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专稿丨多重关系构筑下的意象精神:“金日龙艺术展”国内首展于恭王府开展

时间: 2018.12.14

“画中之“象”
或如大地上萌动的新绿,
或如月夜里蓝色的精灵,
或如秋风中灿烂的丛林……”

——摘自 范迪安《金日龙:变与恒的印迹》

金日龙先生有着多重身份,这或许本身含着一丁点传奇色彩,学生熟悉的他是一位温文儒雅、随和低调的设计学院教授,同事了解的他是行政职务工作出色的同志,鲜为人知的是,金先生是一位来自东北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朝鲜族艺术家。70年代末,国家教育改革后考入延边大学,1982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奶奶》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金奖,尔后入学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工作室学习,有着扎实的造型基础。1996年至2005年,他又先后在韩国最著名的首尔大学和弘益大学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2006年回国至今,从教于设计学院,并担任学校的行政职务,事务之繁多可想而知,而这也令人充满好奇,仅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的金先生,拥有如此丰富的作品,对待艺术,他怀着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颗热忱之心?

90年代末,金日龙先生曾在韩国举办过四场个展。2018年12月12日,“金日龙艺术展”在北京恭王府嘉乐堂开展,这是其国内首次个人展览。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特邀批评家殷双喜先生,并由恭王府策展人杜浩博士担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以及恭王府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分别作为主办和承办单位。展览展出金日龙教授历年来的艺术创作,从艺术脉络的梳理中呈现其作品的平面性思考和当代性视野。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众多教师、嘉宾等出席,现场热闹非凡。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边伟,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进行了简短发言,随后金日龙教授向到场嘉宾致谢,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傅怡静女士担任主持。

展览地点落在什刹海畔的恭王府,踏过前两日随“大雪”节气凛然突降的寒冷,开幕这天被暖阳包裹的北京多了几丝暖意。穿过院内层叠门洞,掩藏在灰砖墙瓦下的亮蓝绿色“JRL”视觉标识格外醒目。“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亲王府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与王府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观览现象形成比照,此时作为展览地的它增添了本展一些故事性,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所提,“在恭王府办一个这样的艺术展,本身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间的对话”。展出的作品以抽象为主,恣意挥洒的画面与匠心独运的王府相得益彰,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呼应,在园中的嘉乐堂观展,大可以尽情享受着一次特意构筑的穿越。艺讯网的专访中,金日龙先生聊到为何选择在恭王府办展时,回忆起春季时筹备的过程,“那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恭王府属于文化属性深厚的地方,回国之后,我基本没有接触商业的画廊等等,想先从学术性的角度开始,然后再慢慢做新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既是展览现场与展出作品之间对碰撞表象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同时也提示了一个信号,即艺术家金日龙一直在尝试的话语方式——在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交融之下,从精神世界出发,将触碰到的多重因素转换、编织,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讲故事。

嘉乐堂展区有三处展厅,除了东厅展出一部分90年代末的油画外,主展厅与西厅里大部分作品是金先生近年的创作,并以丙烯颜料为主。他非常坦诚地透露自己创作这批作品的经历,“因为人事工作的缘故,时间很少,但是我每天都想,一定不能让自己停下来,艺术家一旦停下来基本就完了,哪怕有时候画两笔也好,有些作品可能二十分钟、半小时就画完了,还是比较顺的”,区别于一般的职业艺术家,听金日龙先生讲述起平常只能以“挤时间”的模式进行创作、将画“藏”在办公室某个角落、在结束一天工作后回到工作室享受最宝贵的艺术输出时间等点滴趣事,有些“忍俊不禁”,这番真切的描述极具画面感,他将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热忱注入到艺术之中,同时他也笑谈:“甚至人事的工作对我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大家以为我是‘A型血’,也就是偏理性的人,其实我是‘B型血’、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我一开始非常反感人,但到了人事处,我便重新理解了,这是现实之中人要面对的状况,我把这些体会都放到我的画里”,其质朴真切的为人态度与钟爱艺术的赤子之心贯穿在创作的始终,情感在色彩中沉淀,思绪在笔尖上发酵。正如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教授谈到这批创作时表示,“他吸收民族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即兴抒发感情的方法,在精心构思和随心所欲即有意和无意之间,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些由点线面和色彩组合成的满构图抽象画面,虽然尺幅不大,但因其感情真挚,语言丰富,画面构图予人鲜明的整体感,细节处理别出心裁,乍一看引人注日,令人止步;仔细观摩,回味无穷。作者雄厚的造型功力和全面的综合艺术修养,尽在其中。”

除了行政职务的身份对他的艺术有直接的作用外,韩国留学时期研习设计、就任设计学院数码媒体教师的身份影响着他构建画面视觉的规律,并且一系列设计性元素在画面之中非常直白地显现出来。例如在作品《周日》中,三段霓虹灯般的管带瞬间占据了眼球,掩盖在四处飞窜的笔触下暗自发光,如同晨雾里未曾熄灭的街头灯箱,在这件作品里,“叠层”的特征非常显著,与设计构成中“分层”制图的概念不谋而合;更甚的是,一部分作品例如《内外》《春蝉》中,色彩笔触宛若经过Photoshop中的“反色滤镜”处理;而在《修行(二)》里,大面积的深色与小块矩形流动的密线块构成一组对比强烈的线索,一边安定有力、一边活跃生动,充满生命力的图景在理性的控制力之下徐徐浮现,设计感极强,是其画面构成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范迪安院长在评论中也谈到,“转向抽象形态绘画之后,他更加深入地把’构成’作为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先后尝试了多种材质媒介,既触及物质材料的不同属性,使之成为感觉感受的载体,更注重图绘表现的多种技法,把感性的挥洒与理性的控制结合起来。在形式结构上,他的’手法’是多样的,或大笔铺陈,展宽阔平面;或密线复叠,致肌理紧劲;或以邻近色相,成舒缓抒情意韵;或用反差色彩,发强烈冲突张力。值得称道的是,他注重结构内部的交错组织,也即不仅作画面表层形式的研究,同时在画面的纵深层次上用力,采取厚薄相间的多层次处理,使画面的视觉效果达到丰富和深厚的程度”。

从早年非常扎实的学院派绘画风格到后来的媒体装置作品、如今的抽象的风格语言,在旁人看来这种“断崖式”的跨度弧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变化的过程与他的生命历程相连,变化与守恒却是一对相互辩证的有机体,如范院长所言,“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变化的艺术方式,而在于他守恒的精神追求。”金日龙先生向我们透露,他并不刻意强调“具象“与”抽象”两者之间的区别,或者从文本上限定表达的模式,他谈到:“其实具象、抽象都是人为给出的限定,”有些东西可能一直在变,但是有些东西会一直不变,当谈及何为不变时,他吐露“表达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直未曾改变的,以前是油画、笔、后来是媒体等作为材料,跟文字不一样,这些是文字没有办法表达的,用区别于文字的语言去表达精神世界是一直没有改变的东西”。

可以说,金日龙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多重身份造就了其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坚固的绘画造型艺术功底与与时俱进的现代设计观念在某一点交融汇合,庞杂的碎片信息、时代的语境特征与个人的生命体悟交织重叠,他以赤诚之心吐露着自己的所感所想,如邵大箴先生所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不在于表现形式是具像写实,还是意象表现或抽象涂写,重要的是表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感受,表现内心的真感情。”

“金日龙艺术展”所呈现的金日龙教授近年创作,并不限于平面的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中对技法材料的不断拓进,从当代装置到数字多媒体的结合也是也是其对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走向考察与研判的另一种展现。金先生以他的坚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断突破局限的范式,并以丰富的思考呈现掩盖在视觉艺术之下的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借以本展特邀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在文章中真挚的话语,为这位受人敬重的教授、严谨的校务工作者、饱含情感的艺术家致以敬意:“期待金日龙的创作更趋深入,在对日常生活感受的基础上,洞察那些沉默的、不被注意的、尚未被认识的、令人惊奇的世界图景。正是在环绕着我们的平凡的空间物象中,有着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所遮蔽的神秘存在。希望金日龙给我们带来更具“陌生感”的精神之光,引导我们进入无边无际的生命隧道。”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

“金日龙艺术展”——艺术家专访

艺讯网:金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展览举办。对您来说,这是第一次在国内做个展,这次展览的筹备情况以及作品情况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一些体悟或者特别想要说的话与我们分享?

金日龙:我在韩国的时候,办的展览也算多,一共四次,但是回国之后一直参与教学工作,从教学岗位上办展览的时间难度较大,另外有一些联展我经常参加。但是这次的展览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来我在设计学院教数码媒体,在这个之前一直进行影像媒体创作,因为后来工作关系的变化,影像的时间投入不进去,所以下班之后剩余的时间,就在平面上去画的,这样对我来说会比较合适,我的意思是不要让它断掉,这个气一断,艺术家就完了。所以我就把1996年我画的一批抽象画重新拿起来了,这次主要呈现的就是我最新的一批抽象画创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对于抽象艺术概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在点、线、面中展现东方人的思维概念?如何将“意象”与“抽象”的艺术进行区分和表现?从不断的平面化、表现化,到更直接的绘画,我一直在东方哲学与视觉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着探索。

我想这个展览我特别要感谢一下我的先生们和同事友人,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袁运生、潘世勋、广军、文国璋、孙景波、徐冰,还有教育部人事司一级巡视员赵丹龄、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校长等。靳尚谊和詹建俊先生是上学时最爱我的两位老师,邵大箴先生80年代就开始给我写文章,袁运生先生我为了学习他的构线,82年来北京我骑自行车到首都机场看他的壁画,带有速度感的用线和运笔在我现在这批抽象画里面都能看到。潘世勋先生是我的班主任,广军先生虽然跟我年龄差距很大,但上学时跟哥们儿一样,虽然他在版画系,但关系特别近。文国璋先生,是他遵照江丰先生的意思将我招进中央美院来的,徐冰老师是我上本科时他上研究生,一直很关注我的创作。他们都是我特别亲的老师和同道,一打电话,二话不说都来了,这些都是我的财富,是我到美院来的最大的收获。

艺讯网:您这次选择在恭王府举办展览比较特别,恭王府本身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今又是一个旅游景点。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金日龙: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我回国之后,商业也好、画廊也好,甚至美术馆都没有接触太多,一直都是联展的时候拿一些作品出来。恭王府现在归属在文化和旅游部,我想从这种学术性比较强的地方先“碰一下”,学术性的做完了之后,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有机会再放到社会上再去做,但那也是下一步了。
今年春季的时候正好碰巧遇到这个机会,当时在楼道里画画的时候,有老师碰见了我,就说画这么多干吗呢?画完就要展览。我一开始没想过要办展览,后来一想这也是个好的建议。于是在很多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便开始筹备展览,压力也非常大,好多人都以为我改行了,不画画了,因此我要拿一个什么面貌出来,我心里是很忐忑的。今年是美院百年,我也想在今年年末的时候给学校的一百周年献礼做一点东西。另外,我的老师们,包括靳(尚谊)先生、袁(运生)先生年纪也大了,我想在他们还在的时候能不能汇报一次,我想告诉他们,作为他们的学生我还是在画画的。本来这次展览的初衷是想做得低调一点,结果现在稍微有点“过分”了,得到特别多的老师、同事、朋友的支持。

艺讯网:我们注意到,展览没有特定的主题,就叫做“金日龙艺术展”,为什么?

金日龙:之前我跟范院长商讨过,准备筹备一个题目,现在很多展览都是比较诗意化,我也考虑过拟一个文学化的主题,但后来想其实也不一定要。国外的艺术家个人展都不会专门去设定一个主题的,就做一个简单的展览吧,没想办得很大。

艺讯网:那么,纵观您的艺术历程,从早期以“现实为题材的写实性主题绘画,到创作充满象征和形式意味的人体绘画,再逐渐转向现代感十足的抽象性绘画”,同时近年也创作了媒体艺术作品,对您来说,这种大跨度的转变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金日龙:最早我是油画系一工作室毕业的,但是现在作为艺术家从事了实验性比较强的创作方式,我一直往前走,就像范(迪安)院长说的,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的变迁过程在我身上都看到了。不断地变化自己,从具象绘画开始到受中国敦煌壁画的影响,后来是平面的绘画里慢慢人物也没有了,之前还有一些形象,最后只剩下了线条,只剩下了线和色彩在平面上的一种思考,讲述一些精神上的追求。

这次展出的都是一些平面上的创作,之前刚到人事处的时候,我在办公室摆放了四个镜头,那会一直在进行这个创作,徐冰进来(办公室)之后,我告诉他,现在你开始进入我的作品里面了,后来他问了我好几次,上次那个作品做完了没有,他很感兴趣。现在在人事处,做的工作全跟人有关系,包括情绪的好坏,全部的四个面都给拍下来,我原来准备完成它,但后来一直没有实现。

艺讯网:早年您在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学习,受西方古典油画传统和写实风格熏染,尔后在韩国深造,回国在设计学院任教后又创作了很多媒体、设计相关的作品,您会遭遇造型与设计学科两种语言形式的矛盾吗?或者说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平衡呢?

金日龙:遭遇冲突和迷茫肯定会有的。经常一个东西在画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画着画着就想调节一下,就好比老喝咖啡就想再调节一下喝点茶。但是我们所说的具象与抽象中的“具象”,其实出自人类定义的 “具象”,我们认为这个“人”是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但是当你看到外星人的时候,它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呢?其实具象的概念都是人为制造的,给我一个模特,再加点图像摄影、绘画技巧,我的思想和感情进去……具象的东西我觉得最难画,一个画面弄到你前面的时候,你不知道怎么画,寻找具象的过程是寻找心灵上的东西,精神上的具象出来了,别人接受以后就会认为这是个“具象”的东西。就像人类看自己,什么样的五官是“正”的,都是被定义的。

艺讯网:我刚刚转了一圈,中间大展厅中的那些抽象画的色彩关系和感觉跟您之前在设计学院的教学有关系吗?您的艺术经历呈现一种“断崖式”的转换,这跟您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是直接关联的吗?

金日龙: 我们现在所在的东厅,这批早期的抽象画,我为什么这次要展?这里可以看到我那批新抽象画的来源,96年我在做这批抽象画尝试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设计跟影像。但这批绘画之后,我就开始做装置了,后来又加了影像,接着来到设计学院参与教学,这个过程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这批早期的画主要是墨色,一般是三种颜色,底色是有色彩的,再就是墨色和白色。近期完成的那批是纸上画的,设计学院和数码影像的东西影响了我,颜色开始有了一些设计的构成,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在那儿让它老动,色彩也在那儿动,这个是静态当中的创作,但其实受到设计学院的影响很大。

我到人事处工作以后,人事关系对我的影响,使我对人有了重新认识,我刚开始是很反感对人的,但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人的社会,便重新理解了一下。每次工作完了回到工作室的时候,那是最幸福的一个时间,是我的思考和思路走出来的最好的时光。我在那儿画的时候,那个幸福感是绝对的,太幸福了。

所以,不同阶段,我的创作脉络转变很大,的确与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老在剧烈发生变化有关,但很多时候也都是阴差阳错。我们学院从传统油画系和国画系毕业的,后来都很难走出来,反而版画系、雕塑系的创作很活跃,我觉得这里面唯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自己。好多人说我是A型血,其实我是B型的,我这个人看起来很理性,其实我心里是很感性化的一个人。

艺讯网:“变”与“恒”可以说是您艺术创作的特征,刚才我们谈完了创作方式和风格的剧变,那么对您来说,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您一直没有改变过的、一直在思考和坚持的?

金日龙:那个没有变的东西,我想就是跟文字不一样的绘画的、视觉的东西。给我一种材料,现在是数字媒体材料,以前是油画笔和布,这些东西都可以表现我的 “恒”,我想用材料来表现精神,而不是文字,有些东西文字是永远表现不了的。现在新媒体作品就暂时做到那,因为那需要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我不会停止画画,我只能每天思考,哪怕是这张画画不成,有些画,画半个小时很顺就出来了,有些画两天、三天都画不出来,总之不能停下来。

采访/朱莉
撰文/张译之
现场图/杨延远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信息

“金日龙艺术展”
总策划:边伟
学术主持:范迪安
特邀批评家:殷双喜
策划:张建
策展人:杜浩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2日  16:30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2日——2018年12月18日
展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北京恭王府—嘉乐堂展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
承办单位:恭王府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