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马克:贵在用心作画——再谈伍必端的艺术追求

时间: 2017.2.4

当人们走进伍必端先生的艺术世界,首先就会被他那种热爱生活、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激情所感染,也会为他那种上下求索、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他多年来精心创作的各种优秀作品中,获得艺术享受与美的陶冶。

2002年6月,伍先生应南京博物馆的邀请,回归久别的南京故里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回顾展时,我曾以《刀笔写春秋,丹青献人民》为题写过一篇祝贺的短文。时隔四年后的今天,当中国美术馆为配合伍先生向国家捐赠个人佳作,而举办专题展览和组织有关学术研讨活动之际,我想对他的艺术成就,再谈几点学习的体会。

一、视域宽广,艺术多彩。这是伍先生创作的突出特点之一。他的创作不仅具有宽广的生活视野、旺盛的艺术创造力,而且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也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从题材看,无论古今中外、天地环宇,凡国际风云、社会变迁、人民生活与自然风貌等,均有所涉猎,有所描绘,有所创造;从画种看,有水墨画、版画、漫画、水彩、水粉、插图、速写、素描,以及宣传画和连环画。仅以版画而论,又有木版、石版、铜版、纸版、丝网版、麻胶版和综合版,以及其他新材料与新技法的采用。正如伍先生自己所说:“在美术上我喜欢试着用不同工具和材料作画。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个缺点,但我却一直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索。”

伍先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多画种、多题材、多理念、多风格和多技法的艺术特色。这是来之不易的,它需要胆识,更需要才华。因此,我以为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其说是出自他个人的爱好和选择,不如说是源于他作为当代画家敢于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也许正是如此,才促使他在自己涉猎的不同画种的创作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通过成功的创作实践,证明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元艺术家。同时也展现出这种创作多样化自身的魅力与功能,以及他个人的艺术风采。

二、拥抱生活,挥洒真情。这是伍必端先生创作的另一特点。记得有位朋友曾对我说过,外国有家画廊的大厅里,曾贴有这样一幅标语:“画匠用手作画;艺术家用手和脑作画;大师用手和脑通过心灵作画。”我认为伍先生就是一位拥抱生活、挥洒真情,善于用心作画的美术家。他在实践中自觉地继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索精神。看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行万里路,以感悟生活的真谛,寻觅表现生活的创作契机。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涌动着的创作激情和不断开拓创作新境界的冲动。进而靠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人生,用头脑构思艺术画面,把自己的作品视为真情的抒发和心灵的展示。

1986年,第九届全国版画展览会的作品评选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行。我有幸和其他几位评委一同前往。后来,我又和伍必端、彦涵、晁楣等画家一起去黑河的轮船上参加版画学术研讨会,使我有了近距离向伍先生学习的机会。通过几天交往,我对他的艺术观点和创作体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他善于随时随地都在观察、捕捉、归纳和吸取生活中的美,给我留有很深印象。由于我们大都是第一次深入北大荒和大兴安岭,因此感到特别新奇,深为那辽阔的黑土地、迷人的白桦林、苍茫的火山坑、金黄的葵花地、飘香的野花丛等壮美的北国风光所吸引。值得提出的是,时隔几年之后,这些景观都在伍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艺术的体现。不过要说明的是,他在《流动的红岩浆》和《静静火山灰》中表现的火山已没有五大连池火山遗迹,而是他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再创作,使可怕的火山形象获得新的艺术升华。

三、以形写神,绘景铸情。伍必端的人物画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均有表现,而且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或用工笔重彩深入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或用写意的笔墨表现人物的动态,甚至有时还以轻松的笔法,捕捉当代青年生活的情致活力。当然,更多的人物画都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而创作成功的。诸如:工笔重彩画喀什印象之一的《思念》,为鲁迅造像的木刻《惯于长夜过春时》,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张志新的石版画《最后的一张照片》和素描《周总理像》等,都是刻画深入、形神兼备,既耐看又引人深思的佳作。尤其是炭笔画《周总理像》,无论就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还是以艺术表现的概括性与完美性而论,都堪称优秀之作。此作自1977年创作完成以来,不仅得到邓颖超同志的珍爱,称赞作品“表现出了周总理的精神”,并珍藏了这幅画的原作。同时,这幅作品出版发表之后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如果说伍先生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点是“传神”,那么,他的风景画创作特点则是“寄情”。他在风景画创作实践中,善于把原生态中的自然与自己心灵的自然,有机地融汇为一体。无论采用水彩、水墨或各种版画形式,都力求做到既注重地方特色、异域情调和景物具体特征的把握,又不失主观上自成境趣的深托意,从而取得以景铸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综合版画《葵花地》,是伍先生的重要代表。画面构图舒展,造型生动,色彩明朗,概括力强,具有寓意深、塑造美的优点,深受大家的喜爱。至于伍先生那些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以及抒发山之魂、水之歌、云之趣、雨之情的诗情画意之作,揭示自然美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空的微妙变化,都能引起广大观者的共鸣。

总之,我认为伍先生的美术作品,都流露出了画家本人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当然,其中也包含着思想感情的抒发,塑造美好形象的期望和高雅文化品位的追求。

四、教学相长,艺术常青。伍必端先生既是一个专心钻研、勤于创作的老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美术学院任教,与年轻人为友,一方面向他们讲述自己学画的点滴心得,同时另一方面也向他们学习。他们的进取精神,他们的聪敏创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对艺术的赤诚,每每使我感动。”这段既真诚又亲切的自白,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作为早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读后在心情激动之余,更多了一份感谢之情。在当代新的师生关系中,我体会到了亦师亦友的情谊,也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彼此互动、共同提高的优势。自建国以来我国美术界大批涌现的人才,大都是名校名师培养出来的。为了弘扬新时期文化艺术的需要,应进一步发扬这种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伍先生不仅画了许多表现鲁迅的作品,崇尚鲁迅精神,学习鲁迅当年关心爱护青年的态度,来关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美术教育的质量,造就“一代胜似一代”的接班人,才能永葆艺术之树常青。

伍必端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专题展览的作品,都是他多年辛勤创作的结晶。我们从中不仅能感受到画家的理想与激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艺术人生的坚定信念。特别是这次无私捐献的本身,就是伍必端遵循他的恩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导“来自人民,回于人民”的实际行动。在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弄虚作假、争名夺利等不正之风的情况下,这种展览的意义尤为可贵,故谨以此文预祝展览成功。

展览名称:伍必端捐赠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6 年6 月24 日至7 月2 日

——原载《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