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无声之城与众生之园:陆先铭&郭维国双个展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

时间: 2014.4.28

“郭维国——众生之园:异化的新世界”和“陆先铭——无声之城:1984—2014年的台北”双个展于2014年4月26日下午4点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大未来林舍画廊协办,展示了两位台湾艺术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十年间创作的大量重要绘画作品,涵盖今日美术馆2号馆二层展厅。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本次展览是陆先铭和郭维国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人作品展,在开幕式上,除了策展人崔灿灿、大未来林舍画廊负责人林天民以及两位参展艺术家外,还有许多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到场助阵。崔灿灿首先简单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情况,陆先铭和郭维国是台湾8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发展时期的代表艺术家,本次展览通过探讨台湾艺术文化的变化,让大家对台湾艺术重新认识和全新理解。艺术家陆先铭提到,本次展览在一年多前已经开始筹划,希望通过展示他创作的脉络和线索,以及个人内在潜意识的切片,能和大陆艺术家有所切磋。郭维国则表示,2007年他第一次来北京,开始对大陆的艺术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也间接对他的创作有所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当代艺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戒严”时期前后,当代艺术第一次大规模涌现,郭维国、陆先铭作为这一期间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作品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从80年代的“台北画派”,到至今仍活跃的“悍图社”,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两位艺术家始终处于当代绘画创作的前沿。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郭维国和陆先铭继承了西方绘画的大传统,他们不仅掌握着这种绘画的语式和词汇,更对自己所继承的艺术语言保持反思,不断将绘画语言放置于台湾地区的社会现状、文化思潮、历史脉络中去考量,保持作品语言和形式的开放性与实验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郭维国、陆先铭用其作品见证了台湾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风潮,郭维国从人与现实世界的遭遇,走向对现实世界和自我的想象,以视觉的方式再造了人的可能性和复杂性;陆先铭以城市的变迁为主体,不断反思人和社群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形式上的实验与拓展,见证了台北这座城市30年间的现代沉浮。

本次展览并不以创作的时间作为展示的线索,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被放置于不同的系统中去考察,展览将呈现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被切割为不同的单元与区块,最大限度地再现艺术家与台湾地区现实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展览汇集了两位艺术家最为重要的艺术作品,并呈现了两位艺术家对作品的思考与认识,旨在引导人们了解台湾地区所经历和面临的社会问题,重新审视我们对这一特殊地域的理解,并构成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艺术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艺术家介绍

郭维国 
1960生于台北。1984年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1985年加入台北画派,积极参与台湾现代艺术运动并于1994、1996年参加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之双年展。1998 年组“悍图社”,并任首届社长。

他以一种把现实生活中较不“真实”的自我,掀开那一层“伪装”的表象,认真地看待并重新建构较真实自我的过程。在画里他用矫饰、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表现隐藏于潜意识中的真实“角色”。画中裸露的自我形象的姿态、表情与装扮的物件所建构出来的是一种戏谑、暧昧、无奈、自我嘲讽的意识,某种层面上是自信与解放的宣告。是一种往自己内心深处挖掘潜意识、拼凑记忆与欲望的过程。让他较清楚看到自己过去与现在的心灵样态,而在画作中扮演真实生活中无法如愿以偿的“欲望”角色。

陆先铭 
1959年出生于台北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历任华冈现代艺术协会、台北画派、悍图社会长,1981年荣获雄狮美术新人奖首奖、1992年又获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首奖、2002年再获廖继春油画创作奖首奖。

陆先铭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内容,一直锁定在他生活空间环境中所纠结的文化省思,未曾改变,希望藉着不同时期的人文观察、心境变迁、研究角度,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依序勾勒出台湾在迈入新世纪后,社会里层某一种坚实特殊的文化造形。这种诚恳面对生存空间环境的作品,结构性的展现了台湾社会特有的强韧生命力,藉着精练的造型选取、色彩安排,纪录了我们共同的记忆,这不只是图像的熟悉,而是生命底层共有的轨迹,难以取代的集体意识。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文 
摄影: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