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邵大箴: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秦宣夫的艺术

时间: 2016.10.21

研究我国当代油画史,不能不研究秦宣夫先生这3位0 年代留法的画家。不仅在油画艺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家、艺术教育家;早在1945年徐悲鸿为秦宣夫画展写的文章中就指出,秦宣夫是一位“学究”型艺术家,不同于“明星”类型的艺术家,他说,“学究则必需独出新裁,不同凡响”,“宣夫先生固以画名世,但彼尤为吾国卓绝之西洋美术史家”,说他做艺术创,作理想即高,故不能为明星者一之得自满,恒考虑体式,重视格律。可以这样说,在30 年代-大批留洋的艺术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就西洋美术史作 过认真仔细的研究,而秦宣夫就是其中一位。笔者有幸于1963 年于北京新侨饭店,参加当时文化部组织的西洋美术史教材的审读研讨会,聆听过秦先生许多意见,深深为他掌握史料之详实,见解之深刻所折服。由于不安定之环境,加之有繁重之教学与创作任务,还有他对一切问题总有探个究竟,不顾阻挠从事的性格,他在西洋美术史研究上的成果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但是,留存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们需 要西洋画吗?》、《关于米开朗基罗评价问 题》、《关于文西〈最后的晚餐〉》,还有他主要参与编撰的《辞海》中的外国美术史条目,仍然反映出他知识面之广阔和治学精神之严谨。凡是听过秦先生美术史课程的人 ,莫不为他对历史的深刻调查,对艺术之精辟分析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充沛热情所感染。正因为秦宣夫为人真诚, 学养丰厚,他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就是“率真高雅,挚朴自然”。这种作风 贯率于他的一生创作之中,虽然前期较为写实严谨,后期较为写意。简秦约宣夫先生是一位热情拥抱现实,热爱人生的艺术家,他擅长人物,也有创作大幅主题画的愿望,在这方面也做过多次有益的尝试,但他的艺术天赋和才能却主要表现在对平凡人物和 事物的描绘上。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在看似平凡的物象中发现,美并从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感情,这是他的天赋。他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骇世惊俗的巨制,但呈现了他对人生,对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和显示了他心里真实印迹,充满抒情诗意的作品,将以其特有之魅力,使人们永远为之感动。

秦宣夫,原名善鋆,1906年生于广西桂林,192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0 ——1934年在法国巴黎高等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在卢浮学校和巴黎艺术考古研究所攻读西方美术史 。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先上素描班,后又考进印象派画家吕西安西蒙工作室。留学期间 , 他饱读欧洲各国美术馆的艺术珍藏,尤其对印象派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究了马奈、雷诺阿、毕沙罗等人的作品,对印象派画家梵高极为热爱,他曾设法寻找梵高生前好友加歇医生家,就是为了欣赏由医生之子保罗收藏的梵高的遗作。他在法国创作的油画《卡邦齐夫人像》曾入选1933年春季沙龙,并为卡邦齐夫人珍藏;1934 年,在他们将结束巴黎的学业时,又有作品《快乐的旋转》和《宫女》被选人独立沙龙,并受到好评。这时,宣夫先生已经是一位艺术功力扎实、创造精力旺盛、有独立见识的画家,在和挚友李健吾先生合写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1932年《文学》l 卷5号)的评论文章《巴黎中国绘画展》中,他站在美学 的高度上,纵横剖析古今之作品,提出很精辟的理论,他认为“创造现代性的画家,抛开传统因袭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复兴 道路”,“主流术艺家”应当大踏步,独具慧眼,从俗中寻雅,人物里取诗……抱住人生,搂定自然,拼一个你死我活。应该说,秦宣夫先生回国后,就是找寻这个理想,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地要求自己的,虽然他回国不久便面临抗战的烽火,不能专心致志的从事艺术创作 ;1949 年后,也因为不停的政治动乱和繁重的行政工作,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但他一直面对人生,以自己的民族 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以自己的良知,献身于祖国的艺术事业,在艺术创作及艺术领域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34 年起,他先后在北平艺专、清华大学、国立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 ,从1952 年起,他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在这里担任教授、副系主任和系主任,贡献了他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培养了不少有为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

秦宣夫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 1933-1949 年,即从留法时期从事独立创作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阶段,这时期的画风兼有古典写实的严谨和印象派的潇洒自由。《法国青年》、《卡邦齐夫人像》(1933)、《宫女 》、《快乐的旋转》(1934)等,均创作于 留学时期;《云南乡女》(1940)、《李瑞年像》、《吴作人像》(1941) 、《母教》、《重庆雪》、《幼女与菊》(1942)、《闹元宵 》(1944)、《肖像》(1945)、《青岛》(1948 )等,创作于回国之后;《宫女》构图大胆独特,造型稳健扎实,说明秦先生在学习时期是从古典绘画大师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中汲取营养的,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懂得印象派绘画中的古典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艺术创作当中,而扬弃了印象派中专注于外光色彩的追求,虽然他也注重吸取他们的色彩成果,正因为如此,他回国之后主要画人、画肖像和画有风俗性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质朴自然,很有生活气息,也生动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气氛,其中《母教》、《食为天》尤其引人注目。徐悲鸿于1945年在《秦宣夫画展 》一文中,说秦先生“所写人物,尤有造诣”是十分准确的。

1949 - 1965年,为秦宣夫先生创作第 二时期,饱经生活沧桑 的秦先生满怀激情地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并热情洋溢地拥抱新的生活。这时期,他的生活比较安定,他希望透过新生 活的观察体认,用自己扎实的油画技巧予以表现,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情绪是明朗的,这表现   在他的画作中。50、60年代,他曾用印象派的画法,创作了油画《雨花台之春》、《国庆节》 (1955)和《新街口的节日》(1965 )等。这些场面大、人物多的画幅,他处理得颇为得体 ,着重写气氛、写情绪,他还画了不少油 画人物像,如《海带姑娘》(1960)、《南国之春》(1962)、《渔民》(1965)等。同时,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他也画了些 工厂题材和乡村题材的作品。所有这些作品颇有特色,画风严谨但不拘泥于写实,用笔自由洒脱,充满激情,色彩明快鲜亮,个性风格鲜明。

在 50-60年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秦宣夫先生在油画及水彩中已 经有明确的写意趋势。这是因为,他在留法期间热爱的印象派技法含有东方的写意成分,而这种写意的表现语言,对这位东方学子来说相当亲切的。回到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他的抽画创 作自然地向写意的方向转化,当然这种转化是内在的、渐进的。“文革”之后,从1978 年到 90 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三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画风变得更自由、更率真、更有大写意的情趣。当然,秦宣夫先生是一位很关心现实,关注人生的艺 术家,他始终没有放弃主题性的创作,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画《献青春,保边疆》(1979)《、拼搏》(1984),画众多人物场面的《夫子庙灯会》(1989)等,但同时在它众多油画与水粉、水彩小品中,在不少看来是儿童画似的戏作中,在不少独特版画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灵性和可贵的童趣及天真。这些没有重要主题甚至不清晰描绘具体物象的画作,是他在心境自由之情况下创作的,是他的内心独白,他画的轻松自为,有时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理治戒律与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似乎把西画的某些抽象因素与中国画的大写意,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他更多凭靠直觉,巧妙地运用绘画过程中的偶然性,追求一种天然情趣与自由境界。不过,这里用“追求”一词似乎不够妥切,准确地说是“自然流露”,出自他的天性,出自他的内心世界,不少由西洋留学归来的画家的艺术创作,到晚年向这一方向转变,而秦宣夫先生因为他特有的性格因素 ,难得的坦率与真诚,遂使他的作品呈现出 与众不同的、非凡的魅力。

秦宣夫先生于 1998 年 1 月 11 日病逝,他的一生为艺术奉献甚多,他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人们对他的怀念是永久的 ,对他的艺术的欣赏和赞美也是永久的 。

1999 年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04 年修改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