在脑海中的形象。

二:神游

97年底到98年初,我有幸赴欧洲艺术考察。尽管众多艺术博物馆里的作品已让我流连忘返。然而中世纪的教堂壁画却更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挺拔的形象、粗旷的线条给人以庄严肃穆、超脱尘世之感,时光的流逝更为它们披上神秘的色彩。虽然西方人所信奉的神以及基督教文化我了解得不多,但这些壁画仍深深的打动了我。

少即是多。语言越是精炼,其内涵越丰富……我被这些残破的壁画迷住了。

(《中世纪教堂壁画》2幅摄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泰隆艺术博物馆)

三:色彩

色彩是油画中重要的语言,多年以来我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写实”这个范畴之内。自从访欧归来后,这个看法开始改变。写实的形与色可以建构完美和谐的画面关系,但画面上形与色的和谐关系并不一定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画面上形与色可以根据画家的主观构想重新来建构。色可以破形,形也可以破色,一切都可以打破重组。这样,当自己希望在画面上配置强烈的色彩效果时就不必再顾虑“写实”带给我的困扰,也不必再为色彩是否表现“真实”空间而担心。色彩要成为自我心像的表达,成为表现个人独特感受的语言。

我开始在画布上摸索。我把最鲜艳的颜料排列在调色板上,试图画出最强烈的色彩效果。在思维方式上,我想侧重从“色相”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也就是用对比色来强化画面中的色彩对比,用邻近色来减弱对比。由于颜色本身就包含了明度关系,因此不侧重从“明度”方面去思考,也不侧重从“纯度”方面考虑,只着重用“色相”去组织画面上的色彩结构和色彩关系。经过这样的调整,画面的色彩效果空前强烈起来,它不再受到写实色彩中必须形色结合的限制,相反,要以打破写实的色彩为前提,重新寻找建构画面色彩的新契机。

几幅静物画下来,让我感到色彩表现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也似乎看到艺术探索通向个人内心的回归之路。

四:水戏

我在致力于油画研究与创作的同时,也对水彩画抱有极大的兴趣。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一画种既有与油画相通的色彩体系又有与中国水墨画类似的“水戏”。我画水彩并非象专业水彩画家们那样将其作为一种专门的绘画语言去钻研,而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

比如:水彩的材料特质就迫使你不得不改变“再现自然”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水彩的艺术魅力受到损失,所以在作画时你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发挥水彩的材料特质重于考虑如何再现。

色与水的交融,水带动色漫流于纸上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这正是水彩的材料特点,要顺应它、利用它,在与它的“对话”中完成作品。不能以开始的构想为最后追求的结果,而是要根据画面已有的效果来发展画面,在与水的相互交流当中对画面作即兴的调整。你必须在水痕未干之时作出判断与选择,考虑如何保持这痕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它提供给你的暗示。这种与画面的互动式地交流常可开启灵感的闸门,生成画面情趣,带来新的意境。

这样的创作过程很像水墨画的某些特点,而这正是水彩创作吸引我的地方,它使我全神贯注于画面上瞬息变化的色彩与痕迹,然后迅速想出解决的方法,这样画即紧张又开心,紧张的是你不能保证根据画面所作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有一种冒险的感觉。开心的是,当你看到水彩味十足的效果出现时,真是过瘾呀!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水彩画的流动性、偶然性和随意性让我的艺术思维更加灵动,所以画水彩对我来说又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需要,毫无疑问,它也深深地影响到我的油画创作。

水彩的创作过程告诉我:不要企图在一幅创作当中去追求“唯一的”和“最好的”,因为任何一张作品都可能是引发下一张作品的契机,创作思维是随创作出来的作品进一步发展、变幻、深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借助不断创作出的作品环环相扣地生发出来的。企图在一张作品里表达完美只能给创作心态带来过于沉重的负担,因此也不可能充分完美地实现创作意图。

按照传统创作方式,首先确定一个题目,在围绕这一题目去构思、去收集材料、推敲构图,努力达到一种完美。当这一意图实现在一幅画面上之后,这一创作便完成了,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创作题目。这样的创作方法永远在重复地做着一件事,总是在刚刚接触到语言层面,还未来得及展开时就终止了,我们在创作当中刚刚发现的应当尽力去展开、生发的某些符号动机、某些色彩和造型趣味被阻断了,然后,又在下一张创作中重复这一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永远在重复地开始,永远停留在原地踏步,自然触摸不到创作的脉搏,也无法达到创作思维的深化,无法体验到由形式符号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创作冲动,因而也就感受不到创作的乐趣。

创作其实是寻找某种能贴切地表达内心情感的形象符号(色彩、造型等),并通过不断组合、变幻来实现的。这个寻找、组合、变幻的过程,就是一系列作品被创作出来的过程,就是创作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有时创作动机可能会非常简单,也许是探索某个造形问题,也许是进行一些色彩试验,并非具有多少社会意义。但它们是一种积累,是构筑艺术金字塔的基石,是艺术创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五:寻梦

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喧嚣充满了活力,赋予我们希望也带给我们许多疑惑与无奈。或许,这是一个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初期所不可避免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而精神生活却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去适应它的变化,而我们精神的堤防却在这急速变化的生活浪潮面前一次又一次的经受着冲击。升腾与坠落、破碎与聚集、迷茫与寻找、赤橙黄绿青蓝紫、酸甜苦辣咸……它构成了当代人心理复杂的画面。

面对洁白的画布,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几年前地铁车厢里那个天真的女孩,那一头奇特的小辫……能否通过她来表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呢?能否以尽可能少的形象符号组合出尽可能丰富的语义?

(铅笔小构图3幅。黑白)

纯真的少女在梦中化作纷纷飘散的鲜花;她孤独的飘浮在冷寂的太空;蹒跚于枯木之间、跋涉在广漠的夜的荒原之中。她在寻找,寻找那心中的绿洲……

铅笔随着纷繁的思绪在稿纸上游走,一幅幅构图让我的思绪逐渐清晰起来。倾斜的线与流动的形相互交织,构成画面的基本结构。

(小色彩稿1幅)

在构图基本上定下来之后,我总是习惯再设计一些小色彩稿,用以确定基本色块的构成关系。最后决定用红、白、黑三色作为画面的色彩骨架。

(速写《衣服》2幅.《手部》1幅)

与此同时,根据构图当中设计的动态,又找到一位女孩当模特画了若干幅速写并拍了一些照片。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在画布上作画。通常,我习惯于先用颜色铺满整个画面,然后进行几遍整体调整,每一遍在调整的时候都尽可能利用底层色,使它们相互交织产生丰富、厚重的感觉。谓之“整体推进、多层覆盖”的作画方法。

《梦》的作画步骤大致如下:

⒈(步骤一.图A.图B各一幅)

图A:在画布上首先用木炭勾画出基本造型。

图B:然后再用墨勾画一遍,用以固定住图形位置。

⒉(步骤二1幅)

为了加快制作,再用粉红丙烯色平涂底色。先前勾画的墨线透过底色依稀可见。(工作照1幅)

⒊(步骤三1幅)

然后,再用丙烯色大略画出人物形象,并预先埋伏下红色、黑色和灰色。

⒋(步骤四1幅)

放开手脚,用油画颜色大笔涂抹画面,用最浓艳的颜色将各种冷暖的红色、黑色、白色画出来,并不断的进行调整。笔触随心所欲,在画布上搅动颜色,力争把画面气氛首先表达出来。

在调整阶段,并不过早地进入细节的描绘,因为此时画面上一切都还未确定,反复调整时,精确的造型会妨碍大胆运笔和气韵生动。

此时,画面上有可能比较“花”比较“乱”。这不是坏事。正是由于这种混乱才为下一步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上述目的达到之后,要费一番心思刻划主要的形象:衣纹、头部、手臂,并在纷乱的红色背景中组合出花朵的层次、形态。还须处理好各种形状的边缘使其相互交融又相互衬托。

⒌(步骤五1幅)

整个作画过程都非常紧张,要全神贯注于画面上的变化并随时调整,争取做到一气呵成。

结束语:

艺术是人类净化心灵使精神得以解脱的特有的方式。在社会的平原上,艺术就是绽放的心灵之花。

梦是期盼,是希望,是理想,梦想是我们内在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梦想是人类心灵当中最真切、最纯朴、最瑰丽的景象。因为有了梦想,人类才具有拓展未来的坚强意志和内在的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在自我生命的旅途当中,如果失去了梦便可能失去方向。

感谢黄穗中先生和张南峰先生给了我向大家阐述这幅作品的机会,也让我借总结了这几年在艺术探索上的一些想法。在此,将我的《梦》奉献给他们,奉献给大家,也奉献给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丁一林于京郊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