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寻洲”: teamLab与17位艺术家的一次非常规展示

时间: 2018.8.3

作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以其极具想象力的浸入式体验与超高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跨学科艺术团体之一。今年夏季,YAM(央·美术馆)与teamLab携手打造“teamLab·未来游乐园”大型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与过往展览不同,本次除了引入“teamLab·未来游乐园”中8个已经非常成熟的独立互动体验作品外,YAM策划团队与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王川教授更是创造性地邀请了来自绘画、雕塑、建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实验艺术、戏剧舞台、民间手工等不同领域的17位艺术家参与创作,以多种艺术形式与身份介入到美术馆展览空间内,和现场观众共同开启一趟“寻洲”之旅。

“共创”可以将一个公共空间改换成实验场所。“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他人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正是“teamLab·未来游乐园”的努力方向。了解到“teamLab·未来游乐园”的“共创”概念,YAM馆长王兆坤认为,这突破了艺术品与观众泾渭分明的界限,能够能让参与者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借助科技的力量增强与他人的连结互动,“如果能够把Future Park的模式引入到馆内,就相当于重新定义了一种美术馆的体验形式,这点对YAM的空间属性是一个很有趣的革新化尝试。”在展览的策划期间,王兆坤并不满足于对teamLab展览的直接“引进”,而是思考如何在这套已经非常“成熟”的系统之上使其变得更为与众不同。在此背景下,YAM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王川教授担任策展人,经过策划团队不断的探讨、修改、争执、磨合,本次展览最终确立了平行于展览孵化出的延伸命题——“寻洲·EmergingLand”,并延展出了
“Digitized Environment(数字化自然)”、“Transcending Boundaries(弱化边缘)”、“Embodying Communication(具象化交流)”三大内容板块,在“合作”与“创造力”的共同驱动下最终完成对“寻洲”的主题演绎。

“通常展览在开幕的时候就是一个结果,一个成品,但这次展览并不是这样。”策展人王川说。“寻洲”邀请的17位艺术家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于其他展览的展出模式,本次艺术家的创作会在105天的展期里分为5组分批投射于现场,隐藏于观众作品中,并且没有某种明确的说明用以提示观众这些图像的来源,这种“非常规”的展示方式,对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而最终确定了17位艺术家名单:王少军、黄勇、何崴、王书刚、张伟、慕峰、刘礼宾、彦风、刘正花、章燕紫、唐晖、康剑飞、陈曦、邬建安、柳迪、马维、谢堃。王川表示,“这份挂一漏万的名单不是在强调谁被美术馆选择,它表达的是我们共同的共识和态度。”参与创作的艺术家章燕紫表示,接到创作邀请时难免会有些许顾虑,毕竟在teamLab这种具有强烈风格和极高辨识度的成熟体系下创作是前所未有的,“但我觉得挺有趣的,可以试试看。” 在邀请艺术家参与的过程中,王川采用了类似“命题作文”似的方式将发挥空间交予给创作者,艺术家在一张固定的形象轮廓中发散思维,不管是画、写、涂、剪、贴等等,皆可随意发挥。

“寻洲·EmergingLand”既是强化“共创”概念为本次活动精心策划的延伸性主题,也是一个将在不同媒介形态下被持续探索的延续性命题,本次展览可认为是一个不断动态的、变化的、持续进行中的状态,它不单单指向一个特定的空间,更是指向未来地关注当下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实验场域。漫步展厅,艺术家设计的图像如同一条隐隐的暗流穿梭于现场观众的创作海洋里,或许会有敏锐的观众会发现那些属于艺术家的图像作品,又或许观众会与之擦肩而过。那些投射在墙面的作品创作并未与大众作品有着泾渭分明的交界线,它们稍纵即逝,隐藏其中,一切结果变得未知。“在整个展期内,艺术家的作品分期分批的被投射于现场观众的创作当中,与之融为一体,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不知道;放弃了身份的艺术家、设计师们在此间会有什么样的体会?不知道;来自美术学府的教授们在这样的公共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这会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影响?还是不知道…… ”王川表示,“面对这些未知,我们都有理由紧张,但更值得兴奋。”博伊斯曾言“人人都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也说过“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展览模糊了艺术家约定俗成的身份,在王川看来,意图借助这个展览搅动一下那些固化的格局,让所有人有机会重新认识各自和彼此的角色,以及原有身份之外的种种可能。

除此之外,展览的最终呈现除了美术馆的执着、艺术家的合作,还有来自teamLab的技术支持至关重要。“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小的改变,而即便是微小的改变却又需要最为坚实的技术依托。” 凭借从东方美学汲取灵感和对当代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teamLab不断更新艺术界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认知。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试图打破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壁垒,在数字化时代里提出带有人文关怀的科技与人关系的积极创想,让所有关联产生更多可能性。而本次于YAM的展览更是进一步推进了艺术、科技、大众三者的联系,展览诉求的理念为“合作与共创”,策展人王川表示,“我认为此次策展的思路正是对这个概念的最佳实践。对于未来、对于未知,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展览,与大家一起发问,共同回答。”

文/林佳斌
图/主办方提供

附:策展人与艺术家名单

策展人
王川,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家

王少军,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勇,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乡村建筑专委会副主任。

王书刚,自由艺术家。

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慕峰,中央电视台舞美及视觉设计师、戏剧影视导演,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

刘礼宾,美术史博士,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彦风,艺术家、设计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正花,贵州省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师。

章燕紫,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主编,艺术家。

唐晖,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康剑飞,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版画博物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常青藤计划艺术总监、策展人。

陈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柳迪,青年艺术家。

马维,青年艺术家。

谢堃,青年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