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创新先驱之路 ——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展览结构介绍

时间: 2016.3.24

第一部分 在战斗的前线(1936-1948年)

20世纪前半叶,在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洪流中,罗工柳以热血青年的理想与情怀投身救亡图存的大潮,自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相结合,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青春之歌。

少年时的罗工柳便在内心萌生了以艺术救国的坚定信念,在鲁迅文艺思想的感召下,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练习素描的同时自学木刻,为实现“用艺术去宣传,艺术地去宣传”的目标时刻准备着。“七七事变”爆发后,罗工柳毅然从学府走向抗日宣传的前线,从杭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更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热血和智慧。

罗工柳走向延安即奔赴抗战的前线。他创作了八路军指挥员的肖像,记写了军民抗战的事迹,描绘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的生活风尚,这些作品通过《新华日报》的传播和展览,及时地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和宣传抗战的作用。他将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看作第一要务,自觉到生活的“大鲁艺”中发掘创作灵感,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他一方面将欧洲版画中国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又将民间版画现代化,实现了版画艺术语言的变革,作为延安木刻的重要代表,他的艺术在思想内涵和风格样式上都体现出中国美术文化的新质。

第二部分 为新中国而创作(1949-1954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的美术事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为铭记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壮阔历史,塑造新的国家形象,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运而生,产生了一批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也成为新中国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记忆的象征。罗工柳积极投入创作的《地道战》和《整风报告》是他多年战斗生活感悟的凝聚爆发,也体现了他在理论上的思考,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场面的描绘,探索了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方法。

1952年罗工柳参加以巴金为团长的“中国文艺工作者战地访问团”,奔赴抗美援朝的战斗前线。在炮火和硝烟中画了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彩,拍摄了上百幅照片,写下约 36 万字的笔记,并构思了系列的创作稿,这鲜明地体现了他深入生活的艺术精神和综合的艺术才能。

罗工柳在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之初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他与胡一川共同主持美术干部培训班,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培养美术普及干部。“美干班”延续了延安“鲁艺”的教学传统,注重基础训练与创作相结合,并注重组织学员深入生活,开启了新中国美术在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上新的模式。从朝鲜回国之后,罗工柳担任中央美院绘画系主任,这一时期,他倾全力于教学组织,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将学制由三年改为五年,将国、油、版三个科改为三个系,亲自组织实施,推动了中央美院学科建设的正规化历程。此外,他把深入生活与创作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将解放区的教学经验与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为奠定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体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第三部分 留学研究在苏联(1955-1958年)

1955年,罗工柳赴苏联留学,在圣彼得堡(时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因其艺术水平优秀而转为艺术深造研修。他自觉地肩负起油画研究和教学考察的双重任务,轮流在各个工作室进行考察,先后得到了约干松、谢列布奈良和院长奥列什尼科夫的指导。在工作室参加素描、油画的基础训练之外,他经常流连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著名艺术博物馆,对俄罗斯和欧洲油画名家的作品进行观摩研究,从列宾、苏里科夫的作品中学习主题画的创作方法和人物造型的技巧,从伦勃朗、委拉斯贵支等欧洲油画名家的作品中研摹油画的表现力,也从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吸收色彩语言。他的研究视野非常宽广,通过对欧洲油画经典的直接感悟,认识欧洲油画造型体系的特征;他对经典名作的临摹深入精细,传达出原作的神韵,这些精心临摹的作品对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的教学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种由课堂到博物馆及至辽阔乡土的深入学习和研摹,罗工柳熟练地掌握了油画的艺术语言,他的人物、肖像和风景作品展现出形与神的统一,在造型、色调、用笔和意境上达到新的高度。对西方油画的深入学习,激发了他对本民族艺术价值的思考,萌发起关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新观念,为提出中国油画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好了准备。

第四部分 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1958-1976年)

在罗工柳的艺术历程中,一直贯穿着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观念,他明确提出“学到手再变”、“走自己的路”,即对西方油画艺术进行系统掌握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融入油画表现语言,发展出中国油画自己的道路。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画《前仆后继》、《毛主席在井冈山》和巨幅风景画《井冈山》成功地探索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与油画写实技法的融合,为中国油画民族风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探索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超越性的勇略。

在引进外来经验与提升中国油画水平的过程中,马克西莫夫主持的“马训班”和罗工柳主持的“油研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油研班”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个研究生性质的教学创作班,罗工柳为油研班的教学贡献了巨大的心力和智慧,他将对“如何创造中国自己的油画”的理想付诸教学实践,在对解放区和建国初期的教学经验以及“苏派”的教学经验进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和主张: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重视油画基本功的训练;主张深入生活实践;提倡个性多样化,倡导并实践油画的写意性;实施启发式和因才施教的教学方法,引导发挥学生的个性,敢于突破当时的创作禁区。“油研班”19位学员的毕业创作在艺术思想和表现语言上都体现出时代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 柳色长青(1976-2004年)

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美术事业重新步入正轨,年逾花甲的罗工柳焕发了艺术青春。1979年他曾罹患重病,但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也安之若素,壮心不已。在养病期间他发明了特制的“竹壳笔”,开始从事书法创作,所作书法结体独特,章法雄奇,笔力苍劲,直抒性情。他以古稀之年的病躯毅然作艺术变法,既对书法、绘画、浮雕、材料进行综合性尝试,也继续探索油画的写意风格和诗意抒情。这个时期的作品既自由洒脱又意境宏大,是他多年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素养积累的综合与爆发,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 罗工柳先后主持并亲自参与了我国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以及完美的工艺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对国家和人民、对艺术的一片丹心是罗工柳的艺术始终能够求新、求变、求异的驱动力,也是他的艺术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晚年的罗工柳仍关心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以参加社会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接受访谈等方式回顾自己的艺术经历,也畅谈他的艺术主张,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论述。他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度和他的艺术风格合在一起,凸显出丰满的大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