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诗性的草原:“立木”妥木斯艺术展在势象空间开幕

时间: 2018.5.8

妥木斯画的蒙古族人、骏马、草原,已经成为非他莫属的标志性符号,他在表现这些对象所创造的艺术语言、方法和思想,诗性的乡土,升华的乡情,是独一无二的妥木斯风格,难以复制。李大钧喜欢妥木斯的艺术,这也是他策划妥木斯艺术展的初衷。2018年5月5日下午,由势象空间主办的 “立木——妥木斯艺术展”在势象空间隆重开幕,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展出这位耄耄老人自1964年至2016年的三十余件油画作品,跨度风雨半个多世纪,不仅有其艺术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而且还展出了近几年来的新作。

展览开幕仪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艺术家戴士和、滕菲、王衍成、王颖生、李贵君、常磊、高振宇、徐徐、傅瑶、云舟、袁元,张光宇子女张临春、张宜秋,蒋兆和之孙蒋一辉,祝大年之子祝重寿、祝重光,孙宗慰之子孙景年及家人,宗其香之子宗海平及家人,费正之子费凡,雅达国际董事长蒋建宁,中间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黄晓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郭红梅,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国立书画董事长陈君,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赵虹,美兰创投王方敏,99艺术网董事长杨凯,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吉里国际艺术区董事长陈海东,沨华资本董事长陈利强等,还有诸多来自北京、内蒙古、山东、上海、香港等地学术界、收藏界、艺术市场的人士悉数到场。展览现场还有不少艺术从业者、青年教师请教妥木斯先生关于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相关问题。

妥木斯,原名云瑞冲,1932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一个小村庄。“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常常跑到村后的山顶上,站在草丛间,用我的眼睛感受着那块没有鲜花没有绿树的草地。在我的眼中,太阳天天都是新的。在每个季节,每一天,每个时刻,草地的色彩都在一片苍茫里神奇地变幻着。”妥木斯曾如此回忆自己的童年。对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表现,一方面得益于妥木斯生长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妥木斯所受的教育。1953年,妥木斯在北京蒙藏学校接受了绘画的初级教育,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在吴作人、王式廓、罗工柳先生等人的教导下,接受系统的学院教育。上个世纪50年代,正是中国油画向苏联学习的时期,妥木斯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苏派的系统油画教学训练。1961年,罗工柳又在美院举办油画研究班,妥木斯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他跟随罗工柳到新疆写生,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油画技巧。1963年从油研班毕业后,妥木斯执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尽管国家对于重大题材绘画提出了要求,但妥木斯似乎更喜欢表现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不仅如此在画面的颜色选择上他也倾向于一种素雅的色调。此次展出的作品《炉前工》(1964),妥木斯仅在人物面部表情上的局部位置使用了“红、光、亮”,画面整体色彩和谐,这无疑显示出他在艺术趣味上的偏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妥木斯不幸被牵扯进“内人党事件”,近一年的牢狱之灾以及受到的迫害,使得妥木斯先生一耳失聪。妥木斯先生来到展览现场,在与艺术从业者、青年教师沟通创作问题时,年至耄耋的妥木斯先生凑近耳朵认真听取,还笑称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好使,艺术家的乐观与积极感染了到场的每一个人。从牢笼解脱出来的妥木斯,曾写生创作数百幅,他注重色调的处理以及用自己的感受描绘景色,这一时期的作品为他创作草原题材绘画做了长足的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整个文艺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创作题材的选择范围更大。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妥木斯曾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70幅以草原为题材的油画作品。1981年,“妥木斯油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展览以鲜明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妥木斯的草原题材绘画在艺界可谓独树一帜,有研究从上个世纪史论家就契丹绘画提出的“北方草原画派”出发,将妥木斯的艺术视为发展壮大后的“草原画派”的一员,为妥木斯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做出注脚。妥木斯的草原题材绘画中,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类是蒙古族人们的肖像,一类是各种姿态的马,一类是辽阔的大草原风景,这也是我们在此次展览中可以得见的。步入展厅,我们可以在表现蒙古人肖像的作品《年轮》(1997)《东乌旗妇女》(2016)等,看到蒙古老汉的淳朴、蒙古妇女的高度独立精神。《早行》(2011)《盛夏》(2014)等表现蒙古风光的油画作品,大面积的天地之间点缀人与一行马匹,点线面与色彩的结合恰到好处,人行其中仿佛回归到了自然,了无忧愁。离开画面,身处都市的我们思绪又染上淡淡的乡愁。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相伴,过去蒙古人在马背上能征善战,后来马成为牧民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了妥木斯的重点描绘对象。妥木斯作品中多与人相伴或两马成行,马匹或凝视远方,或低头吃草,如《蓝鬃马》(1999)《五月的风》(2015)等,在妥木斯看来牧马的这些形态更堪入画。而将纯朴、骄健的蒙古妇女和蒙古马组合成画面,更能表现各自的魅力,如他的作品《蒙古女人和马系列》。

妥木斯的绘画艺术并没有止步于仅在题材上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他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刻的民族绘画表现形式,因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语言。他借鉴中国汉画像石拓片的肌理效果,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如作品《依》(2003),画中妥木斯用厚重的油彩在人和马的结构处形成堆积的感觉,让画面呈现一种画像石的浮雕感。他又从中国青铜器的锈色中吸取营养,将青铜器生锈后的红、绿两层锈色表现在作品中,如作品《蒙古女人和马》(1994),逆光中的马和人以暗红为底,表面再涂一层青绿色彩,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物像即便处在金色的背景也具有厚重感。妥木斯还非常喜欢借用中国画大写意中的‘焦墨枯笔’,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作品《稍息》(2006)中,妥木斯先将画面的底色涂成暗色,然后用大量的枯笔和飞白表现形象,虽然画面的底色会流露出来,但给人的感觉透明却不轻薄。在线条的运用上,妥木欺喜欢在油画未干时,直接用油画笔的笔杆勾勒出物象线条。作品《冬至》(2001)中,妥木斯先在画布上涂了一层颜色偏暗的铁锈色,又涂一层厚的浅咖色,然后用硬的笔杆勾勒出对象,这样的处理方式使线条有一种凹进去的感觉。在色彩方面,妥木斯从中国人很喜欢的绿松石颜色中汲取灵感,他的作品《盛夏》(2014)用绿松石的绿表现为草地颜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展览学术主持王鲁湘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艺术家所描绘的草原被赋予了浓郁的诗性,看着抒情但里面却蕴含了一种无声的力量。

李大钧为此次展览定名“立木”,源于法家商鞅为变法改革而‘立木为信’的意志。同时,他认为妥木斯的艺术精神同内蒙古、新疆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品质有共通之处。妥木斯60余年的绘画生涯,坚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题材绘画,不仅确立了自己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为众艺术爱好者尤其是“草原画派”的其他艺术家树立了标杆,这正是一种“立木”精神的再现。

文/杨钟慧
图/杨钟慧(作品图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