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艺术家王德瑜装置个展“重构对话”在北京央•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着眼于作品与美术馆在地性空间的对话关系,以“流动”的概念作为主轴,通过艺术家、作品、空间和观众的相互作用营造了具有极简意味的叙事性场域,将引导观者突破固化的物质形态和已有艺术概念的屏障。
开幕当日,此次个展的赞助方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发来贺函,预祝展览圆满成功;包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总规划师王鹏锦博士以及蓝色港湾代表焦新语先生在内的各路嘉宾和媒体齐聚央•美术馆,参加发布会和策展人导览等活动,充分领略“重构对话”艺术创作的魅力。
王德瑜擅长用布来塑造形体以及空间,作品着重对空间意义的探讨、与进入人造空间中的反应;在她的美学关系中,人与空间的关系之间充满了柔性的诗意和唯美的叙事。这件依据央•美术馆空间特性打造的近1000平米的巨型空间装置艺术品,利用白色极简媒材,将各个角落、隔间,分别以不同形态的气囊装置连成一气;艺术家以个人化的方式消解了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体验者置身于再造的软性空间内,以肢体去触摸、踩踏、倚靠的种种方式,产生了“天然”的对话关系,进而形成“空间可以是柔软、律动且富有生命力的”概念。观众可以踏行于浮动如波浪的气囊上,也可以潜入层层包裹的空间深处,时而穿梭于两个气囊的夹缝间,时而徜徉于被明亮光线充满的宽阔空间里。同时这也是王德瑜全新作品“No.93”首次与观众见面。
在央•美术馆馆长、展览的策展人王兆坤看来,此次展览是央•美术馆所举办的历届展览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突破,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尝试向大家呈现对央•美术馆空间的颠覆性解读。在历经数月的筹划和长达数十天的实地创作过程中,这件依据央•美术馆空间特性打造的装置作品向观众完美展现了艺术家与美术馆空间一次饱含诗意的对话。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央•美术馆秉持“寻洲”这一概念所传递的合作精神与创作力的理念,致力于为现代都市人提供沉浸式和互动感的观展体验:作品通过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调动多重感官体验艺术作品,这种观众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作品与空间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也正是此次展览想要带给大家的全新体验。王兆坤期待大家共同参与到这个展览中,用“重构对话”的方式与央•美术馆进行关于当代艺术的深度交流。
而当提及与视觉和静观为主的传统美术馆最大的区别,王德瑜强调她的装置作品更加突出了触觉在艺术感受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家坦言对于她的作品,只用“眼观”等同于沒有进入——王德瑜希望北京的观众能够亲身介入,从观者变成行动者,从而获得当下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总规划师王鹏锦博士从文化创意的角度介绍了他对此次展览的感受。他认为“重构对话”这个作品集多种互动形式于一身,是观众可以进行二次创作的艺术。央•美术馆这次突破性的从不同层面出发,挖掘能够让更多观众体验的艺术形式,不仅会成为未来美术馆一个新兴的旗帜,对当代艺术的包容性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到场嘉宾开始探索央•美术馆空间内诗意的光影叙事和各种流动的元素:变幻的光、无形的空气、作品不定的形态,以及由此行构出的空间与知觉层次。
本次展览从今年11月17日持续到明年1月20号。展览期间央•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将配合推出亲子工作坊课程及相关节日活动。
编/艺讯网
图/主办方提供
艺术家 王德瑜
1970 年生,现工作及居住于台北。王德瑜的作品一向诉求简单的概念,她一直尝试著在极简的媒材里探索空间的存在感,并进而思考人于空间里的存在形式与状态。自1995年起,王德瑜已举办过超过20次个展及参与数次国际展览,包括1996双年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2001年亚细亚散步于日本水戶艺术馆、2002法国Enghien-les-Bains当代双年展、2005横滨三年展、2006台北城市行动艺术节、2016台湾美术双年展以及2016茨城县北艺术祭等。
策展人 王兆坤
王兆坤,从Pratt Institute New York毕业后持续创作了五年,借助不同材料和介质进行极简艺术的表达实验。2017年接管央•美术馆,经历了艺术家到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转变。她认为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有所沉淀与提炼的表达是一个值得投入时间去研究的领域。在作为艺术家探索个人世界的过程中,王兆坤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如果没有画廊或者美术馆这种空间,那么人和她所推崇的其它观看视角就很难相遇。大众需要更多元的、好的平台。作为央•美术馆馆长,王兆坤相信当代美术馆需要不断寻找与自我更新其展览方向,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央•美术馆将不断追求以社区、家庭为单位,以会员和社群为基础,拓展艺术外延,让文化良性介入公共空间,提升大众对艺术与文化的认知与参与。
关于央•美术馆
央•美术馆(YANG ART MUSEUM,简称YAM)是一家将“现代性”与“美学生活方式”作为理念的美术馆,以亚洲为中心,举办包含世界各地艺术、设计等在内的当代艺术展览。YAM是一家综合型当代艺术机构。通过优质的国际艺术展、公共教育项目和前沿性的文化探索,为当代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专业支持和交流平台,促进艺术文化与城市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