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改变对日常及舞蹈的认知:“伊冯娜•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展启幕

时间: 2019.8.26

2019年8月24日,“伊冯娜•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 展在中间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发起,邀请曾是伊冯娜•雷纳学生,也是舞者的艺术家梁硕恩与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共同策划,呈现了来自美国与中国的两位舞蹈艺术家伊冯娜•雷纳与文慧数十年的艺术历程。

伊冯娜•雷纳与文慧的舞蹈、编舞和电影有意地将日常和个体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我们对于日常以及舞蹈的认知。同时,她们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舞蹈、音乐和电影创作等实验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边界的艺术领域。在这两位舞蹈艺术家的生涯中,她们的舞蹈和创作与当代艺术领域有深入的交集,将她们的创作带进美术馆,秉持了中间美术馆向多种创作形式与思考开放的精神。

伊冯娜•雷纳(生于1934年)的舞蹈实践包含了后现代舞蹈的多种特征:在舞蹈中再现所谓“普通的动作”,比如跑步、走路、吃一个三明治,倾向于运用即兴的编排策略,比如根据一个情境、一个环境或一位舞者对于一系列指示的阐释来决定一个作品的结构与内容。同一时期,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实践者们也在积极探索这些创作原则。雷纳一方面深受一些前辈和同辈的影响,如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编舞家梅尔塞•坎宁安(Merce Cunningham);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实践对极简主义运动中主要的艺术家,比如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与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伊冯娜•雷纳的实践,我们得以一窥20世纪60年代初期活跃在纽约市中心,特别是以贾德森舞蹈剧场为基地的一群编舞者、视觉艺术家、作曲家和电影人之间互相激发与共同实验的丰富实践。

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雷纳总共创作了超过40部舞蹈作品,其中大部分创作都集中在1963年到1972年间。在此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芭蕾、交谊舞、爵士舞,都是为了展现某个场景、表达某种意义,而雷纳认为,人的身体应该像泉眼,源源不断地流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动作。1972年后,雷纳决定改行去拍电影,显然舞台与肢体已经无法满足她当时的表达需求。雷纳在2000年之后重回舞蹈领域,持续创作。她曾于1990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近几年,如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泰特现代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等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都展出和上演了伊冯娜•雷纳的舞蹈。

同时,展览也平行地呈现自1990年代以来活跃于当代舞蹈与当代艺术领域的实践者文慧(生于1960年)的舞蹈编排与创作实践。她是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先锋代表之一。在方法论上,文慧不强调身体技术,而是将个体的生命经验作为创作的内核,强调用自己的身体记忆即兴创作,多启用非舞蹈院校训练的专业舞者,对身体和舞蹈的思考体现出与中国学院派舞蹈迥然不同的走向。她的创作对具体的现实情境和场域保持开放,并经常邀请当代艺术家进行共同创作,将影像和装置创作有机地结合进她的舞蹈编排中。人文主义视角与强烈的现实关怀是文慧创作中的一种自觉。在创作内容上,文慧关注社会议题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叙述,深入现实和历史,并直接将自己的观察、调查、思考和感怀搬上舞台和屏幕。

文慧于198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1994年赴纽约学习现代舞,1997至1998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奖金,再赴纽约研修现代舞及戏剧创作,1999至2000年加入美国著名当代编舞家拉尔夫•莱蒙舞蹈团。在纽约学习实践的经验进一步拓宽了文慧对于后现代、当代舞蹈的视野。1994年,文慧与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在北京共同创办“生活舞蹈工作室”,他们与不同的舞者、编舞者、戏剧表演者、非职业表演者、视觉艺术家、音乐人和作家等合作,融汇多种创作和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多元的剧场。

虽然两位舞者与创作者在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她们的创作实践、在工作方法上与其他创作领域的互动与激发,都值得我们今天以严肃的学术视角回溯和分析。据介绍,中间美术馆将两个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生长和发展出的创作轨迹平行呈现,是旨在探讨和思考有关创作语境和文化思想脉络的议题。

展览首次在中国呈现两位创作者的若干舞蹈剧场的相关文献,也展示了两位舞者创作初期的重要舞蹈和剧场的复刻作品,在展览期间定期表演。展览期间,文慧将组织身体工作坊,向观众开放。中间美术馆也将与的丨艺术中心、北京歌德学院和缓存空间合作,组织相关的放映和对谈活动,丰富大众对雷纳其他创作维度的了解。

图、文/主办方提供
编/艺讯网


展览信息

伊冯娜•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
总策划:卢迎华
策展人:梁硕恩、苏伟

展览时间:2019年8月24日—11月24日
开幕式:2019年8月24日周六下午2点
地址:中间美术馆,北京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