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开启“后生命”议题

时间: 2018.9.6

2018年9月5日,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如期回归,上一届“技术伦理”主题呈现了在“新科技神学”下的个体在认识论上的诸多沉思与反省。而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后生命”主题的讨论势必会让我们意识到: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新科技”还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我们是否有勇气将作为万物标尺的“人”真正去中心化?

下午3点,<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Maree Ringland以及多位艺术家代表出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担任主持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视觉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而形成新的时代特征,甚至可以说,在视觉艺术表现的主题和表述语言中,总是渗透或关联着特定时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由此形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宁馨儿。当今,各种新材料、新媒介、新艺术为艺术家思想的探险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宽广的试验条件,而艺术家在运用新材料、新媒介、新艺术的同时,更多地将其当作一种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文化关切,由此,“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正在发生时的艺术形式,折射出全球艺术发展新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走过了百年的办学历程,现在正伫立在新百年的起点上,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推动新形态艺术的探索与演进,既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够融通科技与艺术的新型人才,更注重搭建宽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以及时展现科技与艺术的最新成果,“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范迪安认为,在各种新形态的艺术中,媒体艺术是具有很强吸纳力和兼容度的形式,它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此次展览的主题“后生命”十分新颖,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后”(Post)表明了对一种事物已有性质的重新考量与超越。对艺术家而言,“生命”这个词是艺术创造的永恒主题,用今天的视野来看待“生命”,把"生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延伸出“生命”的不同意涵。本次展览从不同维度对“生命”的本质与形态进行探索,展示了“生命”新的诞生方式与存在状态。

宋协伟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情况。他表示,今年是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举办的第二届,展览命题为:“后生命”,重点探讨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微妙变化的地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经历一个暑假的修整,美术馆首次以新的面貌亮相,举行“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这次展览致力以最佳的姿态,为国际媒体艺术界的艺术家、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交流舞台,更完整地呈现艺术家的成果和创意。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促进艺术与技术跨领域媒体的交流,促成“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顺利举办。

此外,澳大利亚大使馆文化参赞Maree Ringland 、艺术家代表 Brad Miller 、学生艺术家代表苏永建分别致辞,表达了对展览顺利开展的期待。

<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分布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二层,邀请了来自世界十个国家、三十余名艺术家、五个工作室在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观点和成果。展览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分为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其中主题展览又为三个单元——“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从存在于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来阐释生命这一主题。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 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展览将持续至9月24日。

编/艺讯网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