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李洋:希区柯克与当代艺术

时间: 2019.8.19

在雷安德罗·埃利希的艺术中,并没有明显的希区柯克式艺术语言,但雷安在访谈中数次提及希区柯克对其创作的影响,对他来说,希区柯克仿佛一个“黑匣子”,承载着一部分灵感源泉。恰逢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太虚之境”展览系列学术活动第四场邀请到北京大学长聘教授、欧洲电影及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学者李洋,讲述希区柯克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体制发生变化,派拉蒙等大公司失去垄断地位,同时导演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自由。希区柯克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推动美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而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在随后数十年中生生不息。8月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的讲座中,李洋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影响到希区柯克的艺术”以及“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艺术”两个方面,深入解读希区柯克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一.影响到希区柯克的艺术(Arts to Hitchcock)

欧洲先锋派电影与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存在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美国电影则是由工业主导的另一套发展模式,希区柯克虽然处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却也对电影与先锋艺术的关系进行积极地思考。在创作于1945年的影片《爱德华医生》中,希区柯克邀请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设计布景,以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贴切地表现出电影中潜意识、童年创伤与欲望的主题。

除了欧洲先锋艺术,希区柯克也深受美国本土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影响。霍普以高反差的互补色强调明暗对比,表现处于现代化城市中的人孤寂落寞的处境。此外,霍普画面往往有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仿佛是画家和观众对画中人物的偷窥,这也与希区柯克对电影的理解相契合。在希区柯克很多镜头中,都能看到霍普作品的影子,比如《惊魂记》中男主角母亲所居住的荒僻城堡,便借鉴自霍普的绘画作品《铁路旁的房屋》。

接受英式传统天主教教育,对古典艺术十分熟悉的希区柯克也常在电影中使用古典艺术语言。在其1969年创作的,讲述古巴社会主义运动时期谍战故事的电影《谍魂》中,希区柯克便借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母怜子》的形式,表现被古巴特工严刑拷打的两个人物的悲惨命运。

二.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艺术(Hitchcock to Contemporary Art)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已经不是艺术世界中的“后来者”,它也成为一些艺术的源泉。当代艺术中存在很多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作品,李洋将这些作品分为以希区柯克作为偶像、剧本、素材、合作者,以及批评对象五类。随后的讲座中,李洋分别介绍了前四个类别中的代表作品。

1. 希区柯克作为偶像(Hitchcock as Icon)

英国艺术家Victor Burgin在1984年创作了两幅名为《桥》的作品,致敬希区柯克《迷魂记》中女主角引诱男主角到金门大桥桥下自杀的场面,追根溯源,这一场面实际源自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情节所创作的作品《奥菲利亚》。李洋指出,在这几件作品中一脉相承的不仅是相似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女性命运与死亡意识的暗示。

美国摄影师Cindy Bernard于1990年重新拍摄了希区柯克21部影片中的经典场景,在致敬的同时也使新拍摄的影像和老电影形成对话。同样以影像的方式向希区柯克致敬的还有艺术家Johan Grimonprez,他于2009年制作短片《寻找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并在这此基础上形成的论文式电影《双面希区柯克》,在电影中,Johan Grimonprez以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语言捏合起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片段和他生前接受采访的画面,构建出艺术家所理解的充满矛盾的希区柯克。

2. 希区柯克作为剧本(Hitchcock as Scenario)

希区柯克曾说,“三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电影”,他也确实用去掉蹩脚描绘,剩下抓人情节的三流小说作剧本,拍出了一流的电影。很多艺术家重新挖掘希区柯克的剧本,进行再次创作。

1995年, 艺术家Stan Douglas按照希区柯克创作于1963年的《艳贼》的剧本,重新拍摄了电影《“艳贼”的电影主题》(Subject to a Film: Marnie)。Stan Douglas以现代化办公室场景取代电影中的传统办公室,使得希区柯克对现代公司制度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思考得到凸显。摄影师Pierre Huyghe抓住“情节”这一突破点,用最简单的道具、最低的成本重新拍摄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在外物缩减至最少时,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也得到放大。

在1960年的电影《惊魂记》中,希区柯克用70多个分镜头组成经典的浴室杀人片段,在回避好莱坞关于暴力、色情、裸体等限制的同时,完美表现出惊悚与悬疑的气氛。1998年,导演Gus Van Sant丝毫不差地复刻了以分镜头著称的《惊魂记》,在电影史上堪称一次近乎行为艺术的翻拍。

3. 希区柯克作为素材(Hitchcock as Source)

艺术家David Reed因其绘画作品抽象、作品横向且画幅较长,适合挂在卧室而戏称自己为“卧室艺术家”。1992年,David Reed创作了系列作品《希区柯克的卧室》,重新搭建了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卧室场面,但把电影中卧室里挂的传统绘画替换成自己的“卧室艺术”抽象画。

美国艺术家Les LeVeque把《爱德华医生》、《迷魂记》等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胶片按照一定比例抽格,并隔帧对图像进行翻转,快速播放后形成镜像或旋转的极端视觉效果。 Les LeVeque运用技术手段处理希区柯克的电影素材,而德国艺术家Matthias Müller与剪辑师Christoph Girardet合作,以主题分类,将希区柯克的电影混剪成六支短片组成的系列作品《凤凰城录像带》。同样以希区柯克为素材进行混剪的还有艺术家Christian Marclay,在短片《死亡/希区柯克》中,Christian Marclay将希区柯克36部电影中有关“死亡”的镜头组合。李洋指出,“当这些镜头和声音全部出现,你会发现希区柯克谈论死亡、谋杀时,手法完全没有重复,但强烈的情绪、氛围和节奏又是如此一致。”

以上几位以希区柯克为素材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希区柯克的电影语言,而荷兰艺术家Hendriks Martijn选择做减法。在1963年的电影《群鸟》中,希区柯克讲述了波德加湾小镇的人们遭遇群鸟攻击的故事,鸟是惊悚效果的重要承载意象,Hendriks Martijn却将影片中所有的鸟抠除,只留下在空旷的背景中奔跑或挣扎的人。正如他为影片取的名字《今天给我们日常的恐惧》(Give Us Today our Daily Terror),日常生活中,莫名的恐惧是比鸟的威胁更可怕的事情。

4. 希区柯克作为合作者(Hitchcock as Collaborator)

《狂凶记》是希区柯克晚期的电影,影片中有大量狂暴、裸露、长时间杀害女性的暴力场面,法国艺术家Laurent Fiévet用大量的马铃薯将播放《狂凶记》的电视机围绕起来,并邀请观众在马铃薯堆外秋千上观看影片,在这件装置作品中,女主角在电影屏幕的封闭空间内孤立无援的感受变得更加凸显。

同样将希区柯克作为合作者的还有美国摄影师Gail Albert Halaban,她于2007年创作系列摄影作品《我的窗外》(Out My Window),作品中包含了与希区柯克和爱德华·霍普的互文性,同时也表现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窗外风景的关系,形成新的创作。

讲座最后,李洋总结,希区柯克被提及最多的四部作品《后窗》、《迷魂记》、《惊魂记》以及《群鸟》,都是对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和传统编剧手法的反叛,电影中充满现代性的叙事方式、对观众视觉甚至触觉和嗅觉的调动、悬疑恐怖的气氛与精巧的镜头语言,这就是为什么诸多艺术家把希区柯克作为灵感源泉的原因。

文/徐子俊
现场图/文艺濛 
相关资料图片致谢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