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视觉艺术家如油画家、雕塑家的作品展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为理论家办展就会显得格外特别,其学术意义也会从展品本身的视觉效果扩散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展览于2018年5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该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主办。李松先生的著作、书法、绘画临摹、创作及收藏等悉数呈现,这也是北京画院首次为理论家办一个综合性的展览。此展旨在全方位展示一位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及人生状态,并希望由此激励后辈将老一辈学人的治学精神、人格修养及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李松原名李松涛,1932年1月生于天津杨柳青。17岁参加南下工作团,在广东军事院校从事文印、摄影、美术工作。2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史系、中国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系秘书、学报《美术研究》编辑。44岁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中国美术》两刊物副主编、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李松先生自言几十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当编辑,二是教书。2008年,李松先生荣获中国美协颁发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2018年5月9日上午十点,“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展览开幕式举办。到场嘉宾众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长、主编尚辉先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女士及李松先生分别致辞,其中,王少军先生及李军先生也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对李松先生的展览表示了祝贺,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担任本次开幕式主持。李松先生为北京画院捐赠碑石砖瓦原拓和民间美术等总共100余件收藏,在开幕式最后,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先生作代表为李松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
李松先生是中国建立美术史学科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主编与参与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文明史》《世界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等国内大部头的美术史著作,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之一。
该展览分“问学之路”、“左图右史”、“习书说篆”、“藏古论今”四个单元,汇聚李松先生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的学术著作、文章、书法、绘画临摹与创作、收藏以及手稿、手拓、通信等共100余件,其中李松先生的重要著作《中国青铜器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徐悲鸿年谱》的完整手稿,以及与王朝闻、华君武、吴作人、贺友直等学者、艺术家的通信,还有旧藏的碑石原拓等均为首度亮相。
“问学之路”部分呈现了李松先生青年时期的艺术尝试,以及他在求学、做助教和教师期间对美术史的刻苦钻研,他从小就喜欢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自称是刻钢板出身,其实也尝试过国画、油画、漫画、木刻、雕塑、书法、拓印、年画、版画、宣传画、设计、插图,还特别喜读文史,在诗刊上发表过诗文,对艺术和文学的痴迷,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积淀。李松先生有大量著作问世,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夏商周美术,重点是青铜器艺术,衍生出他对金文篆书的研究和创作,二是中国雕塑史,三是中国画研究。
他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继承了老一辈史学家注重文献与实物对照的方法。尤其特别重视加强对图像的记忆,他曾说,他的体会是“只有画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在对青铜器研究上,他直接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王逊先生,还将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的铭文全部摹写了下来,并记下郭沫若的考释。故宫、国家博物馆陈列的重要铜器和在外地博物院见到的青铜器,他都认真画过写生。对龙门、敦煌等石窟的重要建筑、佛像、壁画都做过极为细致描摹。画和记就是他的研究过程,展览中能见到他的考察笔记上画有漂亮而准确的图像,图旁再配以文字,直观而翔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体会和问题。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李松先生更为专业,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跟随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先生学习中国画。本次展览展出了李松先生的白描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他对中国画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其艺术实践的创作。
李松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十分注重实践的基础与感受,他无论研究什么,都要先尽可能地去亲身尝试,他研究齐白石、李可染的书法,就会去先临写齐白石和李可染的书法,得到亲身感受后,再写文章评论。为了研究青铜艺术,他一直习篆,临摹过大量的金文、小篆。他自言在练字过程中,力求从中揣摩古人的构字、书字、镌刻之时的心思所在, 力求保留下洋溢其中的苍古气息。所以李松先生常说“原创是古人”。 因此对本次展览,他建议对书法的展示,不突出他的书法成就,而是用他的篆书串联出古代篆书的脉络,为观者提供一些古文知识。
李松先生在小学期间曾跟一位老人学习拓印,那时就手拓过家乡的石碑,他对碑拓中蕴藏的历史和书写的艺术而着迷,后来收藏了大量的碑石原拓及砖瓦拓片。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这些收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价值,泽惠他人,他主动捐给北京画院100余件。本次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出了他的部分收藏和他与知名学者、艺术家的论艺通信,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及其作为一位学人的学术担当。
通过以上四个单元板块,展览全方位展现了一位美术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状态。如李松先生自己所言,“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冀更多新一代的美术理论学者能够在老一辈艺术家、理论工作者的引导下,在各自的问学之路上勤奋严谨、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据悉,该展览展至5月20日。
编、现场图/张译之
作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