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学院投入学术力量梳理、研究历代美术大家的治学和创作,即将到来的2019年是李斛先生百年诞辰,在这个重要节点,中央美术学院策划大型回顾展览“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研究李斛在中国画革新道路上的实践经验和艺术成就,弘扬他“胸怀远志,不畏近难”的艺术精神。展览于2018年12月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徐悲鸿纪念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协办,并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的支持。展出李斛先生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佳作百余件以及珍贵文献,完整呈现出李斛的艺术面貌和历程。本次展览入选文化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李斛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发展中的关键艺术家之一。徐悲鸿曾称赞:“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李斛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有着坚实的素描基础,将西方艺术造型方法融入中国画创作,促进了中国画向现代转化。靳尚谊也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国画界争论激烈,基本分为“中西融合”和“拉开距离”两派,但我们应在争议面前保持学术第一的态度,才能将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能从李斛展览思考到的问题,也是对当下中国画发展问题的启示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因工作原因无法出席开幕式,特委托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代为宣读致辞,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对于我们认识李斛先生在中国画革新上的实践经验与艺术成就,学习他宗师重道、崇德尚艺的人生远志与艺术精神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李斛先生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条件下坚持走中西画法融合的道路,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也在中国画创作思想和笔墨语言上开一方新境。范迪安院长还提到,李斛的一生是以现实主义思想为核心,坚持中国画新法新貌探索的一生。在题材上紧扣时代文化主题,关切民生,直面现实;在技法革新上提倡由素描入手塑造形象,将西画的厚重色彩与中国画的淡染水墨质感相结合,运用到山水画和人物画,取得别开生面的成果。在教学上,李斛强调夯实的基础造型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旧法,而要将更多艺术可能性付诸传统笔墨之中,以求新境。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庆和肯定李斛先生的艺术风格和教学思想对中央美院中国画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西洋画法融合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促进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对中国画推陈出新有着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回忆艺坛轶事说明李斛的成就,曾有人拿着画册咨询这位画家在哪个学校他就报考哪个学校,而那画就是李斛画的。由此可见,李斛先生在后辈艺术家心目中的旗帜性身份。
本次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展厅展出。李斛先生在病痛缠身之际写下“胸怀远志,不畏近难”作为座右铭,策展人曹庆晖介绍他就是从这一核心思想出发选择四个带有主题的韵章,勾描李斛的人生与艺术步履,阐述李斛的人生与艺术远志。“土地”篇章以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反映李斛绘画起步的面貌,苦难青春,巴山蜀水以及徐悲鸿的教诲是李斛艺术成长的土地;由川入京的李斛进入中央美院的画家行列,通过“百炼”激活他的艺术活力,通过素描研究锤炼造型,注意形象的观察与表现。这一篇章以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素描、彩墨、油画写生反映他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心潮”以情节性主题性创作及其图稿为主,每件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有其背后的一套草图构思、形象提炼,并呈现出他在主题创作方面的澎湃情感。“斛殇”以李斛的自画像勾勒他的一生,曹庆晖在策划中认为李斛先生虽然去世了,但其精神不死,其同道还在,因此也在展厅的玻璃厅中将他的同事、学生并置呈现出“合韵”。
本次展览得到李斛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并将李斛先生的代表作品21件捐献给中央美院,其中包含《广州起义》的全部素描素材稿和成稿,这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艺术财富,也填补了收藏上的空白。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代表学院向家属颁发捐赠证书。李斛先生之女李蓉感概李斛自1948年领到徐悲鸿签发的北平艺专教职员证,1951年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1975年因病去世,虽然其间有院系、岗位的调整,但李斛先生从来没有离开过美院,直至现在。能在中央美院百年校庆之际,李斛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举办此次回顾展,将代表作品捐赠学院,这是对艺术先辈最好的纪念和精神弘扬。
“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3日。
文/张文志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