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后山水图像研究”——丁彬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4.4.28

2014年4月26日下午,“后山水图像研究”——丁彬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学术主持尹吉男教授、策展人吴洪亮,以及著名艺术家徐冰等出席开幕式现场。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丁彬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山水图像”在当代语境中所产生的新形式语言,从传统水墨的笔墨意境引向了对图像本身的思考。

在开幕式上,尹吉男、吴洪亮、徐冰以及艺术家丁彬先后进行了简短的发言。徐冰表示,中国传统山水画已经非常成熟,并呈现出程式化和符号化,以至于后人尝试新水墨探索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因此我们创作山水题材的绘画面临诸多挑战,而丁彬的创作在具体细节上表现出对传统的考虑。策展人吴洪亮认为,丁彬的创作是对理性世界的感性化。而丁彬自己则认为,他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绘画上的问题。

在本次画展上,除了展示丁彬的作品外,在展厅入口处,还展出了尹吉男教授亲笔题写的“后山水图像研究”。尹吉男表示,“后山水图像研究”是他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丁彬是“后山水”理论体系的一个艺术实践案例。

丁彬1960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于1985年与友人举办双人画展,被称为改革开放后北京最早自策自办的展览。多年来,丁彬一直持续实验与探索中国水墨形式的发展。其中“地图”系列以垂直俯视的视角打破了三远构图的传统思维。图像采取自卫星、飞机以及其他可幻想的飞行器拍摄的图片,在地球的远距离弧面上抓取它的母题和构图,这种图式显得更为形式化,沟壑与地貌变换转化为绘画的机理形式。这种方式打破了山水画的审美造型传统,形成一种全新的水墨视觉景观图式。

“后山水图像研究”无疑带着一种实验的精神,作品中艺术家特殊的机理与自然景观形成的转化关系,在一种看似“无意义”的状态中,将自我意识消解在客观的图像之中。“后山水”作为一种态度实际上是对中国水墨的延伸与反叛,将中国传统绘画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观思维方式逐渐走向一种更为客观的审美维度。丁彬的绘画,带有一种遥远的距离感与疏离感,以一种纯粹且绝对的图像思维呈现出冷静的客观态度。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14年5月7日。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摄影:全晶

后山水图像:徘徊在地理与画理之间

严格地说,后山水图像不是绘画,而是图像。它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山水画,而是对过去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否定。传统山水画的画面核心是笔墨,背后是性灵。就是说,以笔墨来抒写文人的价值观。后山水图像既不沿袭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又解构了笔墨。近年来,中国已经有人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2011年在瑞士卢塞恩美术馆举办过名为《山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中的有些作品就属于“后山水图像”。今天,丁彬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艺术实践案例。

这是丁彬从事艺术创作以来第一个正式的个人画展。他早年师从贾又福先生,学习古典山水画和新中国的水墨画,与“新文人画”代表画家之一的陈平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同窗。他曾经创作过大量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近年他着迷于水墨的地理图像实验,远离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方法。大胆地采用了垂直俯视的视角。概括地说,他的作品是地图的视角、水墨的表现。

丁彬的作品是由制作方式创作而成。不再是传统的书写笔意。因此丁彬的作品是图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否定,同时也是对风景画的否定,所以我称之为“后山水图像”。但与那些使用影像手段或综合材料的后山水图像相比,丁彬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传统水墨画的材料——纸和墨。因而他是使用传统水墨材料的制作山水图像的艺术家,由此构成了他个人的特点。由于作者曾经对电视表达非常熟悉,在其作品中借鉴了全景式的航拍和后期制作的某些方法,为他的作品带来的了新意。

丁彬的这些作品没有社会性和政治性,也不表达文人的情怀和价值观。作者更专注于当代表达。他努力抽空了作品的各种可以解释的意义,近于一种“无”的状态。凸显的是“无意义”的常态。通过纵深和横向展开的空间和画面上多变的肌理,我们可以进行随机的畅想。他和我们都在在地理和画理之间徘徊。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艺术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