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适逢国际博物馆日,“黄永玉的紫砂壶”展览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94岁高龄的黄永玉先生亲临现场与媒体和观众交流互动,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副馆长安远远出席新闻发布会。“黄永玉的紫砂壶”展览展出黄永玉近年在江苏宜兴创作的181件新作,这些作品以紫砂壶为载体,在壶上半绘半刻人物,是黄永玉在创作媒材上的一次创新。紫砂壶上所绘多为水浒人物,另有《八仙图》《九痒图》等小品,是了解欣赏黄永玉艺术创作的又一媒介。
黄永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家,1924年出生于湖南凤凰,15岁时就在《大众木刻》上发表作品,也曾为沈从文等著名文人的作品创作木刻插图,后成为新兴版画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和木刻艺术实践。同时,黄永玉也是重彩写意绘画的开拓者,其创作极大拓展了传统水墨绘画的内涵。此外,黄永玉还涉猎艺术设计、陶瓷艺术、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成为当代文化界的现象级人物。黄永玉的艺术与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格一样,幽默、风趣、诙谐、生动,充满着生命活力。
《水浒传》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古典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水浒人物,在文人创作和民间生活领域都有极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明代陈洪绶就创作有《水浒叶子》。从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演出到《水浒传》小说的阅读,黄永玉从小就对水浒产生浓烈的兴趣,并逐渐构建起自己对水浒人物的认知。他也一直想创作一套自己的水浒人物,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获得一些原版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遂买来木板创作水浒木刻,不料文革爆发被打成右派,这一创作也被搁浅。直到八十年代,黄永玉才完成一套水浒人物创作,并出版《黄永玉大画水浒》。而这次展览紫砂壶上的水浒人物有一部分就是依据这一套作品而创作的。因此,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当问到在紫砂壶上画人物有什么困难时,黄永玉幽默的回答“没有困难,而且在壶上画,相当于是线描,还不用考虑颜色。”
创作这一系列紫砂壶水浒人物,完全是黄永玉的一时兴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没事干的老头想找点事干,是老头的一次行为艺术。”黄永玉每年会画几把生肖壶,有次与年轻人聊天,突然觉得“多画几把也可以嘛”,于是搬到宜兴小住,上午写文章,下午画画,一个月零三天就画了一百多把壶。壶上的这些水浒人物可谓黄永玉依照文学形象的一次再创造,既包含有他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也包含有从文本形象到视觉形象的加工转换,充满着他自己特立独行的艺术性格。从展出的作品来看,壶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黄永玉的视觉结构和重新诠释,壶上的题跋也构成他对水浒人物性格、命运的再理解。比如宋江就画有两幅,一幅是“宋江杀阎婆惜”,题跋注解为“宋江不能不动手,阎婆惜非死不可,张文远何在?”另一幅是“宋江题诗”,题跋注解为“凡事酒醒才清楚明白的”。描绘杨志时则调侃“要是没撞着牛二,宝刀早卖成了”。这些水浒人物有借古讽今的诙谐幽默,也有深深的爱憎之心,有超然物外的天性释放,也有悲悯天下的普世情怀,深度揭示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体验。对于某些水浒人物,黄永玉在创作时做了重新塑造,尤其是一些女性角色,比如王婆、潘金莲,在小说中可能是反面的情感色彩,但黄永玉做了扭转,比如王婆在黄永玉笔下“虽然上不得凌烟阁,也够得着个讯息人才”,对潘金莲更是充满怜悯,“写书的施耐庵也不饶你,一个宋朝的小女子怎么活得了?”黄永玉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谈到这个话题,认为“水浒中的女子惹了谁了?谁也没惹,人家欺负她们时才被迫反抗,妇女在旧社会谈什么地位?所以我对她们同情的。”
黄永玉画在紫砂壶上的水浒人物,不仅是从文学形象到视觉图像的一次转换,这种创作手法本身也充满着挑战和另类趣味,相比纸上创作,在紫砂壶上镌刻的线条更加刚劲有力,也有着特殊的金石趣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在壶上作水浒,不仅需要对文学、文字、视觉的理解,更要考虑到壶面的材质和弧度,是对再创作的挑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也评价黄永玉紫砂壶画的“有趣”贵在方圆主体的紫砂造型上,藉天地造化之灵感,塑形生意,妙作梁山好汉,发古之幽思,在刻、画、书、文、塑之间找到化机一片。
本次展览持续至5月29日。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
作品图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