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拿破仑进驻柏林,下令拆除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像,将其搬到巴黎。八年后,德国军队打败拿破仑,从巴黎运回胜利女神像,勃兰登堡门仿如举行了盛大仪式;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冲锋队队伍正式通过勃兰登堡门;1961年,东德政府筑起了著名的“柏林墙”,勃兰登堡门正好处于东西柏林隔离区的中间,由士兵把守,市民无法通过;1989年,东西德统一,时任西德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由西往东走过勃兰登堡门,与东德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碰面,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
此刻,站在红砖美术馆举办的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展展厅里,关于勃兰登堡门所代表的历史画面如镜头逐一闪过,最后将画面定格于《勃兰登堡门前的科尔》这幅摄影之中:赫尔穆特·科尔,这位曾经促进德国统一事业的前总理,独自坐着轮椅背对观众,面向勃兰登堡门。
9月11日,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中国首次个展“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及文献展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艺术家过去15年创作中60余件经典作品,包括创作于2018年的部分新作。展览主题聚焦于穆埃的祖国——德国的叙事:德国20世纪独特的历史、东西德分治产生的影响以及重新统一的过程和现状,针对等级、权威和传统指出了困惑之处并且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位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穆埃难以被归类,他摄影作品具有戏剧性的美学特征,使用大画幅胶片相机,在创作手法上长于“用光来雕塑作品”,通过场景和光影设置创造出一个看似颇为熟悉,却濒临决裂和解构的矛盾视觉世界,透过简单而微妙的暗示挖掘隐匿于可见中未被觉察的真实。
他的镜头中,日暮时分站在勃兰登堡门前的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眺望着风景的德国现任总理安吉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凝视着夜空的德国著名出版人弗雷迪·施普林格(Friede Springer)、在画作前游走的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等人物颠覆了符号化的传统公众人物肖像摄影;看似浪漫的风景可能会令人联想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却完全挣脱了运用“浪漫”元素加以表现的桎梏;还有圣诞树、难民和森帕歌剧院(Semperoper)庆祝胜利的德累斯顿“足球流氓”,皆在开放、干扰和即兴的设置间呈现出多重解读性和不确定性。
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穆埃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从那时起,德国的历史进入了他的生活。穆埃从2004年开始研究纳粹时期的德国,他在吕根岛(Rügen)上以纳粹规划的庞大旅游设施而闻名的普洛拉(Prora)度假村拍摄了时尚照片。几年后,他在1936年奥运村的游泳池拍摄了照片。两个地方均为前东德的军事禁区。在拍摄“上萨尔茨堡山”(Obersalzberg)系列时,艺术家在四年时间中数次访问了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希特勒的私人别墅“鹰巢”,并研究了希特勒的私人摄影师沃尔特·弗伦茨(Walter Frentz)在萨尔斯堡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从其图像中提取关于权力和奴性的纳粹军官姿态、“纳粹化”的风景和聚光方式为线索,拍摄置于风景中或聚光灯下的着军装或裸体的纳粹军官、传统编发女性及物品。这些作品都在此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展览“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缘起于2017年的“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艺术展在北京的举办,红砖美术馆作为合作方之一参与到这场盛会中来。“我们在“德国8”众多的艺术家中发现了一颗宝石——穆埃先生,他犹如一位编导,把对历史的思考、积淀用摄影的瞬间表达出来,使其成为永久的历史。穆埃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德国的理性、浪漫与激情。”红砖美术馆馆长,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闫士杰表示,“此次展览也预示着红砖美术馆将会更多关注年轻艺术家,并将他们的作品呈现给中国观众。”
编/林佳斌
图/红砖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