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下午,新媒体艺术展览“多维之观”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开幕,此次展览是项目空间第十一回,由中央美院青年策展人罗可一策划。展览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展:詹姆斯·霍兰德(英国)、本杰明·培根(美国)、徐维静(中国)、亚历山大·哈恩(瑞士),参展作品有声音装置、网络艺术、电子生物艺术以及录像装置。
展览题目来自于数学学科词语的挪用。“多维的”是几何学或物理学领域用来表示四维或更多维度的一个前缀。和“观看”这一词语相结合,这个合成词旨在表达运用数码技术的艺术实践的多维度、多样性的创作现状。通过展示极具代表性的四件作品的多样化的叙事特征,这个展览项目尝试去引起观者对 “新媒体艺术”这一概念的反思和疑问,这一概念也许只是一个暂时性存在的描述词语。也希望这个展览项目会启发观众对所谓的“新媒体艺术”的新的理解和对其实质的新的认识。
在展览开幕式上,四位艺术家分别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
詹姆斯·霍兰德的作品《琴》是一件由扬声器、感应器、声音电子设备和电路组成的隧道式声音装置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福柯对于边沁的“圆形监狱”的评论。整件作品是一个声音发生场,会发出稳定、和谐的钢琴乐曲,当有观众穿过“隧道”时,感应器会感应到这种“闯入破坏”,并打乱钢琴乐曲的稳定状态。该作品是艺术家为展览空间创造的一个互动环境,只有观众参与其中,才能完成作品的创作。
本杰明·培根的艺术实践关注数据、信息、编码解码、网络等媒介。此次带来的《MINGLE V2》是一件声音互动装置,观众可以从一个红色电话获取他人的留言,同时也可以贡献自己的留言,所有参与者的留言都会被存储于一个数据库中,只要互联网络存在,这个语音循环就会一直增加下去。
徐静维与本杰明·培根同为“Dogma开放实验室”成员,她的艺术关注电子媒介与生物媒介的结合。她的作品《蚕计划》致力于创造一种存在于蚕和电子程序、元件之间的混生的互动系统,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制造一台可以自主进行丝线材质生产的3D打印机。
亚历山大·哈恩是一位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失真图像》将影像与个人情感结合,将原始影像进行变形加工,观众只有通过特制的圆筒镜子才能看到真实的影像画面,而且影像拍摄的画面都是已经去世的人物,艺术家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面将这些人们“召唤”回来,表现出艺术家对逝者的怀念。
“项目空间”是中央美院美术馆为支持、配合中央美院展览策划专业教学而发起的项目,是美院青年策展人策展实践的理想阵地,此次展览也是对美院策展教学的一次检阅。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日。
艺讯网记者:张文志
责任编辑:朱莉
摄影:全晶