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被遗忘的名师:“至诚无息——李瑞年与美术教育”展开幕

时间: 2018.12.11

李瑞年先生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中国早期留学学习美术的重要人物,徐悲鸿曾赞扬其艺术风格:“李瑞年教授留比、法多年,浸润其艺术作品,好为沉深雅逸之音。”在三四十年代,李瑞年因其卓著的风景画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此后对李瑞年的生平及艺术研究逐渐减少,使其成为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中被遗忘的角色。

2018年12月9日下午,“至诚无息——李瑞年与美术教育”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召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韩振刚;美院的老教授们:盛扬、潘世勋、蒋采萍、戴士和、陈卫和、李燕、周玉兰;以及吴作人基金会吴宁、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孙大志、深圳大学教授田克盛、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宗儒、著名收藏家李大钧、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舒怡、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瑞年研究学者季海洋;李瑞年先生之子、清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李瑞年先生之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蒂雅等嘉宾悉数出席。

“至诚无息——李瑞年与美术教育”展是李瑞年先生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继2010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之后的又一次学术梳理与深度呈现。“至诚无息”选自中庸,《中庸》“疏解”章:“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诚”也是李瑞年先生艺术人生秉持的核心精神。展览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从成长环境、学习背景、交友与爱好、教学主张与方法等方面切入,立体地呈现了李瑞年先生其人、其学、其艺,尤其侧重展现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以此纪念这位从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多年的一代名师大家。

李瑞年1910年生于天津,后随父母迁居北平。1928年,李瑞年考取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艺专毕业后,他远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师从Van Haelen学习素描。此后,又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Simon的画室学习油画。1937年,李瑞年选择回国,然而遇上抗战爆发。他随着流亡学生沿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南行至昆明,后辗转入川。在重庆期间遇到了良师益友徐悲鸿先生,由此开始了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生涯。共和国成立后,李瑞年先生致力于创作和教学,同时也开始了探索新风格并向艺术高峰迈进的步伐。十年浩劫后,李先生继续坚持艺术创作并从事美术教育及研究。李瑞年先生于1985年去世,享年75岁,目前还未能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应有认识与研究。他的一生磨难颇多,命运多舛,但正如他的代表作《暴风雨》中的人物一般踽踽独行,坚定执着。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前言中指出,“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上,李瑞年先生是一位在艺术创作特别是油画创研与美术教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作为画家,李瑞年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学习西方美术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感受与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融入其中,20世纪40年代,他在重庆创作了一批令人赞叹的作品,如《暴风雨》(原名《挣扎》)、《采花人》、《沙坪新村》、《嘉陵江两岸》等等,这些作品至今被艺术界的同仁们称颂,尤以《暴风雨》一幅,被大家公认是他的代表作,也在本次展览展出;作为美术教育家,李瑞年毕生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在探索和研究高等院校美术教学方法和理论上矢志不渝,培养出如靳尚谊、侯一民、钱绍武、李斛、戴泽、韦启美等,一大批中国画、油画名家。

“回顾往事,我感慨万千,但我可以无愧地说,几十年来我的确是不屈不挠地在这条艺术之路上探索着。”李瑞年曾如此说道。回望李瑞年先生的人生际遇,生前坎坷,身后寂寞,他的勤奋和才情虽然没有完全得以舒展,却也在油画风景、美术教育等领域达到了绝大多数同代画家望尘莫及的高度。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表示,“我们今天追忆与研究央美历史上的名师大家李瑞年先生,不止是纪念这样一位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更是纪念那一批被时代渐渐遗忘的优秀画家,纪念那一个曾经充满磨难与活力的逝去的时代。”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3日。

文/林佳斌
现场图/胡思辰
作品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