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讲座“后护照,后人类:当代艺术中的新身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如期进行。主讲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专家,她同时是一位屡次获奖的记者、艺术评论家与独立策展人。中央美院王春辰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究竟何谓“后护照”、“后人类”?这与艺术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以及背后的社会变化?此次讲座,芭芭拉聚焦一批中国年轻艺术家进行研究解读,以西方学者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
芭芭拉回顾自己对于早期与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发现年轻的艺术家们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由此开始了对“后护照,后人类”的探讨。芭芭拉的专业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她是最早对90年代生活在纽约的著名艺术家们包括蔡国强、徐冰、展望等进行采访的人之一。早年接触中国艺术家时,芭芭拉实际上是从传统文化批评角度对身份进行界定的:包括性别身份、文化身份、历史身份和家庭身份。通过对艺术家林天妙《辫子》、蔡国强《草船借箭》以及王庆松《我能和你合作吗?》等作品的诠释与对艺术家的采访,她发现表现中西文化碰撞的主题在90年代中国艺术家当中十分常见;然而这在年轻一代艺术家身上已经很少看到了,似乎对后者来说这两种文化没有必然的分野。不同于早期当代艺术家们强调“中国化”,后者趋向“国际化”的体验。芭芭拉接下来分别阐述了年轻艺术家面对身份问题时选择的三种方式:“抽样”,“技术”与“假造”。芭芭拉发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身份视为一种流动的、渗透的、非固定的且难以定义的概念。
芭芭拉首先对第一类艺术家包括陈天灼、邱晓飞、关小三位艺术家在内进行剖析解读。陈天灼作品中既有伦敦地下文化的元素,又有日本元素。他的作品《自在天》虚构了一种当代的宗教,很难具体说出是受到哪种宗教的影响。艺术家关小结合了抽象与考古,例如她在作品《扁平金属》中将玛雅文明与代表了当代文明的镜子结合起来。可以看得出来她的作品来自很多的文化背景,而那些并非对其他文化的深度思考,更像是在网络上进行的采样。毕业于中央美院的仇晓飞作品《乱体系》灵感来源于他所喜爱的一位挪威音乐人,她提到自己作品的意义时表示就像梦境一样难以解释。三位艺术家都使用了“抽样”的创作方式,抽取来自不同文化的碎片进行创作,并因此具有了国际性的感召力。理解他们的作品不仅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也需要去宽泛的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他们的创作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这种方式与我们每天上网查找、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像。
接下来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集中探讨了技术对于身份的影响。芭芭拉表示艺术家陆扬、苗颖反思了新的技术语境下对于个人人格形成的影响,挑战了过去基于地域界限和特定历史的身份观念。艺术家陆扬广泛使用多种媒介——装置、动画、数字摄影和电子游戏,探索神经科学与精神性(藏传佛教)交汇下的生命本质,反思了我们的信仰体系以及自身宇宙观的妄想本质。《忿怒金刚核》是一件后人类作品,人的身份在这里已经被现代科学进行了彻底的解构。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苗颖则以微信等素材探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形态。芭芭拉指出两人是年轻一代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家,她们的作品仍然基于中国文化作为单一来源,尽管并非传统的基于水墨画、王朝或者文化革命,而是关乎中国当下的现实。
芭芭拉接着介绍了两位艺术家——陶辉和鄢醒,他们以严肃的方式探讨了身份可以如何被假造。一个人的身份可以被假造,一个人的文化身份更容易被假造。正如徐政所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国艺术家,只要他能画几条龙、用一些红色。陶辉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国产肥皂剧、电视综艺、乡村民间传说。作品《谈身体》中演员伪装成中国穆斯林男人进行讲述,质疑了种族、性别、宗教以及身份的建构。艺术家鄢醒的创作涉及了行为、录像、装置、绘画等多个领域,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他的作品表明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创作表现任何年代、任何国度的作品。
最后,芭芭拉还介绍了她去年结识的一批侨民艺术家。就在90年代芭芭拉读书时理解“侨民”艺术家仍然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剖解:陌生国度的陌生人,误读与误译,以及东西文化的碰撞。当时芭芭拉接触中国艺术家,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无奈,他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紧迫感。今天的艺术家则完全不一样,他们使用“后护照”的方式看待艺术,他们通常具有全球化背景:他们对于文化身份的感官是流动的;对于家的概念等同于微信;他们是新型的世界公民,他们随处为家。艺术家刘诗园生活在北京与哥本哈根、纽约,她认为当代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身份,我们的文化身份都是来自不同文化的碎片。艾米•利恩(Amy Lien)与恩佐•卡马乔(Enzo Camacho),一位来自中国台湾,一位来自墨西哥,他们的作品非常具有知识分子气息,主要探究全球化时代对文化与艺术产生怎样的影响,两人的作品触及到中国的一些问题,关于全球化、电子商务、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芭芭拉表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以中国的材料进行创作,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中国艺术家。
芭芭拉认为中国艺术家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处于全球化的最中心,中国艺术家可以最充分探讨“后护照、后人类”的文化身份。正如王春辰所言,中国有很多好的艺术需要被发现、被肯定,然而却在“不作为”当中溜走了。芭芭拉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目光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场观众对此反响热烈,与主讲人一起就继承传统与全球化的冲突、“后护照”的古今中外语境以及流行的所谓“取悦西方”论调等尖锐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定位以及全球化下交流互动,换个角度也许能有更多新的观察与思考。
文/吴澜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