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无法推进的时候试着换一个角度。
使很大的劲并最终能够进入到画面中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别怕画坏,而是要拥抱意外,甚至失控的状态。要学会用跳脱开来的眼光来检视自己,说到底这也是破除我执。
创作实则是对自我感受的不断肯定。
某些时候,充分而彻底地将一件作品推进到底,比起以惯常程度完成十几张作品都要有效。
要警惕在惯性中不断重复自己,这将养成思维与感受上的惰性。尽管不重复自己何其困难,且不断有所推进又是何其不易。
完成一件作品像长跑一样,重要的是把握步态与节奏,控制好呼吸,进入一种奔跑的状态,这种状态和节奏将带动你跑到最后。耐人寻味的作品大都是在某种状态中不断累积推进的结果。
喜欢这样一句话:“在迷惘的时候,选择更为困难的那条路。”因为美是难的。
要学会以迂回的方式接近感受上的真,因为它太倏忽易逝,但注意不要迷恋迂回本身。
即使极为抑制的绘画也可能暗含非常强烈的表现性,且那表现性或许因受到压抑而更富有张力。
学院的基础训练中必然有很多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通常是非常较真甚至让人难受的部分,但往往与这些错不得一根线条的精准较劲才是学院训练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像肌肉不酸痛就起不到锻炼的效果。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才能也绝不会被这样严苛的学院训练所抹杀。我们该努力去保有并发展这一传统,而非受时风的影响而摇摆妥协。
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积累综合素养、建立人生格局。美术学院所传授的内容不仅限于技法和造型能力,还在于眼界、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心智格局等各个层面。
或经由写生的提炼,或经由日常生活的感知,虽然大都是以视觉可及的方式,但说到底,绘画是为了呈现视觉并不可及之物。
深研艺术史。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体证大师的心路历程,对自己喜欢的大师而言这是一种方式;也常有自己并不喜欢的大师,但所谓大师可能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无法绕过的人物,在某个时机或许会有突然的兴味去深入了解他(她),说不定会带来更多向度上的拓展,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养料。
学习美术史要有自己的判断,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美的历程”,要有意识的建立并完善它,才有可能在各个重要的坐标系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谓“美术史”,其实只是被选择出来的时代面相,背后隐藏的是那个“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不想成为一个历史画家也要不断地去研究历史、关注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从生活周遭获得灵感和主题。因为附着于现实的混乱复杂的表象只有在与历史的一一对应中才能找到梳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