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意识参与的能量

时间: 2018.3.27

适逢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个人展览“道隐无名”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2018年3月25日下午,艺术家埃利亚松受邀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举办讲座,讲述艺术作品在艺术家、观众、空间、社会中的维度关系,也分享了他多年来创作的经验,为我们理解埃利亚松的艺术以及近期观看展览提供学术铺垫。本次讲座“意识参与的能量”由中央美术学院、红砖美术馆、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中央美院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讲座主持。

邱志杰在讲座开场中介绍了他自己与埃利亚松艺术的接触经历以及感悟。在他看来,艺术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非常重视形式,非常深入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另一类则更加外向,关切社会的、人生的问题。埃利亚松有着融合二者的能量,他对美学、几何、数学、材料都有深入的研究,同时通过大团队完美协作,将人与环境、环保、社会心理的议题完好结合。

埃利亚松在自己的讲座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当人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时究竟意味着什么?艺术需要人、需要观众,人们也需要艺术。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往往从一个想法开始,可能是一种直觉,也许可以行诸语言,然后这个想法变成一种行动,这可以是画草图、写文字、做小实验、电脑编程等,到最后这个想法变成一个物理的存在。艺术从想法到运动再到物理存在,走过一段旅程,穿越时间走过空间才最终变成一件作品。一个再伟大的想法,不完成这个旅程,也不是一件艺术品,而且即使有一个好的想法,你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它,也许行进一半发现根本无法实现,或者发现应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这就是一个不断实验和实践的过程。思考与行动之间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一切事先想好,一切都是到我们开始行动的时候才能够有结果。

同样,从观众的角度而言也走过了一段旅程。当作品已经完成时,观众还在从事着别的社会活动,或者以某种方式开始关注作品,总之观众与作品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作为艺术家是能看到观者是在走向其艺术作品,与作品产生一次相逢,而且也希望这种相逢是有趣的,有艺术品位的,是集中精神来品读其作品。在一个设计非常完美的观展空间,当观者安静观看作品时,突然间能认出一些很熟悉又很陌生的东西,就像读一本书或一首诗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就是我想说的话,那就是我的内心感受。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赋予心中无法言语的感受以语言、时间、颜色,这是他希望观众能从作品中找到的一种体验。我们观看艺术品,同时也是艺术品在回头看我们,能帮助找到内心深处的感觉。因此,作为艺术家,埃利亚松希望观众走进一场展览时,观众能感觉被邀请共同创作一件作品,观众也是艺术家,也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这是埃利亚松关于艺术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不仅艺术家和观众在进行着旅途,艺术品产生的社区,小到一个机构,大到这个世界都在走过一段旅程,所有一切都是不同旅程交织起来的网络,我们都是这个网络的局内人。我们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宏大网络的一部分,都会影响、改变世界,哪怕我们一句话都没有说,我们也是在说一些东西。

埃利亚松在讲座中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与观众有着一场旅程之约,通过与这些作品的相逢,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在此联结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艺术、自己与世界。《聚合彩虹》是一件由喷雾和灯光组成的装置,观众进入合适位置或角度时,会发现空中的彩虹,而且彩虹随你的移动而移动变化,引导人们产生身体动作去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一个所有人共同参与建构的空间,以此讨论一种建筑的去物质化。《彩虹全景》是一件可以穿行其中的作品,没有任何梁柱结构,提供一种流动的观展体验,而且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天气计划》是一个沉浸式的空间作品,提供一个舒适的友好空间,观者可以在此重新思考自己与自己、与博物馆之间的社会契约。观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坐着、躺着、冥想沉思,或者练瑜伽,所有人尽管想法不同,但都共处在一个空间里,就如同天气,我们共享着,但没有人真正控制天气。在丹麦实施的《河床》将冰岛的一个河床整体搬移至美术馆,思考河床干涸后这个空白的空间意味着什么,观众也都得到自己不同的答案。在《未思之思图志》中,影子构成的栅栏格会随观众的移动而移动,观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是玻璃幕墙中的自己,影子变成积极运动的部分,而你自己反而成为消极的部分。《盲亭》由玻璃、水晶和钢铁结构构成,玻璃有黑色的,也有透明的,当离中心越近,黑色的玻璃越多,最终周围全部变黑。就好像我们一生都在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心,但走向中心时却忘记了我们要做什么。

埃利亚松也经常在公共空间中实现自己的作品,《绿色的河流》将对环境无害的环保颜料倒入河中,通过流动自然绘制一件作品。他也曾在纽约创作一件“大瀑布”,用泵将水抽到一个脚手架,然后像瀑布一样倾倒下来,通过感受水落的速度探索人们与城市空间、距离的直观感受。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题,埃利亚松还曾在格陵兰岛采集十几块冰川移到巴黎的中心广场,街上行人可以触摸感受冰川的温度和融化,以此讨论全球变暖的话题。对于欧洲人来说,难民问题或许是一个跟气候变暖同样危机的问题,为此,埃利亚松在城市不同角落布置一些教育空间,让难民与当地居民产生更好的融合,艺术家也以此反思自己的创作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空间,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真正存在的文化之中进行创作。针对非洲的居民生活问题,埃利亚松还发起了一个“小太阳”项目,这是一个由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灯构成的照明灯具。世界上还有七分之一的人无法使用电能,他们的生活完全依靠燃烧木炭、木材,这造成进一步的气候污染,通过“小太阳”提供光明,也减少了污染,更重要的是,非洲居民能从文化中学习,能接受教育,在未来就不可能化身为难民进入世界其他地方。

艺术家埃利亚松通过他的艺术实践是想说明艺术界、文艺界实际上是有很大能量的,是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一些改变的,比如他的“小太阳”就已经进入世界气候峰会的现场,是充满着积极的、正面的能量的。埃利亚松也建议我们看到艺术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这些作品是关于美术馆以外的整个世界,关于我们的能源、气候、权力、公民社会,也号召未来所有人一定要彼此合作,这样才能共同应对世界的问题,我们才是强大的。

文/张文志
图/胡思辰
部分作品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