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与历史再次观照——布鲁诺•巴贝镜头下的“中国本色”

时间: 2019.7.25

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摄影服务于一个高尚的目标:揭示隐蔽的真相,保存正在消失的过去。”摄影从纪实的角度给予人们观看历史的方式,尤其是为后世之人提供窥见消失的一种可能,尽管随着电脑技术的疯狂介入和犀利修饰,尚且不论其真实性一度被深陷质疑,但流传的图像的确从一定角度提供了对“人、物、事”的在场证明。或许在人人拥有手机拍照的年代,个个都是“摄影师”,一小部分人会逆其道行之,使得胶片机又重回心头之好的热潮。但在仅有以胶卷主导局面的年代里,历史被完完整整地浓缩在小片儿的方寸之间,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大声高喊:怀念那个没有修图的年代。因为,一切都在无限靠近真实。

曾任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现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布鲁诺•巴贝,几乎可称是用镜头见证了中国发展变化的人。巴贝1941年出生于摩洛哥,60年代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作品着重以凸显色彩、拥有强烈视觉风格受到关注,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拍过众多重要人物的照片,也聚焦于挖掘日常生活之美,他虽不接受“战地摄影师”这个称呼,但却捕捉了越南、孟加拉、哥伦比亚等等地方的战事现场等,1982年也曾获得法国国家功勋骑士勋章。

1973年9月,巴贝先生随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进行国事访问,他以相机记录了西方摄影师眼中的中国,如巴贝所言,“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今年也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一系列中法文化活动在两地展开。2019年7月18日,“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49件布鲁诺•巴贝于20世纪70-80年代访问中国时拍摄的摄影作品。同时,他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69件代表作。

那时候的摄影师,普遍使用黑白照片,在彩色摄影尚未得到重视的时代,巴贝率先尝试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可见技术支撑与先锋精神的重要意义,于此,其镜头中也得以存留一个色彩斑斓的中国。策展人、也是巴贝的夫人卡罗琳•蒂诶诺女士所提,董强在《中国的色彩》一书引言中写道“布鲁诺•巴贝的照片让我看到——或者说重新看到了我儿时中国的真正色彩。”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二人一同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广西、四川等地生活了一段时间,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巴贝先生也多次来华,在他镜头之下,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农村劳作、磅礴大气的自然景观、真切自然的静谧乡野,当然还有他最擅长捕捉的对象——人,没有一张图象是能够被忽略的。一方面,极具时代感的生活状况得以珍藏,悠扬岁月的生活图景悉数呈现,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中国印迹也以一位西方摄影师的角度转译,这是传统积淀逐步凝结、现代文明悄然生长的变化态势。

人们乐于听故事,而巴贝镜头下的每一张照片,都似乎藏着一个故事:天安门广场上学生们热烈欢迎法国总统的热情笑脸,人群中的个别还露着初次面对镜头的生涩和惊喜;南京江面的船只们映着斜光,摇摇晃晃泛航,可船夫们根本未意识到这景致有多美;乐山大佛脚下歇坐的年轻人,望着远处思忖着什么;长镜头后拉,四川的稻田疏密有致,农民们三三两两忙活着自己的劳作;长城上手握野花的年轻女士们低头含笑,照相馆里精心装束静待拍照的年轻男女摆换着仪态,殊不知,而他们的摄影师也成为了别人镜头下的焦点;上海议价杂粮店门口的排队人群,服装色调极为统一,各个兜着手,似乎可以感受到,那天的风是有一些沁骨的…镜头下的人是鲜活的,故事是时间长河的一个切片,也是布鲁诺•巴贝与他们相遇的一种方式。

镜头或许只是一种媒介和工具,它真正承载的是一种思想,来自镜头背后的掌控者的观察、想象、叙述和探索。就好比作家用文字、艺术家用画笔,而相机便是摄影师们的“说话方式”和“传达途径”。巴贝的图像并非因岁月的流逝而显得过时,相反,每一张照片都有着不同的感染力,它们历经岁月,却愈发存留本真、洋溢本色。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巴贝之言,“摄影是唯一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被理解的语言”。本次的展览,回望布鲁诺•巴贝镜头下的本色中国,一方面,艺术家的卓越观察力和才华令人过目不忘,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得以与见证过或者压根儿未见过的、真实的历史再次重逢、重新观照。据悉,展览将展至7月28日。

“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

展览时间:2019-07-18 至 2019-07-28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场地:7号厅

现场图、文/张译之
作品图片致谢主办方及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