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程视频(或点击首页“视频”栏目观看):
CAFA研讨丨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一)
CAFA研讨丨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二)
CAFA研讨丨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三)
CAFA研讨丨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四)
2019年适逢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先生诞辰百年,为纪念古元为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央美术学院于5月9日举办 “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召集,邀请了三十余位国内外优秀教授、学者,分别围绕“古元与延安”、“战争与和平”、“媒介与身份”、“古元与新中国”四个主题演讲,各主题主持人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副教授张少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宋晓霞。
开幕式致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教授指出,虽然古元的作品多创作于民族生死存亡的特殊年代,但他对“艺术从生活中来”的深刻体悟在今日仍有借鉴意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从标题中“革命与艺术”的并列性引申到艺术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并行,强调本次研讨会版画事业后起者与人文历史学者合作的意义。
Part 1 古元与延安
第一单元聚焦古元延安时期的木刻创作,从延安木刻运动、创作题材、情感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沈揆一题为《古元与延安木刻运动的转型》的发言介绍了古元在1930年的现代版画运动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古元三十到四十年代木刻版画风格的变化与中国版画运动总体从现代主义向革命艺术转型的过程之间的关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以创作于1942年的木刻版画《逃亡地主又归来》为例讨论古元延安木刻中的地主与农民题材,进而指出古元对历史矛盾性的深刻观察。面对复杂的历史情况,需要研究者利用历史文献与图像材料相互印证,除了诠释意义外不能忽视寻找真实客观的历史真相的重要性。北大中文系博士后路杨从古元艺术创作的情感角度出发,认为对农民生活深刻的关心是古元延安木刻的情感机制,是发乎情和达乎情的过程。古元以艺术的方式深入农村的伦理生活和情感世界,达成了艺术生产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统一。
Part 2 战争与和平
古元的艺术创作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第二单元发言人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古元的作品对时代环境的回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杰出讲座教授安雅兰介绍了一幅古元先生延安风格的版画作品。关山月美术馆馆员丁澜翔演讲的题目为《在战场与祖国之间——古元抗美援朝作品中“对话”的主题》,“对话”指的是抗美援朝战士与国家、领袖、民众之间的话语交换。当抗美援朝运动常态化并与国内的生产建设联系在一起时,比起表现激烈战争的作品,战士和民众更渴望在艺术作品中看到交流,以寄托对和平的期待。古元的作品通过对“对话”细节的描绘,不仅再现了战场和祖国之间的交流这一宏大主题,也使视觉层面的对话成为了可能。《美术研究》副研究员初枢昊的发言避开直接讨论革命历史这一惯常方式,而是从古元对儿童形象的塑造这一点切入,分析古元木刻中的儿童形象与时代变革之间的回应关系。
Part 3 媒介与身份
第三单元关注版画、水彩、速写等不同媒介与古元作品主题表达、身份建构间的关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副教授张少倩的发言《跨越媒介•重塑主题:古元1950、60年代水彩画再审视》通过梳理古元的水彩风景画创作,指出其中人与自然的共情性的主题。古元的水彩和版画创作都表现人民,但由于媒介不同,所传达出的情感基调也有所差别。来自天津美院的邵亮教授选取速写这一较之版画更加随性便捷的创作媒介,从古元先生数千幅速写作品中看出其丰富的创作状态和开阔的作品主题。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发言题目为《老实与“不老实”——古元艺术中的图像智力与身份构造》,但他并非追溯古元先生的“不老实”,而是思考那一代艺术家身上的基本矛盾,即个人身份构造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国家的艺术家和个人的艺术家这两种身份的交叠状态。
Part 4 古元与新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的发言围绕古元创作于1953年的作品《北京的早晨》展开,通过考证古元的版画与历史照片的差别,追寻古元对现代城市和新时代的理解与再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郝斌的发言《古城新貌:古元建国初期风景版画创作试探》从新中国版画的诞生和古元风景画的视觉结构及创作路径两个方面展开,将古元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创作的风景版画纳入到整个新中国版画创作的背景中反思。古元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杨蝉聪的发言《香山文化对古元艺术创作的影响》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气候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古元的家乡文化——香山对其作品的影响。
随后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李奇志先生介绍了即将出版的《古元全集》的编辑思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帆副教授介绍了10月将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古元百年诞辰纪念展”的策展方向,现场嘉宾为更好地呈现展览进行了精彩讨论。
文/徐子俊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