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百年华诞•不忘初心——2018•中央美术学院硕博导师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一大批教学一线硕博导师的新近创作,作品涵盖中央美院各造型专业,宏观展示了一个既有深厚传统又有当代开放视野的专业导师队伍。此次展览总策划为苏新平,策划为陈琦、万利群,学术主持为邵亦杨,执行策展为萧煌、葛玉君,展览统筹为关红、齐鹏。
2018年恰逢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此次展览也是美院硕博导师对学院的一次专业学术汇报。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展览开幕式上回溯了中央美院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院成为最早开启研究生教育的美术院校,当时提倡导师制度,注重学术研究,一批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如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罗工柳、董希文、李桦、古元、刘开渠等先生成为中国最早的造型专业研究生教育导师。1978年,中央美院恢复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生,他们在中国以后的学科建设中成为带头人。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担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如何将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接轨,如何将研究生教育办出优势和特色,这是中央美院持续思考的问题。2016年,在原研究生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国内首家成立研究生院的美术学府,这一举措也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即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
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央美术学院始终继承发扬民族艺术传统,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建设民族美术教育事业为己任,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从最初的纯美术教育学科,发展为今天以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群优势互补、相互交融的现代综合性美术教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美术院校。在这发展过程中,中央美院一大批优秀硕博导师的专业探索极为重要,他们一方面是教育家,教书育人,培养了一大批高端美术专业人才,他们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在传统美术基础上保持着最鲜活的创新能力,创作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展览学术主持邵亦杨教授在开幕式上精准概括这些导师的专业特色,比如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借用传统园林元素,但与不锈钢材料的结合又体现出全球化的美学特征;陈琦的作品虽是水印木刻,却有着宋代传统绘画的趣味;金日龙的油画也看到现代抽象和古典禅意的结合;陈平是传统文人画与现代写生的结合;丘挺、徐华翎、陈相锋传统功力深厚,以此表现现代生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武艺的画面简约却趣味横生,有典型的当代文人画;叶楠的油画将具象写实和表现主义结合起来;马晓腾、孙逊是质朴的写实语言,同时又结合抽象表现现代生活的平凡美;李荣林注重材料的质感,在表现对象和绘画语言之间游刃有余;齐鹏、杨澄则坚持抽象的探索,有着现代的灵动;唐承华则将现代设计意识融入绘画;曹晖也在雕塑语言方面做了观念的探讨。
本次展览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是中央美院与保利文化的又一深度合作。中央美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介绍每年在义乌文博会期间举办的“八大美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是中央美院与保利文化合作尝试,而这一展览品牌也将形成机制,通过展览加强校内各专业的联系,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继承美院优秀教学传统,保持既有高精尖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实现顶尖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推动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利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曦也赞同合同既顺应中央美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求,也符合保利文化集团的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形成优势内容资源与龙头企业高端产业平台的深度共融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共同推动艺术产业的升级发展。
艺术创作历来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强项,在当下多元的社会语境和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观念、文化、风格特征等因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改变,将艺术创作与教学方式相融合,将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致力于重构传统与当代的艺术特征,梳理社会事物内在运行规律和文化本质因素,并通过艺术语言本体的探索完成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当代阐释。这也是该展览致力于探讨的学术目标。
展览将持续至9月13日。
文、图/张文志
附 “百年华诞•不忘初心——2018•中央美术学院硕博导师作品展”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陈相锋、李荣林、杨澄、叶楠、金日龙、马晓腾、孙逊、武艺、齐鹏、陈琦、唐承华、曹晖、陈平、丘挺、徐华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